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穿越异界,我在高考写出滕王阁序 > 第176章 风向

第176章 风向


“得意门生”们的效率非常高,毕竟这是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尽心尽力的。

于是,在张子良教授家饭局的第二天,各大论坛和围脖上就开始陆续的出现一些文章。

这些文章、帖子,多是一些在历史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发布的。

因为周硕的新书内容还没有发布,所以这些“聪明”的专家、学者们并没有去批评书的内容,只是对周硕这个人突然转向历史领域创作的行为,提出了一些质疑。

我们选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放在下面:

【前几天的时候,听说周硕同学将要发布一本历史题材的新书。初听之下,并不在意。仔细思量之后,我才发现不妥。作为在历史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几番思量之后,实在不忍心眼睁睁看着周硕同学误入歧途,还是决定给后辈一些不怎么中听的忠告。】

【周硕同学的才华,我向来是十分认可和佩服的。自《滕王阁序》闻名天下以来,又有《少年龙国说》等文章、诗词名篇问世,其在通俗小说领域,亦有着惊人的成就,《射雕英雄传》开一派之先河,风靡大江南北。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媒体上报道的周硕现场作诗之类的新闻。可以说,周硕称得上是近五百年以来,最有才华、最成功的作家、诗人。这颗冉冉新星,正以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崛起。】

【也许是成名太早,也许是崛起太快,也许是夸赞的话听得太多,年轻人的心态似乎变得有些浮躁,居然把目光投向了严肃的历史。虽然我很能理解年轻人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但历史绝非儿戏,治史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太史公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¹,又忍辱负重、发奋著书,方有《史记》之绝唱;司马光警枕夜读、残稿作墙²,闭门谢客、精益求精,方成《资治通鉴》。由此可见,非有滴水穿石的水磨工夫,难以在汗牛充栋的史书中贯通古今。】

【周硕同学成名至今,不过短短两年,其年岁也不过二十。要说他读过史书,我是相信的;但要说他能在浩瀚的史料之中穷其脉络,洞见幽微,甚或构建一家之言,则未免令人难以置信。年轻人想要证明自己是好事,有自信也是好事,但我依旧认为,周硕同学还是宜厚植根基,遍览群书,躬身实践,而后再涉足史学,方是正本清源之道。】

老实说,这篇文章写得还是比较中肯的,毕竟在正常人眼里,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想在史学研究上能够自成一家,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奈何周硕不是普通人,他有挂。

他身上背负的是三百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智慧。

其他文章和这篇大同小异,都是暗戳戳的说周硕“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之类的,不过是遣词造句不太相同而已。

这些历史界的大小牛们都很鸡贼,他们虽然拿了张子良几个“得意门生”的好处,也写文章表达了对周硕的质疑,委婉的批评了周硕“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但这些文章中又包含着对后辈的劝诫和敦敦教导,让人读起来感觉到相对中肯。

因为他们都知道,以周硕的才华,注定要名留青史,即便这次栽了跟头,但他还年轻,只要在往后日子里虚心求学、努力沉淀,总有东山再起之日。

因此,他们虽然得了好处,但不愿意将周硕这样的天才得罪得太死。

否则将来有人为周硕作传,他们就将成为跳梁小丑,遗臭万年。

这些文章主要还是发布在历史论坛上,因为是一些本身就在历史领域有着知名度的教授、学者们所发布的,由此带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

不同于之前在围脖普通粉丝的质疑和讨论,历史论坛里有着很多历史学者、教授以及历史爱好者,他们的讨论比普通人更加专业。

在几位大小牛和张子良的“得意门生”们的刻意引导之下,历史论坛的舆论形势几乎呈一边倒的状态,除了极少数对周硕的才华有着极度自信的粉丝之外,几乎大部分人都对周硕持批评或者质疑态度。

一股唱衰周硕的风,渐渐的刮起来了。

-----------------

首先发现这个风向的,并不是周硕的工作室,也不是刘清澜教授这一派系,而是周硕的粉丝团。

周硕的粉丝团,本质上属于粉丝们自发组建的小团体,周硕自从发生了上次私生饭跳楼事件之后,就安排了工作室的人和粉丝团建立起了沟通渠道。

事际上,工作室派去的人名为沟通,实为监督。

因为周硕的粉丝团成分十分复杂,其中有因他才华而来的诗词粉,也有武侠粉,更有迷恋他外貌的颜粉,也就是俗称的老婆粉。

在工作室的严格监督之下,粉丝团设立了极高的准入门槛,制定了合理的粉丝公约。

因此,能进周硕粉丝团的粉丝们,素质都相对较高。

效果当然是显而易见的,自跳楼事件之后,再没有极端的粉丝对周硕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周硕成名至今,还没有出现过要偷他内裤,或者要给他生孩子的极端私生饭。³

周硕的粉丝团能够发现这股风向,是因为随着讨论愈演愈烈,影响已经扩散到了围脖之上。

围脖本来就是粉丝们的主要聚集地,周硕的粉丝们发现这些质疑、批评周硕的言论,好像是人为的、有组织的,便觉得不太寻常,立马就上报了工作室。

当周硕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吃了一惊。

注:1.“网罗天下放佚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出自《报任安书》,原话是“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2.警枕夜读,废稿作墙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的两个典故,前者说的是司马光怕自己贪睡耽误写作,用圆木当枕头,熟睡后头一动就会滑落惊醒,故此称为警枕;后者说的是司马光的废稿堆积成墙。

3.想必大家都知道我说的私生饭是谁,不作赘述。


  (https://www.02ssw.cc/147_147994/2369718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