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天下变革,大典开启!
这就如同他不让军队经商,种地一样。
军队是战争机器,打仗才是他们的天职。
剩下的事,应该交给政务体系。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正确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熥也越来越感到,大明的人力资源,十分紧张。
眼下的大明,到处都在搞建设,到处都需要人。
雇佣工人干活的工价,已经连续翻了两翻。
即使如此,许多公司仍然招聘不到足够的人手。
尤其是缺少有文化的人。
现在出现的大量工作岗位,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才能胜任的。
这个文化要求,倒也不是很高。
如果用后世的文化水平来衡量的话,大约也就是初中生的水平,甚至更低一些,有后世小学五、六年级的文化水平,就足够了。
能看得懂基本的汉字,能背得出九九乘法表,会简单的算数,就已经算是合格的“人才”,可以胜任大部分的工作。
但就这样的“人才”,眼下大明还真的缺。
不仅缺有此类文化的工人,就连官员都缺。
大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也需要更精密的监管。
以前可以“无为而治”,不闻不问的事情,现在官府机构都得介入。
需要的办事官吏,自然随之激增。
针对这一局面,朱允熥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全盘计划。
他要借着此次祭祀圣人之机,向天下正式宣布,在大明实施六年以上的义务教育。
尽管科技水平与后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凭借辽阔的土地,以及相对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还有大量的海外资源供应,如今的大明,已经彻底摆脱了饿肚子的问题。
人人都能吃得饱饭了。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吃饭不成问题了,那让民众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
没有了粮食不足的危机,大明完全负担得起教育孩童的开支。
朱允熥也不希望,大明的孩子,像历史上工业化时期的某些国家一样,大批量的变成童工。
之所以确定为六年,是因为这个时间不长不短,正好合适。
有六年的教育,足够让一个人认识大部分的日常用字,阅读普通的报纸文章,看懂简单的技术资料,懂得基础的四则运算等等。
有了这样的基础,后面无论再培养一个人学习什么技术,都会变得十分容易。
后世由于人人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人们根本不会去想,基础的文化水平,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培养起来的是非常困难的。
泥水匠可能只需要学一年,复杂一点的木匠学三年,汽车修理工人只需要学几个月就能修理汽车,其它的各项技能大抵也是如此。
用一到三年的时间,来学习,便足够了。
可读书识字,却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如果一个人到成年之后都不认识字,等成年了,再去进行培养他读书认字,会比教他做木匠,做汽车修理,做各种技术活更困难!
困难很多很多!
但孩提时代培养,就会变成一个人的“本能”。
认识字将和会说话一样,成为人人都会,人人都懂的基础技能。
这对大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朱允熥也想过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六年。
基础知识,学六年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现在大明连大学都建了几所,六年之后的后续教育,肯定仍有不少人会参加。
只不过,那就不属于义务教育了。
但有义务教育的存在,这些更高一级的学校,也会更容易招到合格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选择实施六年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原因是,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此前老朱就在大明建立了惠及全国的“义务教育”。
可实际上,由于受客观环境和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做到真正普及到每一个人。
真正有资格去“公办学堂”读书的,反而大多是一些乡绅弟子。
当然,大家族和豪绅的弟子也不会去,他们看不起这类“公办学堂”,认为教学质量太低,远不如自家私塾。
老朱的“义务教育”,也遭到大多数朝臣的反对。
还是老朱一意孤行,才勉强推行了下去。
也直到朱允熥掌权,大力改革,大明朝廷有了足够多的钱,原来的学堂,才渐渐有了起色。
朱允熥现在想建立的义务教育,与之前的学堂可不一样。
这是要普及所有人的。
也正因为如此,推行义务教育,将需要兴建大量的学堂,需要数不清的老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
这些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推行六年,能大幅降低这些方面的要求。
以后时机成熟了,再慢慢延长就是。
七年,八年,九年……
现在大明的百姓,还秉持着“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每个家庭都生有不少孩子。
以前因为吃不饱饭,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差,生出来的孩子,成活率极低,中途有不少会夭折。
现在不缺吃的了,朱允熥还大力推广更好更科学的医疗卫生技术,诸如接生时的剪刀一定要消毒,倡导百姓们喝烧开过的热水而不直接喝冷水等等。
婴幼儿与孩童的死亡率都直线下降。
一个家有很多孩子,抚养起来自然不易。
短时间内,让这些孩子强制接受六年的教育,大部分家庭还能承受。
更长一点,就非常困难了。
在如今的大明,半大的青少年,大多数就要开始帮着家里干活,承担起一部分家庭责任了。
只有少数人能继续脱产念书。
这是目前的现实。
朱允熥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制定国策时,也不会脱离实际。
至于计划生育,鼓励百姓少生孩子之类的,那是肯定不会有那样的国策的。
人口爆炸,就让他爆炸。
大明现在的人口,再翻几倍,也还完全在承受范围内。
后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育率会自然而然的下来,维持到一个正常更替的水平。
根本无需朝廷去多管。
城市化率变高之后,朝廷要头痛的,恐怕反而是生育率太低的问题了。
推行义务教育,不仅能全面提升未来百姓的文化素养,为国家源源不断培养人才,还另有两大益处。
其一,借此契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扫盲”。
给孩童授课的先生,完全可以兼任成年人的老师,只需错开教学的时间即可;现有的教室,同样可以轮流共用。
成年人白天劳动,晚上去学校上夜班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能识文断字,会基本的计算。
现在,对有文化的人才需求是如此之大,普通老百姓能看到,他们也愿意去学习。
一旦大量成年人脱离文盲之列,便能胜任基础的技术工种,可立刻缓解大明眼下紧迫的人力资源缺口。
其二,通过普及化的教育,由国家统一编纂教材,在全国推广,使整个国家的民众的思想观念趋于一致,进一步增强大明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事实上,在此之前,百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极其淡薄。
他们抵御外族入侵,往往只因对方手段过于血腥残酷,为了活命,不得不拼死反抗。
至于“国家荣誉”“民族尊严”“捍卫国土完整”之类的概念,在他们心中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推行义务教育,能从幼时开始,潜移默化地为他们树立这样的观念。
唯有如此,大明方能凝成一股不容撼动的伟力,华夏民族将变得更加牢不可摧。
由国家统一实施义务教育,自然也就会编写统一的教材,这就保证了教育掌握在大明朝廷的手中。
要知道,以往的私塾教育,给学生们灌输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可全在讲课老师的一念之间。
朝廷是难以控制和掌握的。
表面上,大家教的都是儒学,是四书五经,是圣人之道。
实际上的解释,往往大相径庭。
说白了,授课的老师,都会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见解。
其中将人引入歧途的,不在少数。
实行统一的教育,使用统一的教材,就能大幅度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
朝廷必须要牢固掌握小孩子的教育,而不是任由私塾随意给孩子灌输其他乱七八糟的思想。
此外,朝廷若想要推广的新思想与新观念,也要藉由校园的课堂,一寸寸扎根于每个大明子民的心中。
……
这些时日里,祭祀圣人的各项筹备皆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除官员、勋贵、孔氏后裔外,方孝孺等一众名重一时的大儒,亦已纷纷抵达曲阜。
祭祀前两日,《大明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当世衍圣公孔讷的署名文章。
洋洋洒洒数千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圣人之道的本源,正是如今备受推崇、风行天下的新学精义。
文章中言,“天下为公”,乃儒家思想的中枢,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文章一出,立刻引发举国轰动。
毕竟,孔讷的身份何其特殊!
他是孔圣嫡系,承袭衍圣公爵位,在如何认定“圣人之道”这个问题上,他的看法,重若千钧。
孔讷的公开表态,无疑极具分量。
消息传开,百姓争相传阅,不少人更是举着报纸奔走相告。
甚至有人手执报纸,当面质问那些素来轻视“新学”的老学究,冷嘲热讽:“你们读书读到哪去了?圣人后裔都认同的道理,你们却不懂?”
在他们看来,既然连孔圣人的直系长孙都言辞如此坚决的支持新学,那还有什么可争辩的?
翌日的报纸,又接连刊登了其他大儒支持新学、拥护孔讷的观点的署名文章。
至此,有心人早已洞悉玄机。
这是陛下欲借此次盛大的祭圣之礼,正式为新学正名,确立其堂堂正统。
这并不奇怪,陛下之前的态度,已是显而易见。
新学早已席卷天下,成为当世第一显学。
许多人都在期盼着旨意早日公布,树立新学为儒家正统,对此感到兴奋万分。
当然,也有些一些顽固的守旧派,对新学仍极端厌恶。
面对朝廷可能树立新学为正统的事实,他们深感诅丧无比,一个个皆如丧考妣。
……
祭祀之日,文庙周遭早已人潮汹涌,摩肩接踵,黑压压望不见尽头。
虽说能获准入庙参与祭典者,寥寥无几,但这并不妨碍百姓们前来一睹盛况。
圣人的威望,深入无数人骨髓,历经千载而不衰。
哪怕是不识一字的乡民,亦心怀敬仰,将圣人奉若神明。
儒家文化和思想,在华夏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再加上,民间早早流传:陛下此番亲祭圣人,将会宣布一些惊动天下的重大举措。
于是无数百姓怀着炽烈的好奇心,从四面八方涌来。
自文庙向外,十余里大道,尽是人头攒动,密密麻麻望不到边际。
有人甚至提前数日便赶到,只为在看热闹时,能离前排更近些,哪怕仅仅能瞧见前方的人背影,也心满意足。
至于祭典本身,外人自然无缘得见。
文庙之门,向来只对少数人开启。
毕竟,文庙本身就那么大,容纳不了多少人。
然而,数十万百姓齐聚庙外,那场面,已是非常震撼。
“咚!”
“咚!”
“咚!”
一声声的钟响传来。
这是祭祀正式开始的讯号。
外方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迅速安静了下来。
尽管大家不能去文庙里面参与祭祀,只能在外面看着,却也丝毫不影响他们“朝圣”的心。
听到钟响,他们也一个个皆自发的整理衣冠,肃静以待。
既然来了,哪怕不能到里面祭祀,就在外面“祭祀”一番,也算是自己的一片诚心了。
来这里的人,几乎都是这么想的。
故而能迅速安静下来。
“啪!”
“啪!”
“啪!”
又是几声鞭响,古乐声徐徐奏起。
文庙内,朱允熥正身着庄严的冕服,神色肃穆。
依循早已拟定的礼仪程序,缓缓开启这场关乎天下变革的大典!
……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895/223727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