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由头
第二天清晨,狱卒发现韩四水“暴毙”于牢中。仵作验尸,结论是“突发恶疾,心脉衰竭而亡”。
一桩肮脏的交易,一个该死的贪官,就这样在阴影中被彻底抹去。
消息传到朱兴明耳中,他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仿佛只是听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下一个,轮到胡斌。
处理韩四水,是割掉一块腐肉。
而对付胡斌,则要复杂得多。胡斌是京官,是刑部侍郎,位高权重,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此人极其狡猾谨慎。
孟樊超和骆炳奉命搜罗他的罪证,发现他除了与韩四水的金钱往来之外,在其他方面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
他生活简朴,不蓄姬妾,不与同僚过多交往,办公事一丝不苟,让人抓不到任何明显的把柄。
韩四水的案子,不宜再翻案,倒是抓不住胡斌把柄。
这样一个“清官能吏”的形象,若没有确凿的、足以服众的重罪,仅凭一些间接证据或风闻奏事,很难将其彻底扳倒,甚至可能打草惊蛇,引来不必要的政治反弹。
朱兴明听着孟樊超和骆炳的汇报,眼神越来越冷。
他深知,像胡斌这样的人,比韩四水那种明目张胆的贪官更为可怕,也更为可恨。
他们隐藏在规则之下,利用规则为自己谋利,如同附骨之疽,难以根除。
“既然找不到他的罪名,”朱兴明声音平静:“那就给他安一个。”
“陛下,”骆炳躬身道,“若要……安插罪名,需得周密,需得是足以震动朝野、无人敢为其辩解的重罪。”
朱兴明目光幽深:“海疆未靖,勾结倭寇,里通外国,这个罪名,够不够重?”
勾结倭寇!这在大明是十恶不赦、株连九族的滔天大罪!
一旦坐实,绝无生理,也绝无人敢为其求情!
孟樊超与骆炳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决然。他们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场精心策划的“罪证”罗织行动,在绝对的保密状态下展开。
骆炳动用了锦衣卫最精锐的力量。他们先是“找到”了几个所谓的“倭寇俘虏”。
实际上是沿海抓获的普通海盗或是被买通的亡命徒,经过“严密”审讯,得到了“指认”胡斌与倭寇首领有秘密往来,向其提供朝廷沿海布防情报、并收受倭寇巨额贿赂的“口供”。
接着,锦衣卫“偶然”在抄没一个与胡斌有过些许来往的、已被定为走私犯的商人家中,“发现”了几封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密信”,信中“胡斌”向倭寇透露了某次官军巡海的时间和路线,并索要酬金。
同时,暗卫则在暗中散布关于胡斌“生活看似简朴,实则家财万贯,来源不明”的流言,并引导舆论,将之前一些未能破获的、导致官军受损的倭寇袭扰事件,隐隐与胡斌可能的“通敌”行为联系起来。
这些“证据”单独来看,或许漏洞百出,经不起仔细推敲。
但当它们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并由锦衣卫和暗卫以“确凿证据”的形式层层上报,再加上皇帝那不容置疑的态度时,便形成了一股足以碾碎一切的巨大力量。
胡斌甚至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被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从府中带走,直接投入了诏狱。罪名:勾结倭寇,通敌叛国!
在诏狱中,胡斌经历了远比韩四水“享受”过的、更为“专业”和残酷的审讯。他大声喊冤,辩称自己清白,指责这是构陷。
但在那些精心准备的“人证”、“物证”面前,他的辩解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他知道自己完了,不是因为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而是因为他触碰了皇帝的逆鳞,因为他试图利用和愚弄储君。这才是他真正的取死之道。
案件由三法司联合会审,但过程出奇地“顺利”。
在皇帝明确的态度和“铁证如山”面前,没有人敢为胡斌说话。
审讯很快结束,判决结果毫无悬念:胡斌,勾结倭寇,通敌卖国,罪大恶极,判处斩立决,抄没家产,族人流放三千里。
刑场,菜市口。
这一天,天色阴沉,朔风凛冽。
法场周围被官兵团团围住,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群情激愤。“杀汉奸!”“诛国贼!”
怒吼声此起彼伏。通倭罪名,最能激起民愤。
胡斌身着囚服,脖颈上插着亡命牌,被两名膀大腰圆的刽子手押解上台。
他头发散乱,面容枯槁,早已没有了昔日刑部侍郎的威仪。
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眼中充满了不甘、怨毒,还有一丝彻底的绝望。
他知道,自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了皇帝维护权威、教育太子的一颗被弃掉的棋子。
监斩官一声令下:“时辰到!行刑!”
刽子手举起沉重的鬼头刀,雪亮的刀锋在阴沉的天空下反射出刺目的寒光。
胡斌闭上了眼睛,最后闪过脑海的,不是家乡,不是亲人,而是太子朱和璧那年轻而略带稚气的面孔,以及自己当时那番精心设计的、蛊惑人心的谀词……
刀光落下!
一颗大好头颅滚落在地,满腔的热血喷溅而出,染红了刑场的土地。
百姓们发出震天的欢呼,仿佛除掉了一个天大的祸害。
消息传入宫中,朱兴明沉默了片刻,对身旁的孟樊超道:“告诉太子,韩四水‘病逝’于流放途中,胡斌通敌,已伏法。
让他好好想想,何为‘仁’,何为‘明’。”
一场由太子“仁德”裁决引发的风波,最终以韩四水的“暴毙”和胡斌的“通敌被诛”而告终。
表面上看,朝廷律法得到了维护,太子仁德之名也未受损,通敌国贼被铲除,大快人心。
只有极少数身处权力核心的人才知道,在这看似圆满的结果背后,隐藏着多少阴影中的交易、冷酷的算计和无奈的抉择。
皇权的铁腕,有时需要隐藏在丝绒手套之下;而所谓的公正,在某些时候,也需要通过不公正的手段来达成。
这就是帝王心术,这就是权力的残酷真相。
太子朱和璧在东宫的闭门思过,或许才刚刚触摸到这门复杂学问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如今的大明,那里有什么倭寇了。
不过是,皇帝找了个由头而已。
(https://www.02ssw.cc/1144_1144855/1110993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