第425章 不患贫而患不均
顾英华点点头:“好,那各个村的人我可就按照职位点名了。”
吴老生满脸都是笑容:“还得是咱们小顾连长,知道照顾咱们自己人。”
“你看,咱们几个最早跟着小顾连长的村子,这不就沾光了。”
“当然,咱们丑话也说在前头,各个村都不缺钱不缺粮,去当了官,就得认真把事情给小顾连长干好。”
“要是干不好,家法伺候。”
“咱们丢不起那个人。”
几个村长都是点头。
这可是光荣耀祖的事情。
顾英华早就有打算,吴青山和王承礼,这两个人跟着自己做公社副书记,各自分管一摊。
毕竟崔可林只是挂个名,平常要在县里。
真正做事的,就得是他们俩。
而且,这俩人都是退伍军人,有觉悟,有思想,文化水平也还行。
其他的人,分配到公社的其他岗位。
三山公社的公社大院,顾英华没打算搞,就用原来三山村的村委大院就行。
“对了,差点忘了,还有个事,这过了年,等到春耕结束之后,各个村是不是都要起房?”
顾英华笑了起来。
这几个村如今都富裕了,都盘算着起房。
要不是因为盖学校,他们今年秋冬就要起房了。
几个村长都笑着点头。
顾英华笑着说道:“林家沟那边,我过去的时候,看到那边有土山,特别适合烧砖。”
“咱们要起房,以后建厂,发展,都离不开建设。”
“所以,我打算,明年开春,林家沟那边,就把砖厂建起来。”
“如今四十多个村,除了种蘑菇,其他的也要搞起来,把富裕的劳动力都利用起来。”
林家沟的村长顿时惊喜过望。
最早跟着顾英华的五个村,除了槐树崖,还有四个。
如今三山村成了公社驻地,还有学校,王山村有罐头厂,林家沟有砖厂,剩下的茅家岭就郁闷了。
顾英华笑笑:“茅家岭那边特别适合种草药,以后,会在那边成立初级加工厂。”
茅家岭的村长顿时惊喜:“小顾连长你放心,我保证回去之后,除了不耽误种粮种蘑菇,尽快把草药种起来。”
顾英华很清楚,农村做事,最直接。
好处!
至少得是看的到的好处。
成立一个公社,自己依靠的就是这四个村做骨干。
这些事情解决,这个公社的管理,基本就靠谱了。
当初选这些村,就是为了这些。
而且,这几个村,可都是彪悍的山里堡垒村。
当年就是能打的!
现在选这几个村做带头的,也能压制其他村。
农村,不能压制下去,什么事情都敢给你搞出来。
可只要压住了,他们又是最容易管理的。
就比如产业这个事情,各个村也要一碗水端平,这可是涉及到利益的事情,村民可是最看重的。
如果顾英华不能做到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产业,那其他的产业,就得各家都分一份,不能厚此薄彼。
不患贫而患不均啊。
分配了各个村的知青,第二天一早,各个村欢天喜地的领走了。
而同时,各个村当天下午,就把种蘑菇的好手,送到了三山村,不,现在虽然还没挂牌,也该叫三山公社了。
顾英华看着到来的一共十二个算是技术员,满意的点头。
而同时,接到通知的那三十多个村子的村长,各自带着两个人,也急匆匆的赶到了。
前几天,成立三山公社的通知就已经到了。
各个村村长带队,带两个灵巧的人手去学种蘑菇,这也是通知要求的。
听到可以跟着种蘑菇,这些村差点炸了。
谁不知道种蘑菇就意味着再也不用受穷了?
顾英华站在大柳树下,看着坐在大柳树树荫下的一百多口人。
这就是三山公社的骨头。
“大家好,我是顾英华。”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但是没关系,以后我们就在一个锅里吃饭了。”
“公社正式成立挂牌,还得等政府的通知,但是工作,咱们得提前做起来。”
“我就一句话,跟着我种蘑菇,吃饱饭,大家有没有意见?”
下面的人瞬间激动了,大声呼喊:“没意见。”
这特么谁要是有意见,周围的人能打死他。
“我就一句话,听组织指挥,听管理,学技术,学文化扫盲,种好蘑菇, 大家都吃饱饭。”
“要是不听话的,那也别怪我不客气。”
“我没有那些套话,就一句话,现在,按照你们坐的区域,分成四个班,每个班,由这边的几个村长带着,去三山村蘑菇洞,有技术员给大家讲解种蘑菇。”
“出发。”
顾英华向来不愿意搞会议,这种事情能省则省。
而且,这些人心思全在种蘑菇上,哪有心思听你瞎逼逼。
这个时候上干货是最好的。
一群人顿时大声欢呼着,跟着吴老生几个老村长走了。
顾英华没去,让于莉跟着去看。
他相信吴老生几个,能压得住这些人。
而且,这些人,都是求着吴老生他们学种蘑菇的,不会闹幺蛾子。
“老刘,吴青山,王承礼,你们过来。”
大柳树下,多了两个石桌,是吴青山和王承礼的。
如今他们可是正儿八经的科级干部,就等政府任命书下来了。
他们两个很是拘谨,在顾英华面前越发的谨慎小心。
“别绷着,怎么,当了官了,还反而束手束脚了?”
吴青山和王承礼笑起来,放松不少。
顾英华拿过工作计划:“以后,工作分配,主要是刘知言来做。”
“你们俩的工作分工……”
接连十几天的忙碌,三山村一下热闹起来。
甚至,学校门口,供销社还专门过来设置了一个代销点。
等到三山公社这边真正搞起来,供销社还会专门来设一个供销分社。
但是……知青不够用了。
顾英华要搞这等于四十个村,每个村的扫盲任务很重。
他干脆打电话回去给了牛书记。
牛书记在电话里愣住了:“再要三百知青?”
“英华你这……”
顾英华笑着说道:“急需。”
“如今三山公社,一共三十九个村。”
“一个村总得分三五个人过去,把扫盲工作搞起来。”
“除了公社学校,其他地方,还要设立三到四个中心小学,让公社的孩子都读书。”
“这也是给咱们工厂开学校积累经验。”
牛书记当即点头:“行,我立刻发通知下去。”
“尽快给你解决。”
但是外人是进不来的,只能是轧钢厂子弟。
牛书记很清楚,顾英华搞的这个三山公社,那就是和轧钢厂是一体的。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748/2375062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