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允熥布置!老朱的手段!
朱允熥略作沉吟,道:“此事关系重大,不容疏忽。”
“山东虽有电缆,电报机也已安装了不少,可技术人员还是有限,难免会有纰漏。”
“朕此行,特意携带了保障电报通讯的精干技术人员,此事由他们去办更好。”
“你亲自督办,务必严谨,不能出任何差错。”
他特别强调道:“记住,不能只架一条线,至少要三条以上,确保通讯绝无中断之虞。”
“另外,不仅政务系统要连通,军方的专线,也要一并接入。”
“此次祭礼会树好儒家正统,军中将士,都必须第一时间得知。”
以往此类事,文臣多认为与军方无涉,懒得与军方多说。
但在朱允熥看来,军队将领也是读书人,尤其是新军将士,更是个个能识文断字。
哪怕最底层的士兵,都不例外。
在这个时代,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儒家的影响,他们也同样会关心祭圣的事。
“万世先师”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让军队的将士,都知晓儒家树立了一个正统,是至关重要的。
军政一体,方是帝国长治久安之本。
更重要的,军队的将士虽然读过书,却不管怎么“释经”,更不会去争夺“释经权”。
毕竟,他们读的书,远不及走科举之路的读书人多。
“释经”这种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们。
但他们又会在很大程度上,自觉的维护“正统”。
至于谁是“正统”,他们大多是听大儒的,听朝廷的,听皇帝的。
因此,新学的“正统”地位一旦获得朝廷的背书,大儒站台,皇帝传旨,再通传全军,以后这些将士都会自觉维护。
剩下的保守派文人再怎么跳脚,也无济于事了。
这亦是朱允熥确保新学地位往后都不会动摇的手段之一。
赵瑞连忙俯身,应道:“奴婢谨遵圣谕,必定亲自督办好此事,绝不会有任何疏忽。”
……
图兰帝国西境,,由老朱亲自统领的大明西征军在此扎下营盘。
尽管大明新军战力雄浑,所向披靡,但毕竟是自万里之外前来远征,铁血之师也难免疲惫。
更棘手的是,将士们远离故土,水土不服,气候又酷热难当,将士中染病者接连增多,只得暂行休整。
所幸大明军队的后勤补给一向稳妥,加之与帖木儿达成协议后,帖木儿果然不对大明军队过境做任何阻拦,反而鼎力协助,大批药材得以从大明境内,源源不断的运来。
少量的不足,则就在图兰帝国境内采购补充。
再加上大明军本就配备精良的军医,又在朱允熥主持下,建立起完善的防疫体系,这场疫病很快被遏制,并迅速平息。
趁此空隙,更多弹药与物资也陆续运抵前线。
老朱顺势将营地修缮一新,筑成坚若磐石的堡垒。
毕竟,根据大明与图兰帝国签订的和平条约,即便西征告终,大明仍需在此驻军,维系西陲的秩序与安宁。
因此,将营盘打造成一座坚固防线,不仅是眼下之需,更关乎长远之策。
往后的驻军人数不会有这么多,更需要坚固的营寨防备敌人。
除此之外,还补充了不少粮食。
这其中,大部分并不是从万里之外的大明运送而来,而是从图兰帝国就近补给。
粮食这东西,如果要经过陆路,用人力运送,那耗损就太大了,运输也太困难了。
使用大明宝钞,能从图兰帝国买到他们所有的几乎所有的物资。
尽管图兰帝国不算是多么富饶的国家,但挤一挤,还是能挤得出数万大军所需的粮草的。
反正,图兰帝国的许多贫民,仅仅靠“吃草”就能活。
从图兰帝国采购的粮食,不仅能满足远征军所需,还有不少富余。
老朱下令修建的粮仓,将多余的粮食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在不费一兵一卒便令帖木儿俯首称臣、签下城下之盟后,老朱愈发重视利用大明的国际声威。
用朱允熥在电报中说的话,便是:“能用‘软实力’,绝不轻动刀兵。”
老朱不得不承认,如今大明的声势,几乎都是这个孙子一手打造的。
若在自己当年,大明虽也强盛,却绝无这般举世震慑的影响力,人们不会一听大明之名便心生畏惧。
想到这里,他心中多少有几分不忿,但这份倔强并未使他固步自封。
朱元璋向来是个懂得变通的人。
只要是能用的手段,他绝不会放过。
于是,老朱开始大肆利用舆论造势,广布声威,向潜在的敌国施加无形的压力,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须知,在大明铁骑未至之前,帖木儿统御的图兰帝国,横扫四周诸国,威名赫赫,几无敌手。
然而,当大明军旗一现,帖木儿竟然选择了退让,选择了大明缔结盟约。
虽然明面上是“平等友好条约”,可让大明军队从自己国境内过境,还租借军事基地给大明。
明眼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无疑在周边诸国掀起巨浪。
老朱自然更不会放过这天赐良机。
他密令属下广散消息,夸耀大明的强盛与宽仁,同时延揽精通各国语言的能人,撰写文章,以滚筒印刷机批量刊行。
这些文告内容,不外乎是谁若与大明为敌,必将迎来覆国之祸。
而若与大明结为同盟,便可获无尽利益,以及永久安宁。
不得不说,这一波舆论攻势,杀伐之气虽不显,却比刀剑更锋利。
没过多久,图兰帝国西陲的几大国度,皆人心惶惶,朝野震动,许多官员迫不及待地提出议和,只为避开与大明西征军的战争。
那将是必输无疑的战争。
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也称术赤兀鲁思,乃成吉思汗后裔所建的四大汗国之一。
昔日的钦察汗国,疆域广袤,横跨欧亚,铁骑纵横,无人可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强大的汗国逐渐腐朽,权臣争斗,骨肉相残,国势日渐衰落,终至分裂成无数割据势力。
这些王公势力各自为政,设立独立的行政体系,各自养各自己的军队。
表面上,他们仍奉汗国的大可汗为共主,但这份“尊奉”,如今不过是写在信札上的虚名而已。
实际上,他们基本上都已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
此时,汗国的可汗名为乞赤黑。
在听到帖木儿与大明达成协议的消息之后,了解内情的他觉得,这或许也是自己的机会。
眼下的钦察汗国,名存实亡,各王国阳奉阴违,早已不听号令。
若能借大明之手,以盟约为名,请其出兵平定这些“悖逆”,重整旧日河山,岂非一箭双雕?
乞赤黑越想越觉得可行,立刻派遣使臣,前往大明军营,面呈请求,并提出极为慷慨的条件。
只要大明出手,助他收服失地,重新统一汗国,不仅允许大明军队从自己国境内“借道通过”,还愿将境内矿藏尽数交予大明开采,保护大明的商人,甚至愿意降格称臣,岁岁纳贡。
可怎知老朱是何等人物?
这种小算盘,又怎能逃过老朱的眼睛?
如今,大明的情报局与军情处早已将触角深入各国,关于钦察汗国内部的情况,老朱心中早有了如指掌。
与图兰帝国只是有一些山贼闹事不一样,钦察汗国已彻底瓦解,权力四分五裂,再无复合之势。
在这样的局面下,大明远征军又怎会替乞赤黑卖命,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去征伐诸王?
且不论这一举动要拖延多少时日,令西征大计全盘受挫,便是将钦察汗国重新缝合成一个强悍的庞然大物,又能给大明带来什么利益?
相比之下,坐视他们彻底离心离德,再由大明驻军分别制衡,才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良策。
老朱毫不留情的回绝了乞赤黑的请求。
不仅如此,他更顺势发出号召,要召集钦察汗国麾下的各方势力之主一起会盟,宣称要“协助”他们化解国内的纷争。
大明的国力摆在那里,军队更已压至边境,声势如山。
因此,当老朱抛出会盟的倡议时,钦察汗国境内林立的各方割据势力,无不心生顾忌,接连表示支持。
没过多久,各地首领便带着部众齐聚大明军营。
在这里,老朱下令军队展开大规模演练,当着他们的面,演示了大明火炮与火枪的威力。
霎时间,万炮齐发,火光映天,震耳欲聋的轰鸣似要撕裂大地。
烟尘散尽之时,被轰炸的地方早已残败不堪,可以想象,或是与对阵,将是何等下场。
各方首脑面色皆变,心底骇浪翻滚,一个个暗暗立誓:绝不可轻启战端,不能与大明为敌。
有了这种无可匹敌的实力作后盾,接下来的谈判自然水到渠成。
事实上,钦察汗国内部的割据势力,早已对汗国的虚名不耐,暗自谋求摆脱控制、独立称雄。
“尊奉”的名义也是需要不断输送钱粮人力来维持的,何尝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然而,人人皆有觊觎之心,却无一人敢先行撕破脸皮。
若有人公然抗拒可汗,便等于送给其他势力借口,招来群起攻伐。
于是局面便成了表面上仍尊奉大汗,暗地里却早已阳奉阴违。
这正如春秋之初的列国割据,亦如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
谁都知道王室衰微,但谁都在面子仍然尊奉着。
在这种局势下,想要恢复昔日的中央权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随着时间推移,结局无非两种。
要么出现一位强大的霸主,重新统一,改朝换代,变成新的国家。
要么彻底分裂,各方割据势力分别变成独立的国家。
老朱召集众人,正是为了将这种潜在的格局,公开确立下来。
他们彼此心怀顾忌,不敢主动捅破这层窗户纸,那就由大明来替他们完成。
为了确保进展顺利,老朱先挑选了势力相对薄弱的一方首领,单独谈话。
他直截了当地抛出条件:“若尔等愿意与大明缔结友好条约,大明便保证你们势力的独立与安全,不受他人侵扰。”
此言一出,诱惑之大,几乎让那首领不假思索便应了下来。
眼下的形势,有大明这个庇护者,谁会拒绝?
至于条约细则,大体与图兰帝国所签无异。
首先是接受大明在其境内驻军。
其次是划出特定区域,由大明修筑道路,并将这些道路沿线的地区,长期租予大明治理。
允许大明在境内设立银行,开展金融业务,开办报社,发行报纸。
将自己境内的所有矿藏的开采权交由大明开发。
承诺永远不对大明征收任何关税,推行自由贸易。
保障大明商贾在其领地安然行商,以及其他各项权力。
规定凡是大明人在其境内触犯法律,皆要移交大明的领事治罪,而不是自行处理等等。
作为交换,大明将向他们提供低息的大明宝钞贷款,助其缓解资金困境,开展各项建设。
这批宝钞的数量是如此之高,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财库总量。
有如此巨量的资金注入,老疑会让经济起飞,让各项建设顺利进行。
在他们看来,大明投这么钱给自己,简直就是助人为乐了。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对大明而言,大明宝钞只需要用印刷机印就行了,几乎就是无限的。
他们接受宝钞,宝钞就能在国外流通,也不用担心印太多而引发大明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
同时,大明还会派遣经验丰富的军官,协助他们的军队训练将领和士卒,提高他们的自保之力。
为了保证军队的转型和训练顺利进行,所有的将领,都应该由大明进行培训和教育。
此外,大明还承诺将派遣一批饱读经史的儒生,传授礼义教化,播扬圣人之道,使他们的百姓逐渐向大明文化靠拢,踏上更为文明之路。
甚至,大明还允诺将在境内建立医院,帮助治疗百姓的疾病;开设学堂,帮助他们的国家落后的地区和部落移风易俗。
……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895/2249444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