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请安
东宫的幽禁岁月,对太子朱和璧而言,不再是单纯的惩罚,而是一场深刻的内省与淬炼。
太子开始明白,御座之下,并非只有鲜花与赞誉,更多的是暗流、算计与不得已的残酷。
他不再沉溺于臣子的阿谀,而是将更多时间用于研读史书,尤其是历代帝王本纪与权谋得失。
他反复揣摩父皇处理陆沉案、韩四水案时那看似矛盾却又最终达成平衡的手段,试图理解那隐藏在平静水面下的巨大冰山。
这一日,天气晴好,朱和璧的心境也稍显平和。
他想起已有多时未曾向皇爷爷崇祯太上皇请安,便整理衣冠,带着几分敬畏与探寻,前往南宫。
南宫相较于紫禁城的庄严肃穆,多了几分静谧与沧桑。
崇祯退位后,在此颐养天年,平日里或读书,或作画,或与几个老太监对弈,鲜少过问外事。
朱和璧在太监的引领下,走入崇祯的书房。
只见崇祯正临窗而立,手中拿着一卷书,目光却投向窗外那株苍劲的古松,神情恬淡中带着一丝看透世事的悠远。
“孙儿朱和璧,给皇爷爷请安,愿皇爷爷圣体安康。”
朱和璧恭敬地行跪拜大礼。
崇祯转过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璧儿来了,快起来,到朕身边来坐。”
他虽已退位,但自称仍习惯用“朕”。
朱和璧起身,依言在崇祯下首的锦墩上坐下。
“孙儿近日闭门读书,思索为君之道,常感困惑。今日特来向皇爷爷请教。”朱和璧诚恳地说道。
崇祯放下手中的书卷,饶有兴致地看着他:“哦?有何困惑,但说无妨。”
朱和璧斟酌了一下语句,道:“孙儿观史书,常觉为君者,当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下,方能江山永固。然则……然则观父皇理政,有时似乎……并非全然如此。譬如近日韩四水、胡斌之事……”
他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崇祯闻言,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轻轻叹了口气,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璧儿,你觉得如今的大明如何?”崇祯忽然问道。
朱和璧想了想,答道:“回皇爷爷,如今大明,工商繁盛,铁路通达,虽仍有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可谓海内升平,国力日上。”
“海内升平……国力日上……”崇祯喃喃地重复了一遍,嘴角泛起一丝复杂的笑意,“是啊,比起当年,如今确实可称盛世之象了。那你可知,你父皇接手时的大明,是何等模样吗?”
朱和璧一怔,他出生时,父皇已然登基,虽也听说过一些前朝旧事,但具体情形,并不十分清楚。
崇祯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追忆往事的沧桑:“那时节,真真是大厦将倾,危如累卵啊……”
他缓缓述说,将一副血与火的画卷在朱和璧面前展开:
“关外,黄台吉的八旗铁骑屡破边关,宁锦防线摇摇欲坠,辽东精锐损失殆尽,建奴叩关之声不绝于耳,京师一日三惊!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蜂起,席卷中原,糜烂数省,官兵屡剿屡败,贼势滔天!朝廷呢?国库空虚,连赈灾、发饷的钱都拿不出来;党争酷烈,官员只知互相攻讦,无人实心任事;天灾不断,北方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惨剧比比皆是……朕……朕那时,当真是焦头烂额,夜不能寐,只觉得这大明的天,下一刻就要塌下来了!”
朱和璧听得心神震动,他虽然知道前朝艰难,却没想到竟是如此绝境!这比他读过的任何史书描述的末世景象,都要具体和残酷!
崇祯的目光转向朱和璧,眼中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芒,有痛悔,有无奈,更有一丝后怕的庆幸:“就在朕几乎绝望,准备以身殉社稷之时,是你的父皇,当时的太子朱兴明,他站了出来。”
“他当时,比你如今也大不了多少。”崇祯仿佛陷入了回忆,
“他没有像其他勋贵子弟那样惊慌失措,也没有像那些清流文官那样空谈误国。他找到朕,只说了几句话:‘父皇,国事至此,非战不可。儿臣请率东宫卫,赴边关,与建奴决一死战!若胜,可挽狂澜于既倒;若败,儿臣愿马革裹尸,绝不辱没朱家血脉!’”
“东宫卫?”朱和璧惊讶道。
“是啊,东宫卫。”崇祯叹道,“当时满朝文武,无人看好,皆以为是以卵击石。但朕,从你父皇眼中,看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决绝和自信。朕……朕当时也实在是无人可用,无计可施了,便准了他所请。”
接下来的叙述,让朱和璧听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朱兴明如何和黄台吉决战,如何面对种种困境,最终击溃满清。
关外局势稍稳,朱兴明马不停蹄,立刻回师南下,镇压流寇。他吸取了以往官军“剿抚不定”、“尾大不掉”的教训,采取了“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策略。
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巨寇,坚决打击,毫不手软;对那些被裹挟的流民,则予以招抚,分发田地,使其安居。
他指挥若定,调度有方,麾下将士用命,接连取得大胜,最终将席卷天下的流寇之乱,硬生生地镇压了下去!
“……那一仗又一仗,打得太艰难了。”崇祯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你父皇身上,至今还留着好几处箭伤刀疤。但他硬是咬着牙,撑了过来!是他,在社稷倾覆之际,力挽狂澜,驱逐鞑虏,平定内乱,将这破碎的山河,重新拼接了起来!也是他,登基之后,不辞辛劳,锐意改革,才有了你今日所见之‘海内升平’!”
朱和璧早已听得呆了,他怔怔地坐在那里,脑海中仿佛看到了父皇当年在尸山血海中纵横驰骋、在朝堂之上呕心沥血的英姿。
他从未想过,如今这位沉稳如山、偶尔显得过于严苛的父皇,竟然有着如此波澜壮阔、堪称传奇的过去!
与父皇当年面临的绝境和创下的功业相比,自己之前那点所谓的“监国理政”、“仁德裁决”,显得是何等的幼稚和可笑!
一股前所未有的敬意,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淹没了他的心房。
对父皇的埋怨、不解,在此刻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折服与自豪。
“现在,你明白了吗?”崇祯看着孙子脸上震撼与醒悟交织的神情,语重心长地说道。
“为君者,仁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力!是魄力!是能在危难之际扛起江山社稷的担当!你父皇的‘不仁’,有时是为了更大的‘仁’;他的‘严苛’,是为了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这偌大的王朝,看似稳固,实则暗藏汹涌,离不开他那双有力的手来掌舵啊。”
朱和璧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孙儿明白了!皇爷爷教诲,孙儿铭记于心!孙儿定当以父皇为楷模,刻苦砥砺,不再辜负父皇的期望!”
从南宫出来,朱和璧觉得自己的脚步都沉稳了许多。
他抬头望向乾清宫的方向,目光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崇敬与坚定。
他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而父皇那座巍峨的身影,将永远是他前行路上,最明亮的灯塔和最坚实的依靠。
朱兴明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他需要更多的磨练,需要真正理解这帝王之位的重量,以及隐藏在仁德表象之下,那不可或缺的铁腕与决断。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他自己的悟性与努力。帝国的未来,终究会交到他的手上,但他必须证明,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https://www.02ssw.cc/1144_1144855/1110993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