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逐一处理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逐一处理


朱祁钰再次强调了旗帜的重要性。

从征集旗帜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虽然不能收集全国的意见,但也算是广泛听取了各方建议。

兴安让黄门把纸张分发出去,交给朝臣轮流传阅。

最后,大臣们选出了五种图案:日月旗、黄龙旗、太阳旗、龙团明字旗和红日旗。

红日旗并不是后来日本的那种白底红日,而是黄底红日,周围还有一圈像火焰一样的红色布条。

龙团明字旗就是在明字旗上加了五爪盘龙。

太阳旗是一个淡黄色的圆,外面被一个有十二个尖角的菱形包围,象征太阳,十二个尖角代表十二时辰。

这五种图案经过再次挑选,还没最终确定。

朱祁钰看着这五种图样,看向高谷,说:“这五种图案要印在报纸上,作者每人赏五十两银子,如果最后被选中,还会另有奖赏。”

让百姓参与进来,可以  增强他们对国旗的归属感,这点很重要。

高谷领命退下。

“陛下,广宁伯刘安禀报,辽地茂山发现露天铁矿,带有磁性,  工部已经派人去勘探。另外,贼人董山等人扰乱我边寨,逃到了  国境内,请求陛下命令  将其抓回。”

于谦见高谷退下,立刻站出来说道:“陛下,如今  王李裪去世,由王世子李珦摄政。”

“朕知道了。”

朱祁钰点点头,一旦大明下令,  必然会有反应。一座铁矿而已,还没探明储量,  不会因为这事和大明闹僵。

听到这话,于谦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登州备倭城的日本使臣麻达二郎上奏,说浙江舟山和东番的小琉球可能有倭寇,还附上奏折,请陛下过目。”

说完,他把奏折高高举起,递到朱祁钰面前。

朱祁钰也有些惊讶,麻达二郎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显得有点突然,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使臣做出这样的举动。

他翻了翻奏折,然后抬起头看向于谦,又看了看陈循,最后又回到奏折上。

过了许久,朱祁钰把奏折盖上,放在一边,说道:“如果以前,大明有天下无敌的水师,这些小小的舟山、小琉球的倭寇,不过弹指之间便可消灭。可是现在水师已经松懈,从大沽口就能看出端倪。”

他说着,目光扫过下面的官员,叹了口气:“算了,现在还不算晚,命令石亨赶紧操练水师,传旨舒良,天津船厂要什么就给什么,朕要组建一支舰队,一支能横渡大洋的舰队!”

“臣领命!”

于谦重重地行了一礼。麻达二郎的奏折显示出倭国内部一片混乱,如果说有战略机会的话,这正是时候。

可惜大明还没准备好远征海外,所以皇帝只提到了近海。

而陈循则眯起眼睛,目光在朝臣中来回扫视,像是在盯着谁,看谁敢阻挠水师的重建。

水师耗费巨大,但这笔钱必须花,否则哪来的银子?

难道都便宜了那些身份不明的海盗吗?

天津能收这么多的市舶税,按皇帝的说法,像天津这样的港口,随着开放海禁会越来越多。不说别的,光是浙江沿海和福建沿海,就有很多地方适合建港口。

光是想想,就觉得像是躺在银矿里。

陈循当然不会让这个过程被阻碍,谁要是敢挡路,那就是跟大明朝的钱袋子过不去。

这可不像下西洋,好处全被皇帝拿走了!朱元璋是个很有主意的皇帝。

就连驿站,他也根据胡元时期的驿站做了改进。

就像后世的陆海空快递一样,朱元璋把驿站分成了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三种。

水马驿每隔六十到八十里设一个,根据重要性,每处配备五匹到八十匹不等的马;水驿也差不多这样。

如果说水马驿是基础,那急递铺就是关键,每隔十里设一个,专门处理百里加急的军情文书。

最后的递运所,就是用牛、驴、骡这些牲畜来运输朝廷的物资和军需,负责运送粮草。

朱棣北征的时候,前线能不断得到粮草补给,靠的就是递运所。

宋新是河西驿的驿丞,负责管理从天津到京城之间的一个驿站,没有官职品级。

官道上车马不绝,货物来回不停,连带行人旅客也多了起来。

李贤上任的路线走的是官道,朝廷对他非常重视,所以这次随行的人不少。

连同从京城挑选出来的有经验的衙役也一起护送。

朝廷几乎是直接把整个班子都搬到天津来了。

马队走在官道上,路上的行人纷纷避开,躲到两边去了。

商辂考中进士后,一直在翰林院当修撰,现在是翰林院侍读,平时都在翰林院研究古书,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官道这么热闹。

简直人山人海。

到了河西驿,队伍停下来休息,因为这里已经算是出了京城,进入天津了。

宋新早就听说了消息,赶紧从驿站里跑出来迎接。

河西驿可不是个小屋子,有雕梁画栋的高墙,跟京城的大院子差不多。

作为水马驿,这里有船也有马,可以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是大明的重要交通节点。

宋新是驿丞,负责驿站里的仪仗、车马和迎送工作,更何况这次来的是一支未来要管理天津府的队伍,也算是他的上司。

以前他是布政使,现在成了驿丞,宋新似乎很适应这个位置,特别是那副谄媚的笑容和点头哈腰的动作,显得特别熟练。

“李知府大人光临,让驿站蓬荜生辉,是天津百姓的福气,有李知府治理,天津府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他一边鞠躬,一边作揖,但李贤觉得这些动作毫无礼仪的样子。

“去准备点吃的吧。”

李贤对宋新有些了解,是个靠买官赚钱的人,导致福建出现民变,若不是赶上好时机,就是那种剥皮抽筋的家伙。

“遵命,知府大人,小的这就去办,保证安排得妥妥当当。”

宋新并不在意李贤的态度冷淡,这种场面他早就见惯了。

进了驿站后,宋新立刻换上了一副不同的表情,外人还以为他是位大官呢。

这些小状况并没有影响李贤一行人的行程。

第二天,天津直辖府迎来了自己的管理班子。

他们从城外进来时,林北远远就看到了李贤等人。

天津城外,只有商会和店铺外面还算整洁,一进城里,环境跟京城比起来简直差太多了。

这里原本是个卫所,设施不全,官衙也不多。

听说李贤他们来了,黄秀亲自出城迎接,把他们带进城,又领到几处较大的宅子中。

天津卫没有县令,除了市舶司之外,也没有其他大的衙门。

不过市舶司也是个重要的机构,所以黄秀征用了几户人家的房子,供新来的知府暂时使用。

原本民宅都不大,但拆掉围墙连在一起后,就成了一个不小的办公场所。

李贤他们也明白,天津刚刚设立府衙,暂时没地方办公也是情理之中,更何况这是临时安排,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如果有人  ,该关到哪儿?”

李贤看了看周围,问黄秀。

黄秀苦笑着说:“以前按察使那边有几个牢房,但数量不够,现在大多是靠调解解决,处罚也比较轻。”

“这也算合理。”

李贤点点头,他说人如果没有礼数就不会有规矩,事情没有礼数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数就难以安定。

在没有管理的天津,治安恶化是早晚的事。

“大家先来商量一下接下来要做什么吧。”

作为一把手,李贤自然主动承担起会议的主持工作。

他到天津的第一件事,就是建一座简易监狱,不管是查户口还是处理积压的案件,牢房都是必不可少的。

众人纷纷发表意见,然后开始制定计划。

那些有经验的差役带着退伍老兵出现在街头。

穿官服一出现,立刻让天津的老百姓感到害怕。

他们本来听说天津设府,会派官员来,没想到这么快,连衙门还没盖好,人就已经到了。

戴着腰牌的差役在街巷里走动,主要是熟悉环境,顺便和当地居民接触。

比起在京城听来的消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才能更准确地汇报给知府。而李贤和同知则是在整理案卷,随时准备应对可能传来的消息。

佥事、通判、主簿等官员,则是要对堆积的案件进行筛选,分出轻重缓急,以便逐一处理。

李贤刚到天津,没去酒楼,也没休息,直接投入了工作,这让黄秀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说明制度正在重新回到天津。

那些偷鸡摸狗、打架  的事,一下子少了不少。

林北对此感触很深。

毕竟没人愿意在差役面前动手,怕被逮进去。

这时候,林北正在接受官吏的盘问。

天津店铺很多,治安问题大多来自小摊贩之间的争执,所以要想了解情况,就得去走访这些商铺的掌柜或伙计。

面对官吏的询问,林北有问必答,因为京城商会是无条件支持圣人的决定。

其他商会也都很客气,因为好的治安才有利于做生意。

“有没有人向店铺收钱?”

官吏一边拿着笔,一边翻着小本子,边问边记。

“像我们这种大店倒没被收过,但小摊贩好像有人在收管理费。”

林北回忆道。

京城也有街道管理费,收了钱就得办事,这些钱会发给清洁工,用来打扫路面,保持干净。

可天津这边,放眼望去,根本看不出有任何清理的痕迹,路边连个垃圾桶都没有,走路都能踩到粪便。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385/1111010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