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祖辈们:隔着时空看后世山河 > 第 529章 罗马禁卫军为什么杀皇帝

第 529章 罗马禁卫军为什么杀皇帝


{为什么罗马帝国的禁卫军总是杀皇帝?}

老祖宗们:?!!杀皇帝!

一瞬间,不少人的脸上已经从漫不经心变得两眼发愣。

显然老祖宗们的吃瓜心态被点燃了。

相比民间的看热闹,各朝代的君王就多了一丢丢不淡定。

万一自家的禁卫军学了这不好的坏习惯,那岂不是一大麻烦?

这一想,皇帝们都有些坐不住。

其实古代禁卫军侍卫们也吓了一跳,显然是没想到罗马的禁卫军胆子那么大。

等看到帖子内,堆了几百层高的讨论,大家才逐渐将心思沉浸进去。

{网友一:其实在拉丁语中,皇帝是指军事统帅、凯旋将军,翻译过来不该是皇帝。

也就是说,在罗马帝国,皇帝相当于大元帅,缺乏法理正统性,能做这个位置的人很多,杀了换个人都行。

但华夏传统语境中的‘皇帝’意思不不一样,皇帝就是天子,禁卫军要是敢杀皇帝,那外面多的是名正言顺来勤王的军头。}

祖辈们还很是容易看明白后世人说的意思。

只是第一次了解到这些的老祖宗们都感觉很不可思议,以前大家还以为这罗马的皇帝和他们的皇帝一样,都是天子,没想到竟然只是大元帅。

百姓们议论纷纷,“那被杀好像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手下叛变这种事情不奇怪。”

军营里的士兵们也在讨论,“这样说就不算是弑君吧。”

帝王们心中也不是没有半点想法。

按照之前对他们罗马的了解,谁都知道罗马在西方的影响很大,但这个政权却没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结构,来制定阶级权力。

嬴政心里一动,他还挺想去西方一趟,会会这个罗马,这个西方文明,属实是让他有些好奇的地方。

刘彻也有差不多的想法,罗马的权力结构对他还蛮有吸引力的。

......

{网友二:罗马皇帝和华夏皇帝,在本质上不一样。

在古代华夏,皇权就是家天下,正统性占了很大部分,以至于整个国家都以皇族为尊。

谁想要篡位沾染皇权就是大逆不道。

但罗马非家天下体制,基本是传贤不传子,这就造成了罗马内战比外战更加血腥,因为谁都有资格登上那个位置。}

光幕下

百姓们眼界逐渐开阔后,对政治的理解也更多了。

虽然传贤不传子这种做法,看着是为国家选定了不错的领导者,但吐槽的人也不少。

酒楼里,书生摊了摊手,“这皇位啊,没有血缘为纽带,谁都觉得自己能行,都想试试,不就乱成一锅粥了嘛。”

睿智的老人眼里精光闪过,“想要选一个好皇帝当然是好事,但还需要更为完善的体系监督,不然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

大禹坐在地上,也不在意什么形象,他陷入了思考,这罗马的传贤不传子,和他们时代很像啊。

想到之前找系统买的书,他认真看过了,关于以后首领的人选,也需要他好好琢磨琢磨才行。

{…另外,罗马皇帝的合法性依赖于军队的支持。

罗马禁卫军作为唯一合法驻扎在罗马城的军队,过于集中的武力,使其有干预政治的力量。

加上禁卫军长官逐渐掌握行政司法权,甚至可以干涉皇位的更迭。

随着罗马禁卫军属性的变化,皇帝需要以高额赏赐维持禁卫军的忠诚。

换言之谁给的钱多,就跟谁。

这些禁卫军自然知道怎么选}

老祖宗们都哑然了。

这么唯利是图的禁卫军,当真是让他们大跌眼镜。

无语的同时,这也让人看到了里面不小的隐患,这要是被拥立上去的皇帝,没有钱维持禁卫军的忠诚了,那岂不是也要被赶下台、甚至杀害?

这一想,细思极恐,百姓之中阵阵哗然。

不过也有很多人清醒的明白,一般能被禁卫军杀掉的罗马皇帝,只怕能力都不咋样,真正的有为之君,不至于。

反正秦皇汉武这些皇帝是不相信,真正的有位之君会任由禁卫军摆布?

有这种想法的人们,很快就看到了新的一个回答,和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网友三:其实被杀的罗马皇帝基本上是废物、傀儡这类。

皇帝被杀后,相当于这一脉王朝的断绝、实质性亡国。

虽然之后的罗马还叫罗马,但本质就是改朝换代,里面其实有很多的朝代}

这个说法,祖辈们是看得懂的。

其实就跟咱华夏差不多嘛,几千年来都叫华夏,但却有很多个朝代。

帝王们看明白后,也淡定了,所以只要能力不弱都不会出事。

想到刚当皇帝那会儿,额,刘恒瞬间失笑摇头,说起来他当时都把心腹安排到禁卫军了,必须要防啊,好在一切顺利。

朱见深有些出神,脑海里想到了当年发生的夺门之变,其实也有禁卫军的一份力。

现代时空

刘晓希戴着耳机,让她爸妈误以为她在打电话,小声的说道:“感觉罗马禁卫军和唐朝的神策军相似,就是宦官当军官的那批。

作为唐后期制衡藩镇的重要力量,神策军的权力掌握被宦官掌握,这也导致唐朝后期,皇帝度要受制于宦官。

从唐穆宗以后,除了两任皇帝外,其他的都是宦官所立,宦官掌握了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

听着这话,历代的百姓们还是想不通,明明很多朝代都有宦官干政的情况,但偏偏这些皇帝也不知道咋想的。

“这唐朝皇帝竟然让宦官掌控军权,是嫌弃自己命太长了啊。”

“真是不吸取教训。”

“肯定是后悔了吧,这皇帝当得就不憋屈?”

......

民间的讨论一浪接一浪。

其他朝代的皇帝们也在聊着唐朝的问题。

唐朝皇帝们脸上都黑得滴墨了。

武德年间

李渊叉着腰将后代骂了一顿,这才坐下来直喘气,“所以,这到底是哪个王八羔子让宦官掌军权的?脑子被驴踢了?”

原本,今天父子几个在宫里聚一聚,李渊就是希望几个儿子不要因为之前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结果哪知突然得知这么个消息,别说一家人一起吃个饭了,气都气饱了。

齐王李元吉甩了个三角白眼给李世民,“说来说去,不都是我们太子殿下的后代干的好事。”

‘太子’一词被他说得咬牙切齿,是真气不过啊,凭什么他想要的位子就轻轻松松被李世民得了去,李建成这个憨货。

旁边坐着的李建成老神在在,亲爹的愤怒他不想理会,弟弟那复杂的眼神他也不在意,名义上说是来宫中父子之间叙叙旧,然而真不如在府中自在舒服。

李世民听了李元吉的话也懒得搭理,只是向父亲告罪,没办法,摊上了活爹后人,苦逼了自己。

贞观年间

“宦官掌兵?天大的笑话。”唐太宗的脸上冷冷的,没有大发脾气已经算是克制了。

他其实也能猜到些,把军队权力交给宦官,虽然明白有遏制藩镇的原因,但这明显也是步臭棋。

天宝年间

李隆基头疼不已,和太子李亨大眼瞪小眼。

但现在的重点还是解决问题要紧,别看战乱平了,但以为事情就结束了吗,不不不,根本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这也是李隆基叫儿子来的原因,父子俩好好商讨一番,结果就看到后代将军队权力交给宦官...

唐朝的这些大臣们考虑的也不少。

李靖、尉迟恭、哥舒翰这些人,是想不明白的,唉,只能说爱咋咋吧,反正他们这些人都死了多少年了。

明朝皇帝们也考虑到自家的情况,他们大明宦官的权力也不小。

这次朱棣也只能重新想想办法了,免得越到后面,这些宦官成了一大毒瘤。



从上个帖子退出来,刘晓希继续往下滑。

{汉景帝为什么杀晁错?}

西汉以后的朝代,自然有知道历史的人,对汉景帝的举动也有多种揣测。

百姓们多数还是懵圈状态,不知道晁错是谁,更不知道汉景帝为什么杀他。

刘邦同样不认识这个叫晁错的,也不知道孙子杀他应该不应该?

“刘启这样做,大概有自己的道理吧。”

刘恒心底一沉,儿子杀了晁错?

刘启想到此事,只是平静的摇了摇头,良久才发出一声叹息。

刘彻对他父皇做的事情不予评价,这事就让他爹自己头疼去吧。

{网友一:晁错,西汉大臣,得汉文帝赏识,拜太子家令。

他也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

刘启即位后,在晁错的建议下削藩,吴楚以诛杀晁错为由起兵叛乱。

汉景帝最终腰斩了晁错。

这一看,原因很明确了,景帝是皇帝,叛军说要清君侧,那我就把晁错杀了,你要是还不停止,就是反叛、名不正言不顺}

各朝代,人们的意见也不统一。

有人赞同汉景帝的做法,既然诸王叛乱是以清君侧为由,那将‘罪魁祸首’杀了,那叛乱就没理由了。

不过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汉景帝太薄情、还很怂,连帝王的威严都没有,况且晁错还是景帝的老师,怎么能说杀就杀。

汉高祖时期

刘邦脑子一转,大概也明白了是个什么事情,还是削藩导致的问题,不过明显刘启没有他儿子刘彻考虑的周到。

汉文帝时期

刘恒拧着眉,儿子要削藩他支持,但明显之前没有处理好,况且直接腰斩就过了些。

想到晁错,刘恒叹了口气。

晁错本人,此时也大受打击,膝盖一软跪倒在地,不明白最后为何落到这样一个田地。

晁错他爹,指着儿子差点气晕过去,“你知不知道强行削藩风险多大,你看看光幕、这就是你的下场,若是这一世你再敢如此,我就权当没有你这个儿子。”

他不是不心疼儿子,就是因为心疼、担忧,不愿意儿子冒险,但偏偏孩子又犟,从来不听他的。

晁爹越想,泪水流得越快,糊了双眼。

晁母紧紧咬住衣袖,无声的流泪。

汉景帝时期

刘启的眼里闪过一丝愧疚,瞬间消失不见,好似从未出现过。

{网友二:晁错被杀很好理解,削藩令一出,诸侯就反了。

反了就反了,但还没有应对措施。

晁错的建议是让汉景帝亲征,他留守长安。

但此刻的汉景帝只怕是一个头两个大,老师,你平时说的慷慨激昂的,结果遇上事情你就让我去抗?}

各时空,有人点头,有人摇头。

大叔赞成的直点头,“对啊,既然知道削藩令一出,诸王会反,肯定要提前想好应对方案,不然别人真反了,那不就只能干瞪眼了。”

书生务无比可惜的说,“晁错的削藩建议是好,就是汉景帝自己没考虑完全,按理说应该和丞相这些重臣都商量商量的。”

一地知县吐槽道:“唉,里面的问题太多了,政策先下去了,却没有提前做准备措施,这可是国家大事啊。”

......

嬴政淡定的看着汉朝的这些事情,虽然现在大秦没有,但多了解了解,是好事。

刘邦看得是满头黑线,要是没点准备,即便是他都不敢搞削藩,“刘启这小子不应该啊...”

汉文帝时期

刘恒揉了揉太阳穴,才感觉脑子稍微舒服一点,他儿子太急躁了,这事情一个处理不好,就动摇国家统治。

晁家

晁错扯了扯嘴角,低下头愧疚道:“都是我的错。”

这一切不知道怪谁,唯有怪自己。

晁爹听到这话稍微松了口气,正待他说什么时,晁错又出声了,“我应该要做好周密部署才对。”

晁爹:...

他这是造了什么孽啊,生了这么个犟种。

{另外,遇到这事,朝堂上的大臣们也不满。

本来之前晁错一路坐火箭升职,还让皇帝只听他的,心里不满的人多了。

现在呢,还捅出来这么大篓子,自己又平不了,还要别人帮忙善后。

这时候,再听到叛军的旗号是诛杀晁错、清君侧,大臣们是越听越顺耳,就联名上书要将晁错杀了。

这下是造反的要诛杀他,朝堂上丞相陶青、中尉陈嘉等高官都联名上书要求杀他。}

晁错:...

他这么不受待见吗?

被这么一打击,瞬间又蔫了。

晁爹气得满脸通红。

晁母哭得站都站不稳,跌跌撞撞的跑到儿子身旁,拽着对方的衣袖,“儿啊,咱就不削藩了,啊,娘求求你了,咱好好过日子,活着比什么都强。”

晁错看母亲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伸出手帮对方擦了擦眼泪,“娘,您放心,我肯定会做好万全准备的。”

晁母哭声瞬间大了,“你这个死孩子,为什么就不听话啊。”

晁爹气得背过头去。

晁错也知道自己惹父母生气,但他就是固执,削藩是什么结局,他早该知道的。

......

皇宫内

刘恒打算让晁错进宫一趟,唉,这年轻人有勇气、有魄力,说起来,对他的死,文帝心里也有点愧疚。

汉景帝时期

刘启一个人待着,连王皇后来了都没见,只是安静地看着光幕...

{…事实上,没有一个官员是傻的,会以为杀了晁错,叛乱就会结束,只能说平时这些人都非常恨晁错。

之前皇帝宠信他、挑事的是他,结果现在遇到事了,却要我们上。

要是平叛结束,没准儿还会继续骑在我们头上拉屎,凭什么?

这种情况下,皇帝不给下面一个说法,别想让臣子们卖命。}

百姓们如今都有些明白了,要说这当皇帝也没那么随心所欲,当大臣尽责尽职,也可能落得晁错这个下场。

刘邦叹了口气,看着走来的刘盈,连忙冲他招了招手,这个例子正好可以好好教导儿子。

汉文帝时期

晁爹已经气得不想理会儿子了,扶媳妇坐下,两老只能上相互安慰。

晁错也知道自己伤了父母的心,语气软道:“让您两老担忧是儿子的错,以后一定以自己的安危为重。”

文帝的大臣们心里都有各种想法,大多人觉得这次晁错,应该不会再搞什么削藩令了。

就连刘恒心里也是这样猜想的。

不过他们都不是晁错,谁都无法得知他真正的想法。

{景帝杀晁错,不仅只是杀了这么简单,还要大张旗鼓的杀。

要堵住叛军的嘴,还要承认自己以前的错误,用这个举动将那些对晁错不满的大臣团结起来,稳定住人心。

所以,袁盎出主意杀晁错,景帝听了,袁盎给他分析清楚了其中的利弊关系,等到后来袁盎辞官回家,景帝都经常派人来咨询意见。

只是后来在立梁王刘武为继承人的问题上,袁盎表示了反对,被梁王记恨,派刺客刺杀了他}

提到刘武,刘恒的眼睛一眯,不用想就知道是皇后的打算。

比起不确定的刘武,自然还是已经知道情况的孙子继位对大汉江山更好。

对这事,此时的窦皇后脸色变了变,刘武是她小儿子,虽然还不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但立刘武想必和自己脱不了关系。

晁错看到这里,苦涩的笑了笑,虽然难受,但他也想开了,如果陛下还用他,他就好好干,如果不用,他就照顾好父母吧。

晁父晁母就生怕儿子钻牛角尖,别人都盼着儿子在天子面前得脸,他们现在就盼着天子别重用儿子。

不过这事也不是他们能决定的,此时的刘恒对晁错不光是赏识,对他的死还有些愧疚。

汉景帝时期

刘启眼神里有些厌恶,他母亲对小儿子当真是宠得没边了,自己又不是没有儿子,有儿子不传位,就非得给兄弟?

收敛了下情绪,又变成了平时那个冷静的帝王。

天底下,肯定有各种声音,刘启知道,说在意也不在意,事情都发生了,是非功过就任由别人说吧。


  (https://www.02ssw.cc/4_4510/233677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