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微妙的态度!风暴来临!
在正式启程之前,老朱遣人快马加鞭,往签订了条约的诸国送信。
告诉他们,大明无上皇将率领人马,前往西方,让他们接待。
刚刚与大明签订条约的诸国迅速做出反应,派出大批人马,迎接并护送老朱的队伍。
大明天威之下,各国都想着怎么讨好这位无上皇,绝不敢有半分冒犯。
许多国家的国君,甚至亲自率兵前来,打着护送的名义,拉近与老朱的关系。
讨好大明无上皇,绝对是笔划算买卖。
大明是很慷慨大方的,最重要是,大明拥有大量的宝钞。
他们干了活,大明也不会让他们白干,会给予大明宝钞,作为报酬。
老朱一路走,一路撒币,自是极受欢迎。
老朱也非常乐意这样做,已经拥有大量经济学知识的他,深知让这些国家都使用大量宝钞,对大明将有多大的益处。
有了这些国家出面护送,老朱的队伍,走得极为顺畅。
不过,从图兰帝国的西境,深入到原来钦察汗国的最西边,路途十分遥远,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走到的。
离开大军驻地之后,西方诸国没有架设电缆线,就再也无法用电报机和后方联络了。
好在沿途诸国皆与大明签订条约,会给予方便,派快马往返传讯,仍然可行,无非是联络没有之前那般紧密罢了。
……
另一边,老朱走后,霍连诚加紧进行各项军事部署。
虽然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但相关的工程建设,却可以提前展开。
大明军队将来要经过的地方,都得先修道路,提前架设电缆。
毕竟,等到军队开拨再做这些事,多少有点晚了。
得益于大明发达的商业环境,在老朱率军远征之后,已经有不少商人,做起了远征军相关的生意。
如修建道路,铺设电缆,这些事情,大多是由承包商来完成,而不是军队直接开展建设。
相关的承包商,有些是大明国有的企业集团,有些则是民间的商人,他们还带来了大量的民工。
在如今的图兰帝国境内,除了一万多大明正规军之外,大明的各类商人,民工,总量也高达数万人。
这些人是远征军有力的保障!
因为他们的存在,远征军可以将精力集中在训练和征战上面,而不必分心他顾。
当然,具体的部署,如何建设,承包商都是要向远征军的将领汇报的。
毕竟,他们做的事情,就是为远征军服务的。
大明的大企业承包主体工程,商人分级承包,从大明来的民工则主要进行工程技术上的指导,真正开挖山体,修建道路,铺设电缆线的工人,主要都是当地的土著。
一个从大明来这里干活的民工,薪水比当地土著要高几十倍。
如果企业真用大明的民工干普通的活计,那是疯了。
土著没有相应的技术,连图纸都看不懂,故而需要大明的“技术工人”进行指导。
实际上,这些大明的“技术员工”,文化水平并不高,许多人仅仅是进过朝廷这几年开办的“扫盲”的学校,认识了几个字,然后,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看图纸,学会了基本的相关技能,等等。
但即便这些在后世看来不值一提的技术,对这个世界的落后地区的人来说,仍然是降维打击。
至少,从别失八里到图兰帝国,再到新近成立的诸国,这些大明的工人,都是十分难得的人才。
后世可能读到博士,都不算什么人才。
但在如今这个世界,在大明接受几个月最普通的培训,俨然是“高级人才”了。
当然,如果在大明,他们也仅仅是能靠“技术活”混口饭吃,大明的人才虽然紧缺,却也没有到这个地步。
但到了这里,他们就能指挥成百上千的土著干活,是难得的精英技术人才或管事“官员”了。
为了保证技术不轻易外流,企业也做许多“保密”措施。
比如说,所有的图纸,文件资料,都是用大明的文字编写,描述,不懂汉字,就根本不可能看懂。
由于这些地区远离汉地,能看懂汉字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除此之外,关键的地方,更是必须由大明的工人亲自动手,不允许外人参加,以防止技术外泄。
当然,实际上,许多事要用当地人去做,技术仍是难免会转移的。
企业用这些措施,只是尽量保证大明一直领先。
等当地的土著学会的时候,大明的技术,又早就已经替代更新了。
其实,由于朱允熥的存在,大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有良好的科研环境等等,即使是将技术敞开了让他们学,他们仍会是望尘莫及。
加上这些措施,不过是让大明领先更多而已。
有了大量的大明宝钞注入,再加上大明强有力的组织能力,道路的修建非常迅速顺利。
不得不说,当地土著尽管没啥文化,但干起活来,还是十分卖力的。
尤其是在给了当地贵族大量的大明宝钞,并由他们来监督施工之后,工程进展更是进一步提速。
毕竟,大明给的报酬,极具诱惑力。
金钱的魔力推动之下,当地的贵族,纷纷投身其中,不断用各种方法,将底层劳动力输送过来。
新修建的水泥大道,不仅是保障远征军的生命线。
待到未来,也将成为连接大明与欧罗巴的“大陆桥”。
将大明与沿线诸国,紧密连系在一起。
大量的矿藏资源,各类物资,都将通过这条线路运送。
这里将是未来的经济大动脉,因此建设丝毫也马虎不得。
除了水泥大道之外,还规划了一条铁路。
当然,仅仅是规划,为未来留下建设的空间,暂时仍未正式开建。
大明现在建设铁路,都没有正式通车呢。
这里的建设,自然不可能这么早。
按照大明与各国签订的友好条约,这条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都将永久租借给大明,交由大明管理,以保证道路的安全与永久畅通。
等于说,这里也是大明的国土,当然要好好建设。
除了道路以外,每隔一段距离,还会规划一个新的城市。
可以想象,有了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大动脉”,未来沿线一定会出现一座座繁荣的城市。
通信的电缆,也都用一根根粗壮的木杆,支撑了起来,确保不会轻易出现断裂等故障。
发电当然是依赖一台台小型的蒸汽机,这是已经基本成熟的技术。
通信电缆所需要的电量并不大,很容易得到满足。
只不过,相关的机器,都需要从大明运来而已。
就这样,大明军队到达的地方,也将文明到达了那里。
一条连通大明的万里文明走廊,正在大张旗鼓的建设中,悄然形成。
另一边,老朱的队伍,也越走越远。
尽管霍连诚不断督促各级承包商加紧施工,却也不可能赶得上老朱的步伐。
老朱早远离了有新建水泥大道和电缆连接通信的地方,到了更远的西方,只能靠快马,每日或者数日传递一封信件。
霍连诚对此十分紧张,不断派人前去,了解无上皇的情况,防止可能出现的意外。
同时,也不断向政务处与军务处发送电报报文,汇报远征军的情况。
不过,让霍连诚有点奇怪的是,军务处对无上皇的情况非常紧张,会不断的询问。
但政务处的态度,就有些微妙了。
隐隐约约中,霍连城甚至感到政务处的某些来电里面,似是有巴不得无上皇离开的意图。
当然,大多数电文仍是正常的关切,只有偶尔一两封电文,让霍连诚有奇怪的感觉。
但他很快就抛弃这样想法,也许只是政务处下面,某个经手办事人员所写的电文,措词不太对。
但对方也没有犯任何错误,这类文件的行文,每个人的写法都不一样,亦属正常。
再则,他和大军都隶属军务处管辖,本与政务处也无关。
同时向政务处汇报,仅仅是无上皇的情况,必须要通报政务处。
还有与诸国签订条约这些事情,是绕不过政务处的。
军务处不能自行决定。
此外,后方的“文明长廊”建设,固然是为了保障军队运输,也是为以后的百年大计,该怎么建设规划,都要与政务处协商。
还有建设相关的很多资金开支,是不能从军费里面走账的,而是要政务处统筹,由工部参详,户部拨款。
但无论如何,他与政务处是协商事情,而是属政务处管理。
关于钱财的事情,他需要很上心,但其他的,就不必了。
霍连城不知道的,此时的大明腹地,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形成。
……
山东,曲阜。
祭祀大典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西线战事的情况,通过电报呈递上来,朱允熥对此了如指掌。
征战能这么顺利,除了大明新军本身的“硬实力”之外,大明文化和经济的“软实力”,无疑也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那些国家是知道大明惹不起,“望风而降”!
当然,这也离不开大明宝钞的“收买”。
可能用宝钞买到这些,本身就是“软实力”的体现。
对于老朱率众离开远征军驻地,走上更遥远的西巡之路,朱允熥虽然有点担心,但暂时也只好由着他。
老朱那个倔脾气上来了,还真没有什么人能劝得住。
再者,有几百人护卫着,老朱的安全应该还是无虞的。
沿途经过的那些国家,清楚大明的实力,应该也没有谁敢去袭击老朱的队伍。
不过,得知老朱是由于偶然听到朱棣的信息,才离开远征军大营,带队先行离开的,这让朱允熥稍稍有些奇怪了。
朱棣竟然真的在欧罗巴站稳了脚跟,还成了欧罗巴的首富?
消息竟然以这种方式传回来?
朱允熥总觉得此事似乎有点巧合,但也没有去想太多。
毕竟,这样的巧合,还不算离谱,仍属正常的范围内。
虽然郑和回国之后,大明与欧罗巴的海路,已经打通。
不过,由于从东南亚,再到大洋洲,再到天竺,波斯,乃至昆化洲,已经有足够的利益获取,各个豪绅勋贵们的船队,也都懒得去更遥远的欧罗巴。
这个时代,还没有后世著名的“苏伊士运河”,从海路前往欧罗巴,不仅要跨过天竺南方的大洋,更要一路南下,绕过昆仑洲的好望角,再一路北上,然后方能抵达。
其航程之遥远,不仅比大洋洲远得多,比到晋王封地的新大陆,也要远上许多许多。
商人们都觉得不值得跑这么远,这就使得尽管海路通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海上的商队前往欧罗巴。
老朱的远征军,已经走得够远,从陆路打听到消息,也不奇怪。
朱允熥很快收回了心思,而是将注意的焦点,放到战事上面。
眼下远征军已经走得太远了,恐怕还需要调派更多的军队。
这倒不是前方作战的军队数量不足,而是后方的沿线,都需要调派军队驻扎防守,以防不测,保证后勤补给的通畅。
毕竟是去几万里之外打仗,别说是在这个时代,就算放在后世,如此遥远的距离,保证前方军队的后勤补给,也是极大的挑战。
一番思索之后,朱允熥决定再向西征方向投入几个新军旅,使得远征军的总数,达到十个新军旅。
其中五个旅驻扎在后方万里文明长廊上,用于威慑后方的诸国,保证道路的畅通,另外五个旅用于前方作战。
除此之外,朱允熥又特别谕令政务处,从朝中抽调精干官吏,前往西征的长廊上,对正在开发的各项工程建设进行更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也负责维护线路的日常运转。
打仗当然是军队更专业,但维护管理并建设这条维系远征军生命的万里长廊,就并非军方所长了。
军方派军队驻扎,也主要是为了威慑可能心怀野心的国家,并在有必要时对可能侵袭线路的盗寇进行清剿。
但日常的建设和管理,军队并不擅长,朱允熥也不想让军方来做。
……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895/224073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