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4章 计划主导,市场竞争
确定如何对工业和商业服务业征发徭役后,朱由检特意召见韩爌和张溥,赞扬道:
“征发徭役这件事,你们做得很好。”
“有了这个政策,供销集团不愁买不到货了,而且能通过销售行业卖出去。”
“但是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征集到的物资,还需要你们费心。”
“计发委、尤其是经济小组,要尤其注重这一点。”
韩爌、张溥听到这番话,心情极为激动。
尤其是韩爌,这是首次主动做事获得赞扬,让皇帝看到了自己的能力。
他向皇帝说道:
“臣定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期待。”
“但是如何由战时经济发展为新经济,还需很多时日。”
这是明确表达对连任的期待,朱由检不置可否,说道:
“战时经济转为新经济,自然需要时间。”
“现在确定的十分之一徭役比例就很好,先把十分之一的工业,纳入新经济。”
“如果有余力,那就纳入更多,向配合的企业发放代役券做奖励。”
“朕期望将来受朝廷控制的工业生产能力,至少达到三成,有力主导工业领域的发展。”
“经济小组,要尤其注重工业。对商业服务业的控制,目的是服务工业。”
这个要求,自然为了在将来的工业时代,维持足够的掌控力。
不过对三成生产力的要求,韩爌和张溥都觉得有些太低,韩爌道:
“有些企业积极配合,愿意把所有生产力都用于服役。”
“五成的比例是否有点太低,不利于企业发挥生产能力。”
出于官僚的本能,他希望完全掌控企业,恨不得把所有企业都纳入新经济。
但是朱由检知道,这不可能。
能够控制、利用好三成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是很高的要求。
如果比例更高,朱由检觉得以当前大明朝廷的水平,工业生产可能摆烂。
当然,对于重要行业,朱由检是希望完全控制的。
他可不希望这些行业被民间资本掌控,影响朝廷安稳。
他向韩爌说道:
“如果是装备行业、能源行业这些准入制行业,朝廷可以完全控制,将所有的生产、销售纳入计划,组建研究机构促进发展。”
“但是对造纸、造船等竞争性行业,朝廷把它们全部纳入计划,会让一些企业摆烂,反而不利于发展。”
“这些企业想要发展好,就必须让它们参与市场竞争。朝廷征调徭役物资时,优先选择从市场竞争出来的优质产品。”
“五成的比例是暂定的,后续你们可以根据各行业分类,确定不同比例。”
“但是总的要求就是,竞争性行业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不能让它们躺着摆烂。”
这个解释,韩爌虽然有些不情愿,却不得不表示接受。
张溥则举一反三,说道:
“如此说来,对各行各业都可以分为准入制行业和竞争性行业,计划和市场共存?”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新经济和市场经济,应该、而且是必须共存的。”
“朝廷主导经济发展,但是对具体的细枝末节,需要发挥各人材干。”
“有才能的人和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来。”
“就像你张溥,如果不是科举考试和人竞争,如何确认自己是状元之才?”
张溥谦虚低头,眉眼带着笑意。
三元及第是他最骄傲的成就之一,如果不是有这个名头护着,凭他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估计在翰林院都混不下去。
事实上现在已经受到排斥了,张溥的精力更多的在科学院。他如今在大明的官场上,就是一个异类。
对此,朱由检是看在眼里的。对张溥和徐光启一起投靠韩爌,也没什么意见。
现在的科学很弱小,需要有人庇护发展。
张溥受韩爌邀请主持制定计划,在他看来很合适。
谈到这个方面,朱由检道:
“朕先前就提到过,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行业中,公有企业必须取得主导地位。”
“对这些行业,所有的生产和销售,都可纳入朝廷。它们存在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营利要放在次要地位。所以只允许有限竞争,减少内耗消耗资源。”
“准入制行业同样如此,允许将更高比例产能纳入计划。”
“竞争性行业则遵守最高五成限制,朝廷只能采购五成,另外五成产品丢到市场上竞争,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计发委要先把这三大类行业划出来,确定各行业的计划比例。”
张溥闻言询问道:
“竞争性行业的公有制企业,是否同样设限?”
“朝廷和地方官府开办的企业,总不能丢开不管?”
朱由检思索一番,觉得不给优待不合理,遂道:
“管是可以管,但不能无限兜底。”
“必须是公有股份占比一半以上的,才允许突破五成比例。”
“同时这些企业的产品,要有至少一成投入市场竞争。如果连这一成都卖不出去导致亏损,说明它们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
“你们和国资处定个办法,确定对这些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以及破产、重组办法。”
“对于长期亏损的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换,无法扭亏为盈就果断破产,重组为新的企业、或者并入其他企业。”
“朝廷不会为竞争性企业兜底,甚至连准入制企业、公共服务企业,长期亏损都会依法破产。”
这是他一贯的态度,不能让那些企业的管理层太安逸。
不然那些人就会上下其手胡作非为,也无法把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一成的自售比例,在利润不超过十分之一的情况下,如果这部分货物卖不出去,企业就会亏本。
朱由检希望竞争性行业的公有制企业同样参与竞争,而非完全依赖朝廷订单。
制定经济计划的他,并不排斥市场竞争。甚至限制了计划比例,给市场竞争留出空间。
他希望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优秀的商品和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展现出来。
只是现在的大明市场环境很不完善,从地主转型的工商业主,又极端追求稳定、而非超额利润。
这导致朝廷按计划下订单更受欢迎,苏松新区的商人巴不得朝廷包销他们的产品。
——
得知朝廷对竞争性行业的私营企业,定下了最多采购五成的限制后,吴世睿等新区工厂主都是非常不满。
尤其是吴世睿,他是打算购买辽河套的土地,把户口前往辽西省、在将来参加辽西科举的。
对船厂的要求就是稳定,减少自己消耗的心力。
先前朝廷下订单采购,虽然利润不高,他却非常放心。
如今朝廷定下这个限制,这让他顿时感觉多了麻烦:
“五成的比例太少了,朝廷就不能多下些订单?”
“现在好了,按朝廷订单生产一条船,就得生产另一条船自己卖出去。”
“这可怎么办啊,一不小心就亏本。”
向刘理顺抱怨着这件事,吴世睿认为五成的比例非常不合理。
依靠和温体仁的关系,官府、供销集团、还有其他公有制企业发出的订单,他是能吃下很多的,船厂生产出的产品根本不愁卖。
如今五成限制一出,他的订单有很多被转向其他船厂。已经有一些船,积压在船厂的船坞里。
这对船厂的生产和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压力,吴氏船厂的股价,都因此在下跌。
现在吴世睿想出手船厂股份,都感觉有些不好卖。
他对这个政策,当然很是抱怨。
他向刘理顺道:
“要不,让沈兄的船队多买些船只,我以采购价卖出去?”
正在批阅公文的刘理顺瞥了他一眼,放下手中毛笔道:
“航运业、造船业,在朝廷的分类中都是竞争性行业。”
“朝廷对这些行业的要求是维持公平竞争,不会偏帮哪个非公有制企业。”
“对企业的具体经营也不会插手,否则就承担相应责任。”
“你想获得政策扶持,一个办法就是出让股份,把吴氏船厂转变为公有企业。”
这是很多商人的选择,苏松新区的国资委,目前就收到了很多入股请求。
很多企业都扩大了用地规模,以便新区用土地入股时,占有的公有股份比例更高一些。
苏松新区的地价都因此提高,变得更加抢手。
还有些工厂主仿照朝廷的新规,增加了给职工、尤其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分红。这部分股份由职工大会持股,在朝廷的划分中,同样被视为公有资产。
甚至有人向皇室企业求助,邀请它们入股。皇室资产在朝廷的划分中,同样是公有资产。
可以说,为了突破五成限制,这些商人是各显神通,希望能获得订单倾斜。
吴世睿也想这么做,但是却办不到。因为吴氏船厂在上市时,家族共有的股份,被分散给很多出力的族人。
现在他就是想让公有股份占比超过一半也办不到,因为他没办法说服其他人。
所以他问计道:
“还有其他办法吗?”
“有请刘公指点!”
刘理顺对吴世睿其实是不怎么看上眼的,尤其是去年返京从张溥口中了解吴世睿的作为后。
但他不会因私废公,秉承为民服务理念的他,继续出谋划策道:
“另一个办法,就是转为准入制企业。”
“造船业有个业务是造军舰,这是装备生产,属于装备行业。”
“你的船厂若是获得装备生产许可证,装备生产订单不受限。”
这个建议,让吴世睿眼前一亮,觉得有些可行。
凭他和温体仁的关系,拿到装备生产许可证毫无困难。
唯一的顾虑就是装备生产订单是否足够,能不能满足船厂生产。
对此,刘理顺道:
“大明收复安南、征讨南洋,需要的战船是海量的。”
“现在只愁战船不够多,无法获得南洋的制海权。”
“而且武装商船同样属于装备,它的生产和改装都需要船厂。”
“吴氏船厂的规模再扩大十倍,相关订单也拿不完。”
这些都是事实,吴世睿一听就明白。
他感觉这个办法很适合自己,凭自己的关系能把装备生产许可证拿下来。
一时惊喜交集,不断感谢刘理顺。
在刘理顺的指点下,他还知道了海科院舰船研究所,在研发标准船型。只要愿意花钱,各种舰船的设计和生产技术,他都能够获取,还可以邀请工程师指点。
如果下订单的买家有特殊要求,还可以付出设计费,让舰船研究所另外设计。
有海科院技术做依靠,他的船厂转型毫无困难。
这让吴世睿解决了后顾之忧,觉得生产战船和武装商船很适合自己。
刘理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张溥主持的科学院拉业务,帮张溥掌握海洋科学院。这个分院的前身是天津海军学堂的海洋研究院,转为科学院分院后,同样游离在外。
在和沈廷扬的交流中,刘理顺敏锐察觉到海科院的作用,希望海科院在苏松新区设立研究所,促进新区的海洋贸易发展。
购买船只设计就是一个引子,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所过来。
同时,引导吴世睿投入装备行业,也是刘理顺向装备行业发展的努力。
去年辽东之战,在战时采购政策下获益最大的,除了苏松新区的后勤物资生产外,就是北方的装备行业。
在安南之战开始、供销集团建立、重启后勤物资的生产后,刘理顺对纺织、造船等行业已经不再担心。
所以他就想向装备行业拓展,增加苏松新区的产业。
吴世睿取得装备生产许可证后,一定会制造战船。
战船需要的火器,自然要放在苏松新区生产。
火器生产又需要钢铁,这同样会拓展苏松新区的产业链。
刘理顺可没有忘记皇帝的论断:
未来将是钢铁时代。
钢铁时代自然需要炼钢,他希望苏松新区的钢铁行业,同样能发展起来。
为此,他已经邀请苏钢名家前来苏松,仿照曹妃甸钢铁厂,在宝山一带筹建宝山钢铁产业园。从太平府等地获取铁矿石,从海外获取木炭和煤炭。
苏松新区的重工业,同样开始奠基,而非局限于轻工业。(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39_2439260/1111012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