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42章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求订阅)

第1042章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求订阅)


就在张溥出发的时候,朱由检接受了刘宗周的觐见。

    他在得知朝堂上的争论后,对皇帝赤裸裸地允许抓捕奴隶,心中极为不满。

    他向皇帝说道:

    “陛下,治国当行仁义。”

    “以残暴之法施政,将来必有后患。”

    朱由检闻言默然,想到了后世某些国家,被奴隶后代闹腾的事情。

    这种事在道义上站不住脚,将来迟早还要补偿他们。

    只是,以大明当前的样子,能渡过危机就不错了。

    就算存在后患,也只能交给后人解决。

    他不可能在别的国家使用奴隶制时,因为道义的束缚束手束脚。

    那是自我阉割,有可能在这个大争之世落败。

    所以,他在沉默之后,向刘宗周道:

    “先生是圣人,朕是知道的。”

    “但是治国不是做学问,有光明就有黑暗。”

    “就拿安南来说,先生觉得朕为何允许各藩贵族抓奴隶?”

    刘宗周还未回答,朱由检已经高声道:

    “是为了彻底解决南疆隐患,为迁过去的汉民腾出生存空间。”

    “大明现在有两亿人甚至不止,北方又遭遇连续旱灾。”

    “不把灾民迁出去,他们在生存需求下,就会主动造反。”

    “朕纵有十万大军,能够镇压百万人。但是当千万百姓因为饥饿作乱时,难道还能压下去?”

    “只有把他们移民,分配能生存的土地,才能让他们安稳下来。”

    “大明周边有哪些地方能安置千万人口,先生可曾想过这些?”

    被皇帝铺天盖地说了一通,刘宗周脸色发白,嗫嚅道:

    “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把百姓迁出去?”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

    “朕想过很多办法,但是只有移民能实施。”

    “现在大明的人口实在太多了,朕身为他们的君主,总不能杀人减丁,不让他们生育。”

    “人口不减少的话,想让百姓吃饱,就必须增加粮食产量。”

    “朕从海外购粮,推广高产作物和肥料,设置高标准农田,都是为了这些。”

    “但是,大明现在遇到的,是持续十多年的旱灾。想增产根本不可能,朝廷也没能力一直购粮赈济灾民。”

    “所以想要活路,只能把灾民迁徙。”

    “陕西、山西、河南这三省三千多万人口,至少要迁出千万。”

    “如果北直隶、山东等地灾情严重,同样也要迁徙。”

    “朕估计最终迁徙的人口,可能超过二千万。”

    “这可是大明十分之一的人口,不向安南等国已经开发的土地下手,如何安置他们?”

    取出一份人口分布地图,朱由检让锦衣卫对大明各省和周边国家的人口做了估算。

    依照永乐年间的数据,安南人口有五百多万。当时大明也只有六千多万人,安南的人口接近大明的十分之一,这也是大明无法消化的原因。

    不过靖难之后,大明承平二百多年,人口不断繁衍。安南则在反抗大明时人口损失不少,后来因为黎朝内乱,莫氏、郑氏、阮氏相互争斗,又损失了一些。

    如今估计也就三四百万人口,不到大明的五十分之一。

    所以朱由检敢下手,趁着安南衰弱,彻底解决安南。

    他向刘宗周道:

    “朕曾想过在东北开荒,以为那里能安置千万人。”

    “但是东北太冷了,又有沼泽、凌汛,开发实在太困难,最多也就移民五百万。”

    “其他五百万移民放在哪?安南是最好的地界。”

    “把当地不服从的蛮夷迁走,大明能迁徙过去五百万。”

    这是朱由检征讨安南的原因之一,在明白东北开发比预想的困难后,他知道想安置千万灾民,只能再找新地盘。

    安南就这样落入他的眼里,这块国初就有六百万人口的地方,只要好好开发,估计能容纳千万人。

    后世单单安南北部的人口,就超过整个西伯利亚。所以朱由检对北方草原的开拓一直不重视,交给张献忠等不老实的人——

    如果不是罗斯人东进的威胁,他甚至根本不想理。

    对安南则极为看重,因为这里能养活更多人。

    按他的估计,大明在安南估计能吸收百万左右能说汉话的人,其他二三百万人往南洋各藩一分,能够轻易同化消灭。

    大明再迁徙数百万移民过去,就能彻底掌控安南。

——

    刘宗周听着皇帝如此赤裸裸的说法,感觉眼前的皇帝像是陌生人。

    这完全是以力取胜,哪是修文德服远人的圣君?

    他不愿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破灭,有些祈求地向皇帝道:

    “陛下是天子,天下人都是陛下的子民。”

    “安南是大明藩属,陛下不当完全视为蛮夷,当成禽兽看待。”

    “陛下要施仁义!”

    跪在地上叩首,请皇帝施行仁义。

    朱由检看他如此声嘶力竭,心中也有触动。

    上前将他扶起,感慨道:

    “先生是君子,对此自然看不惯。”

    “但是天下人却不都像先生,还有很多人不忠君。”

    “安南人就是如此,他们表面臣服,内部却称皇帝。”

    “先帝懒得理他们,朕却不能完全视他们为子民。”

    “只有向朕效忠、愿意接受教化的,才是朕的子民。”

    “其他人只能视为蛮夷,让他们涨涨教训。”

    说着将安南人视为蛮夷的理由,朱由检明确表明,不会把所有的人都视为子民。

    他是先汉人后华人,只把大明公民视为子民。其他人老实的自生自灭,不老实的直接视为蛮夷。

    在生存的压力下,他变得无比现实,把资源优先分配给支持自己的人。

    养士同样如此,他要收买有能力的士人。

    对反对自己的士人,他是丝毫不客气。

    对刘宗周同样如此,他向刘宗周道:

    “先生若是实在不忍,可去安南施行教化。”

    “只要他们宣誓向朕效忠,并且通过汉语等级考试,朕就下令接纳他们为子民,不再视为蛮夷。”

    “如此既给他们出路,也全了先生的仁义之心。”

    打算派刘宗周过去,带走非议此事的人。

    如果有人非要反对这点,就派他们去教化蛮夷。

    刘宗周真是至诚君子,听到皇帝的话当即就想过去。

    只是他在大明负责重制礼乐,顺天府的议会又在开始筹备,如何有时间去安南教化蛮夷?

    最终,在皇帝的劝说下,他决定带那些劝自己进谏的人过去。定下教化方略后就快速返回,主持成立顺天府议会。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把这个办法向那些高喊仁义的人说出时,根本没有人想跟他过去。

    那些平日里在他面前高谈阔论、大喊仁义的君子,很快转变态度,认为不通教化的人就是蛮夷,可以当做禽兽看待。

    这让他顿时明白:

    这些人都是伪君子,不是真正要行仁义。

    他们根本不愿施行教化,只是对皇帝指指点点。

    心中失望的他,不再邀请这些人。

    但他还是决定去安南一趟,不能让某些人任意抓奴隶。

    辞别皇帝的时候,他说道:

    “陛下是圣明之君,比臣看得透彻。”

    “但是做事之时要讲仁德,不可违背仁义。”

    “纵有权变之事,可以交给大臣。”

    意思是把这类事情交给大臣背锅,皇帝仍旧是洁白无瑕的圣君。

    朱由检闻言摇头苦笑,指着建极殿方向道:

    “知道建极殿朕手书的楹联吗?”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这种事情除了朕还有谁能背?”

    “朝堂上的大臣,哪个有做宰相背锅的准备?”

    这是他无奈的事情,他虽然对内阁放权了。但是很多大学士心态没有转变,仍旧自认为是写票拟的阁臣,根本不背责任。

    有事情只能皇帝担着,为他们承担责任。

    刘宗周听到这也默然了,想到了《论语》中的“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皇帝身为天子,只能承担这个责任。

    如果他不愿承担,纵然是对天下有益的事情,也没办法实施。

    明白了皇帝的无奈,心中有气的他,在临行前去了韩爌府上,指责他身为首辅拥有极大权力,却不愿意承担责任。

    如果继续这样,他从安南回来后,会以违背礼法公约中的“权责统一”为由,将首辅弹劾下去。

    这件事闹得很大,被很多人知道。

    韩爌一时间灰头土脸,心中气愤的同时,也产生了恐惧——

    他知道,自己虽然身为首辅,却不是没有制约之人。

    枢辅袁可立就不说了,曾代他行使首辅权力。

    刘宗周在朝堂事务上不怎么发言,但是只要涉及重制礼乐,他就是最终的决定者,这是皇帝让渡给他的天子权力。

    朝野上下,也有很多人支持刘宗周,认为他是唯一能制约皇帝的人。

    他主持的重制礼乐,也被很多人认同。

    如果刘宗周带头弹劾他违背礼法,那他这个首辅之位,真的无法坐稳。

    放在以前,他会羞恼辞官,心里也不可惜。

    但是皇帝许诺封爵,他又为了留任做出许多努力。如果现在灰头土脸地辞任,估计会被当成笑话看待。

    最终,他只能含着羞愤,主动向皇帝认罪。

    朱由检对韩爌不愿背锅,心里是有不满的。尤其是允许抓捕奴隶的非议太大,估计以后会成为他的污点。

    但是事情变成这个样子,他也只能留任韩爌。毕竟除了韩爌被骂得被迫表示愿意背锅外,其他人没有这样表态。

    所以他安抚韩爌道: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朕为大明子民开拓生存空间,承担些罪过也没什么。”

    “只是首辅当知朕的用意,不要让朕的心血白费。”

    韩爌听着这番话,知道皇帝说的是人地矛盾。

    这是皇帝提出的大明当前主要矛盾,要求他优先解决的。

    现在皇帝把灾民迁徙,就是为了缓解人地矛盾。

    那么余丁迁徙、限田限奴等等,就需要他实施。如果他解决不了人地矛盾,如何对得起当今皇帝?

    心中羞愧、又有些发狠的韩爌,想到了大明旁边的另一个国家,建言道:

    “陛下,朝鲜人口约有五六百万,又不愿归还汉唐故地。”

    “是否同安南之例收复旧土,把大明子民迁徙过去?”

    朱由检听得都惊了,没想到韩爌想解决朝鲜。

    他是思索过这件事情的,最终却选择放弃。

    和外王内帝的安南不同,朝鲜在元朝收拾高丽后,根本不敢僭越。

    对待大明虽然有些小动作,却总体称得上恭顺。

    这样顺服的藩属表率,朱由检如果无故攻取了,会让周边国家人人自危。

    而且因为已经册封朝鲜国王顺仁王爵位,会影响到分封开拓的大计。

    所以他向韩爌道:

    “朝鲜一向恭顺,又是朕册封的顺仁王,不能随意动手。”

    “不过他们占着汉唐故土不还,也确实不像样子。”

    “你帮朕拟个中旨,让顺仁王朝觐,在贵族议会解释。”

    决定在新的贵族制度内,解决这个问题。

    韩爌得了这个任务,立刻精神抖擞地拟旨意。

    虽然皇帝明说是中旨,以此强调对理藩院和藩属直接下旨的权力,韩爌仍没有丝毫异议——

    他知道皇帝是故意的,就是趁着自己灰头土脸,确认这个权力。

    就算是大学士拟的旨,皇帝也说是中旨。

    这件事情,很快在京中传开。

    韩爌劝皇帝对朝鲜下手,被很多人嗤笑。

    皇帝仁慈让朝鲜解释,则被视为仁义之君——

    看看,皇帝对朝鲜有多好,就算朝鲜占着汉四郡,也允许他解释。

    对安南之所以如此残酷,是因为安南一直不恭顺。

    报纸上又历数安南对大明的进犯,以及交趾是汉唐故地。

    朝廷对安南的战争,得到了更多支持。人们把安南视为外藩反面,所以遭到朝廷惩戒。朝鲜则是外藩表率,大明愿意给它机会。

    不过即使如此,在京城的朝鲜世子李汪,也是心中惴惴。

    他担心父王不愿进京朝觐,惹得大明发怒,彻底灭亡朝鲜。急得一边写信告知父王这件事的重要性,一边请求觐见,先代父王谢罪——

    不管如何,他要向大明表明自己的恭顺。

    那样就算父王糊涂了,大明也会给他机会。(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39_2439260/111100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