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07章 枢密院掌院人选

第1007章 枢密院掌院人选


“刘理顺办得好啊!”

    “如果地方官员都像他就好了!”

    看着张彝宪的奏报,朱由检感慨道。

    他在地方虽然撤消镇守太监,却授予这些太监监督权力。

    有资格参加各级会议、查阅各种公文的监督太监,只要愿意用心,就能了解当地的情况。

    刘理顺的做法,就被张彝宪一五一十地报了上来。

    朱由检此时觉得:自己点他为状元没有错,此人对得起自己的信任。

    如果可以的话,朱由检想把他多放苏松几年,主持新区发展。

    转着这个念头,朱由检召来袁可立,很是褒扬了一番:

    “先生这个弟子,既用心又有能力。”

    “如果能在苏松新区做满一届任期,朝廷一定能稳住那里。”

    “先生就不考虑一下,等到明年再退?”

    话语中的意思,就是让袁可立多撑一年,等待刘理顺回来。

    袁可立听出了皇帝的挽留之意,但他着实有些心力交瘁。

    在二月选官之后,朝堂上为了八月选官,已经明争暗斗起来。

    尤其是今年的八月选官恰逢三年一次的换届,无论朝堂还是地方官员都要大动,相互间的争斗极为激烈。

    袁可立作为枢辅,又是对皇帝影响最大的臣子之一。他的态度能影响很多职位,求上门的人络绎不绝。

    实在不愿为此费心的袁可立,向皇帝表达了求退之意。希望在今年八月致仕,回乡颐养天年。

    不过朱由检却不愿他离开,因为他找不到替代者。

    枢密院的职责就不说了,在朱由检塑造的朝堂格局中,主要分为三派:

    东林党、阉党残余、中立派。

    这三派之所以能够相安无事,除了朱由检扶持帝党压制党争外,就是因为朝堂上有袁可立——

    清理阉党之时,朱由检让袁可立担任事实首辅。

    压制东林党时,朱由检以战时状态名义,让袁可立拿到首辅韩爌的权力。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袁可立镇着,阉党和东林党都不敢闹起来。

    他们知道惹怒皇帝的话,位置很可能被中立派取代。

    一旦袁可立致仕,这个平衡就打破了。

    朱由检找不到新的中立派领袖,平衡朝堂格局。

    不过袁可立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向皇帝说道:

    “臣蒙陛下恩典,这几年主持枢密院,负责内外战事。”

    “如今数年无休,实在心力交瘁。”

    “太医院的御医说,臣的身体已无法支撑繁重工作。”

    “若是再任一届,臣恐在任上亡故,有伤陛下圣德。”

    “而且臣今年已经七十一岁,按陛下定的七十致仕,今年换届必须要退。”

    这番话语道出,朱由检挽留的话都有些说不出来。

    在大臣体检制度推行后,他对各位大臣的身体状况,基本心里有数。

    袁可立就是如今朝堂上年纪最大、身体最不好的人之一。

    或许是辽东之战后了了一桩心事,袁可立在今年冬春之交,数次患病休息。

    这已经是下世之相,太医院就提醒不能让袁可立太劳累。

    让这样的老臣勉励支撑,朱由检想说的话实在说不出来。

    叹了口气,朱由检道:

    “如果先生真的致仕,朝堂有谁可以代替?”

    袁可立精神一震,知道皇帝在向自己问计,他斟酌了一会儿说道:

    “朝廷大臣,宜出廷推。”

    “有那么多用心任事的臣子在,陛下何必担心?”

    朱由检闻言哂笑,说道:

    “廷推出来的大臣是什么样子,先生不是不知道。”

    “让他们治政还可,不会造成多大危害。”

    “但是兵者国之大事,实在不能任由他们胡来。”

    “所以除了内阁和政务院外,其他各院大臣,由朝廷大臣各举一人,朕从其中挑选。”

    “先生也是大臣,可以推举继任者。”

    这个说法放在几年前,袁可立一定会驳斥,要求皇帝尊重廷推。

    但是在经过几年的合作后,他已经明白当今皇帝虽然有私心,却更多的是为公事。

    而且大臣各举一人廷推执行得也不错,他实在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来。

    只是为了避嫌,他还是谦让道:

    “军国大事,当由陛下决断。”

    “陛下觉得哪位大臣合适,可以任命为枢密。”

    朱由检坚持道:

    “朕还是希望先生推荐人选,把如今的大好局面延续下去。”

    “先生之后,谁人堪当大任?”

    袁可立最属意的是孙承宗,两人配合默契,打赢辽东之战。

    但是孙承宗的职位年前就定了,已经被封侯的他,不可能再担任卿相之位。

    除此之外,他也没什么好人选,琢磨之后说道:

    “参谋部长杨嗣昌,足智多谋、实心任事。”

    “辽东之战的策略,便是他主持完善。”

    “他若执掌枢密院,定能在战争时取得胜利。”

    这个人选朱由检考虑过,但是却认为不合适:

    “杨嗣昌资历过浅,不适合骤然升为枢密院掌院。”

    “而且他的心胸,还需要培养一下,宰相肚里要能撑船。”

    袁可立一想也是,杨嗣昌的心胸确实有些狭隘,和很多人关系不和谐。再加上他的资历太浅,担任枢密院掌院的话,会有很多反对者。

    不过除了他之外,现有的几位枢密大臣,确实不适合担任掌院。

    后勤部长闵梦得确认致仕且不说,装备部长毕懋康虽然在火器上功劳不小,却没有人认为他能执掌枢密院。

    海军部现在势力小,部长喻安性不可能直升枢密院掌院。

    边防部长刘遵宪倒是可以,但他在辽东之战上没有大功绩,不一定能把辽东的骄兵悍将压下来。想担任枢密院掌院,还需要更大的功绩。

    如此数来数去,袁可立发现自己致仕后,枢密院掌院确实难选。

    他把目光投向兵部,说道: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做事勤勉有条理。”

    “他有能力胜任枢密院掌院。”

    朱由检摇头说道:

    “秦士文的身体也不好,他已经确定致仕了。”

    “还有兵部尚书薛凤翔,也要在今年退下去。”

    “右侍郎熊明遇……”

    顿了一下,朱由检道:

    “有些太偏向东林党,不适合担任重要职位。”

    直接否认了这个人,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兵部官员。

    甚至重要职位都不行,他不需要一心向着东林党、还不会做事的人。

    这让袁可立推荐李邦华的想法,顿时压了下来。

    熊明遇这种在朝堂上不显山不露水的都被皇帝认为太偏向东林党,李邦华这个邹元标的弟子就更不用提。

    一时间,袁可立陷入犹豫,不知道继续推荐谁。

——

    朱由检等了一会儿,看到袁可立没发声,遂道:

    “安南督师朱燮元如何?”

    “先生觉得是否能够胜任?”

    袁可立听到皇帝这样问,知道皇帝已经属意朱燮元,但是他却有些犹豫道:

    “朱督师的能力是胜任的,就是让他执掌枢密院,孙督师会不会不满?”

    两个人都是督师,而且论起功劳来说,孙承宗明显更大一些。

    让朱燮元执掌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孙承宗会怎么看?

    正因为此,袁可立之前一直没提朱燮元,不想让老朋友孙承宗知道,自己举荐了这个人。

    如今皇帝询问,他也提出了疑问。

    朱由检闻言叹气道:

    “是啊!”

    “朱燮元现在的功绩还差些,让他执掌枢密院,孙承宗、甚至辽东功臣都有可能不满。”

    “朕是真的希望,先生再坚持一年,等朱燮元把安南甚至南洋平定了,正好调回朝廷,完成出将入相。”

    “先生今年致仕,时间实在不妥。”

    这番话语,让袁可立明白了皇帝的想法,知道了皇帝为何让自己多坚持一年。

    安南之战现在刚开始,为了攻略南洋的大局考虑,朱燮元至少也要留在南边一年。

    否则匆匆调回,战事有反复危险。

    朱由检希望朱燮元立下大功,凭借绝对的功绩,回朝廷执掌枢密院。

    那么给他立功的时间就至关重要了,他不希望朱燮元急着立功,在安南留下隐患。

    尤其是除了枢密院掌院外,朱由检还需要一个人作为中立派领袖,平衡东林党和阉党残余人员。

    他向袁可立道:

    “先生秉公守中,朕是一直赞赏的。”

    “但是朝堂上却有些人,一心为了党派。”

    “先生离任之后,谁能调和党派?”

    这个问题就大了,袁可立更难回复。

    无论朱燮元还是杨嗣昌,就算当上枢密院掌院,也不可能有他的影响力。

    中立派的领袖,必然要换一个人。

    袁可立思索一番,说道:

    “户工二部尚书,都是忠心陛下的。”

    “陛下可在今年换届时,多用这样的人员。”

    认为毕自严、商周祚,可以作为自己的后继者。

    只是这两个人加起来,也没有他的影响力。像他一样取代首辅,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党争激烈,天启年间他和毕自严被逼走的景象,很有可能重现。

    不愿破坏朝堂大好局面的袁可立,对自己今年致仕,开始犹豫起来:

    『这时候致仕,是不是太草率了。』

    『若是朝堂上党争再起,还有谁能压下来?』

    想到东林党支持的韩爌、阉党残余支持的杨景辰,如今已为了首辅职位斗得不可开交,他心中实在不安。

    已经完成志向、功成名就的他,可不想临到老来,留下这个污点。

    继承人选不好的话,他就不能退下来。

——

    朱由检看他的神色,知道他的态度已经有转变,忧心忡忡地道:

    “这次换届,是实行三年一届后,第一次正式换届。”

    “朕最大的担心,就是换届的结果不让人满意,群臣四处攻讦,惹得朝堂不安。”

    “没有先生这样的老臣镇着,朕实在是不放心!”

    这番话可谓推心置腹,显示了对袁可立的重视。

    就算他知道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此时也不由有些感动,脱口而出说道:

    “陛下放心,臣必鞠躬尽瘁,不使朝堂生乱。”

    朱由检当即感动地站起身来,走到袁可立身前,扶着他的手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就是朕的诸葛亮啊!”

    用袁可立的话把他架起来,想要让他干到死。

    袁可立听到皇帝的话语,张了张口想说自己不是这个意思。

    但是面对皇帝的目光,他实在不能说自己不愿做诸葛亮。

    只能叹了口气,对此表示默认。

    朱由检见他如此,高兴地扶着他在绣墩上坐下,说道:

    “先生放心,朕不会让你像诸葛亮一样劳累。”

    “接下来可以把事务分给他人,培养好后继者。”

    “今年八月换届,先生想用什么人,尽可把名单提出来,朕会尽量安排。”

    这番话可谓莫大的信任,几乎是放任袁可立培养党羽。

    如果他还能干几年,朝堂上能出个袁党来。

    只是袁可立的身体着实不太好,不可能再干多长时间。

    朱由检也是因此,非常大方地让他培养后继者。

    此时袁可立的弟子中,地位最高的是卢象升,已经在辽东担任巡抚职位。

    然后是蒋德璟、倪嘉善、倪元璐,目前已经是中层官员,将来有可能成为大学士和九卿。

    不过这些人都是天启二年进士,是袁可立的门生。关系不能说不亲密,但是称不上衣钵传人。

    真正能传承袁可立衣钵的,其实是刘理顺。

    此人直言敢谏、做事勤勉有条理,虽然职位还不够高,却被朱由检当成他的后继者。

    他希望刘理顺将来,能成为袁可立一样的大臣。

    现在就是刘理顺在地方历练、转回朝堂的关键时刻,朱由检希望袁可立扶一程,把他培养成卿相之才。

    最好再收为入室弟子、认证师徒关系,明确为他的继承人。

    袁可立听着皇帝的想法,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皇帝这是明着让他铺路,为家族留下余荫。

    尤其是安南之战若是在他的任上取得胜利,他将来被封公爵也有很大可能。

    为了家族开藩考虑,他也需要在朝堂上培养后继者。

    最终,袁可立在皇帝的劝说下,收回今年致仕的想法,决定多坚持一年。(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1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