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第一次见
一点半,一行人到了王府的东南角。
博物馆的藏品研究部就设在这里。
张近东边走边说:“之前我提过几次,研究部的几位同事对林老师都有印象。知道你今天要在馆里修复瓷器,都说是要来看一看。”
这是肯定的。
王府库房里的残器足有七八百件,不可能一直让这些珍贵文物堆在里面吃灰。相关的修复计划做的很早,只不过一直找不到手艺足够的合作对象。
乍一听,张部长请了个相当厉害的修复师,怎么也得来观摩观摩。
说着话,两人进了灰楼。
不高,就两层,部门也不多。虽然没有专门的瓷器研究室,但有料器(琉璃类文物,如鼻烟壶)研究室。修复瓷器会用到的设备,这里基本都有。
李贞和肖玉珠做信息采集,设备部的负责人带着赵伯恒和赵仲安调试设备,林思成则设计修复方案。
一旁,教育传播部的几位工作人员打开了摄像机,准备同步录像。
差不多过了十来分钟,门外传来动静。然后呼啦啦的一阵,进来了好多人。
有男有女,有中有青。
张近东一一介绍,林思成挨个握手。
差不多又过了十来分钟,准备工作就绪。
李贞转了一下笔记本,上面是已整理好的标本信息。比如胎釉成份、破损部位、缺损体积、釉色光谱、胎质密度。
大致一扫,林思成开始交待:“除梯式净化:一、超声波清除有机污染,溶剂:丙酮+四氢呋喃,时间十分钟。”
“二,EDTA二钠盐5%溶液,pH值8.0,上下0.5。三,等离子流清除微生物膜,功率100W……”
没说谁干这个,谁干那个,但四个助理不急不乱,动作熟练,配合流畅。
一群馆员格外的新奇。
张部长说是请了个古陶瓷方面的高手,他们以为没有六七十,也应该有四五十。
既然是古陶瓷修复,那肯定用的最传统的方法。
没想到,人这么年轻,机器也用的贼溜。
其它不说,就说激光清洗机和等离子清洗机,这两种虽然都是国内自主研发的设备,但这几年才引入文物修复领域。
特别是等离子清洗机,故宫前年才尝试性引进,经过一年的调试和改进,厂家去年才实现定制性生产。
料器室这一台是五一的时候才配装,厂家和技术员刚刚做完培训,上个月才走。
但那位女助理比馆里的技师还熟练?
暗忖间,清理工作完毕,林思成又交待:
“准备,一、霁蓝釉盖罐,物料:柳叶弓形钉,方肩马形钉,菱花隐形钉,钉脚均锉鱼鳞纹。
准备冷却液:茶油、松节油,比例1:3。鲟鱼鳔胶,比例70%。龙泉骨粉,5%。钻头直径 0.6mm……”
“二、豆青釉碗盖,物料:清漆粉、道光瓷胎粉、驴皮胶文火化开。胶漆配比,5:3:2。釉漆配比:大漆48%+硅溶胶30%+氧化铬绿15%+骨粉7%。金箔:2毫米宽长节,0.8毫米方片。”
“三、咸丰粉彩盘,胶液:鲟鱼鳔胶文火化开,冰片1%,血竭粉2%,过滤200目。彩料:铜花3%+石英砂97%。象牙微榫:5×0.3mm。”
“四,光绪青花杯……算了,这个我来!”
几个人有条不紊,馆员们静静的看着。
俗话说,触类旁通。干的就是这一行,虽然研究的不是瓷器,但基础的东西他们都懂。
比如林思成让几个助理准备的那些钉,以及钻头,由此可知,他是准备用锔钉的手法修复那件霁兰釉盖罐。
又配了大漆,裁了金箔,肯定是用金缮修复那件豆青釉碗盖。
驴皮胶知道,鲟鱼膘胶也知道,这两种,都是清代宫廷造作办瓷器修复时常用的胶液。
包括用道光朝的御瓷残器瓷粉,这个也知道:同时期的瓷器胎质基本相同,可以降低膨胀应力。
但俗话还说过,隔行如隔山,所以后面的那些,就有些看不懂了。
比如:胶液里面加中药,又比如,其中的一位女助理拿了一根细白的小棍不停的锉,然后又剪成短短的小截。
大概半个小时,物料准备齐全,修复正式开始。
第一件,同治“长春同庆”款霁兰釉盖罐。
这一件器型比较大,瓷胎比较厚,所以林思成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的锔钉工艺。
工序也很简单,钻孔、粘合、封钉、烘烤、贴箔。
只听“呜呜呜呜”、“叮叮当当”的一阵,差不多一个小时,盖罐被送进了电窑里烘烤。
林思成又开始补第二件:慎德堂款豆青釉碗盖。
这件器型小,也没前蓝釉罐那么碎,只裂了四瓣,但中间缺了两块。一块约摸大拇指甲盖那么大,一块差不多小拇指甲盖那么小。
林思成准备用金缮工艺,即大漆补缺,釉面大部贴金箔,小部补釉。
这次粘的比较快,不到半小时,主体结构便修复完成。但补釉却用了一个小时:怕产生色差,林思成绘了两次,烤了两次。
第三件是光绪粉彩葵口盘,这件只裂了两半。但器形过于开阔,纹饰过于繁复,不论是锔钉还是金缮都不适合,修复难度反而要比之前那两件高。
林思成准备采用“锔金+榫卯”的修复工艺。
这个之前没怎么讲过,助理帮不上什么忙,只能林思成自己干。
三个人站在旁边静静的看,只留李贞在旁边递递工具、胶液之类的东西。
起初,都以为还是像之前的修复流程,馆员也没怎么在意。
但当看到林思成拿着针型钻,在底足断茬的截面中间打孔的时候,才有人发现不对。
孔打到这个地方,接下来是准备怎么修?
随后,林思成刷好胶,把几截没比头发丝粗多少的象牙塞进了小孔,馆员们才后知后觉:榫卯连接?
研究的就是清史,在座的馆员基本都知道,清代的时候,确实有这样的修复工艺:
《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粘补瓷盘榫眼法,取象牙合鱼鳔,凿矩孔深三厘……
还有用楠木的。
清同治六年,《内务府活计档》载:粉瓷盘磕口两处,命造办处刘三儿以楠木作榫,鳔胶粘之,外填官釉,费银十二两……
但只是在史料中见过,现实这样补的,这是第一次见……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19_5019120/1111086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