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代晋 > 第一四八五章 细节(二合一)

第一四八五章 细节(二合一)


  就在周澈大军攻克信都积极备战的同时,李徽率领的中路大军正抵达黄河东岸。

  过去数日,大军从蒙阴出发,进入魏国境内。由朱龄石率领的前锋兵马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在进入鲁郡之后,每一时刻都可能遭遇敌军。

  然而,朱龄石的兵马一路向西进攻,却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攻克鲁郡所属的数座城池,对方防守兵马人数都很少,而且几乎都是一触即走,根本不正面交战。

  而沿途所遇到的村庄集镇也都空空如也,百姓都已不见,粮食牲口也都一粒不见一头也没有。

  对此,李徽并不意外。对方明显是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将百姓和粮食物资全部掳走,逼着他们西去了。在大雪满地的情形下,邺城之敌已经开始收缩防守,将外围郡县的兵马人口全部收缩往邺城,以便全面固守邺城。

  那些留守的少量兵马,与其说是守军,不如说是耳目,可以一步步的掌握东府军的行踪,获悉东府军前进的路线和方向,为邺城的守军提供及时的情报。

  这一切其实都在意料之中。事实上是李徽希望看到的结果。

  大军艰难跋涉数日,穿鲁郡入东平郡,随后渡济水抵达济北郡抵达黄河东岸。如果一切顺利,渡过黄河之后,只需行八九十里,便要兵临邺城了。至此时开始,大战的气氛已经逐渐的浓烈起来。

  ……

  茫茫大河,平素波涛汹涌,水流湍急开阔。但到了这冬月之时,随着天气的严寒,大雪的落下,大河已经封冻。厚厚的冰雪覆盖在河面上,冰雪隆起,高高低低,形成一个个冰雪堆。

  但在这冰层之下,水流依旧在急速的流淌,发出沉闷的嗡鸣之声。在冰层挤压断裂的地方,还能看到河水迅速奔流,浪花飞溅的情形。

  李徽选择冬日进军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渡河方便。事实上河水冰冻之后,东府军水军已经被困在了彭城以北的泗水河上。每日靠着破冰缓慢前行。近万水军已经远远的落后进度。以至于水军都督郑子龙都早早的率领部分水军跟随大队兵马行军,不愿再后方磨蹭了。

  并非是李徽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因为黄河每年结冰的时间不固定,冰层厚度也不能保证。李徽是为了做两手准备。一旦冰层不够厚,或者是根本没有结冰的话,那么还需水军协助渡河。那些笨重的火炮和车马物资攻城器械都需要渡河,当冰面条件不合适的时候,李徽是不肯冒着让火炮器械车马落入黄河之中的危险渡河的。

  十一月二十九清晨,寒风刺骨。

  李徽一早便前往黄河岸边勘察冰情和敌情。由于之前有敌军一路退却,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在渡河之事上搞破坏。这种可能性并不小。

  若以为因为黄河冰冻便可以随意选择渡河地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东府军中路大军人马众多,辎重车辆多达数干辆,必须要选择两岸地势平坦的地形渡河。否则黄河两岸陡峭的山崖会让大军困在河面上。

  而且两岸必须要有道路可行,否则荒山野岭,全无道路,就算渡河成功,车马重炮也无法通行。

  正因如此,其实渡河的地点并不多。济北郡有传统的黄河渡口两处,都符合要求。李徽选择的是东安渡。无他,和另一处渡口相比,此处两岸地势更加的平缓,河面水流也相对平缓。根据常识,水流越缓越平静的地方,冰层会冻结的越是结实。

  一行人等从岸边下到河滩上。抬眼望去,开阔的河面一片冰雪覆盖,宛如雪原。风很大,吹得浮雪一阵阵的扬起,仿佛是一片片白色的烟雾腾起。朝阳斜照之下,竟不时有五彩斑斓之色闪烁。

  此处河道宽度约四里,属于正常的范畴。黄河最宽处可达数十里,最窄处只有五六十步,正常都在数里宽度。站在河滩上,透过迷蒙的雪雾可以看到对岸的堤坡连绵起伏,一条明显修建的上岸斜坡清晰可见,河滩上方的码头也颇为平整。

  “主公,不如我带人先去河面瞧瞧。若无恙,可先去对岸警戒。以防有敌埋伏。”朱龄石建议道。

  李徽点头许可,这是必要的。渡河之时,最容易受到攻击。对方若在对岸埋伏,哪怕是小股兵马,都会造成麻烦。

  倘若是东府军的话,必会在对面埋伏下伏击兵马,待对方渡河之时发起攻击。并利用炸药包炸断冰层,让渡河的大部队兵马无法上岸。这样已经上岸的小股兵马便会被一口吃掉。

  好在魏军并无炸药火器,否则李徽还真有些担心。这便是自己的优势,这也是对火器保密的必要性。哪怕对面是刘裕的兵马,李徽也是要慎之又慎的。

  朱龄石率领一小队百余名东府军兵士缓缓踏上冰层。他们携带者大型盾牌,做好防备的准备。他们排成一排一路向对岸缓缓而去,这也是排查冰面情形的手段,为大军探出宽约百余步的一条通道。

  不久后,朱龄石等人抵达对面。他们举起大盾向着渡口上方行进,直到爬上岸边高处,四处瞭望搜索了一番,这才升起焰火弹信号。后续干余名前军兵士迅速过河,在对岸形成小范围的警戒区。

  一切安定之后,李徽才带着众人踏上了黄河冰层。

  走在冰层上,整个冰层传来低沉的震动声。冰下流水声清晰可闻。这感受就像是一头巨大的怪兽在脚下沉睡,给人一种随时会破冰而出窜出来的感觉。

  每往黄河中心走数十步,李徽便命亲卫在冰层上凿出一个小窟窿,测量冰层的厚度。李徽知道,冰层厚度达到三四寸,也就是十厘米以上,便基本可以承受一个成人的体重。要想承载重达干余斤的大车,冰层厚度恐要达到尺许才安全。精确数值未知,一切基于常识。所以,必须要知道冰层的厚度,方可大规模渡河。

  从河边到河中心的冰层厚度相差不小。靠近岸边的冰层厚达一尺多,坚固无比。但越往中间位置,冰层越薄。最薄处只有八寸厚。按照后世的计量单位,约莫二十多厘米厚。

  李徽让大春大壮两人在最薄的冰层处蹦跳,可听到冰层发出的空空之声。冰面晃荡,似有咯吱咯吱的断裂之声。

  大春大壮两人加起来大概四百斤,蹦跳之下或许可以给到冰层五六百斤的压力。这种压力之下冰层都有异声,可见承压能力不足。

  李徽明白,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黄河结冰封冻的时间并不久。进入十一月以来,天气才进入严寒阶段。之前天气反复,冰层结冰又融化,其实只是一层薄冰。真正冻结起来,还是在十一月中下之时。那时候冰层可行人马,但厚度其实也只有数寸。在这场大雪下来之后,这才真正的开始加厚,冻结的严严实实。

  但由于冰层之下黄河水流湍急,流水让结冰变得缓慢,缓解了冻结的力度。这才导致中间部分的冰层不够厚,也不够坚固。

  李徽进行了多次取样和实验,甚至包括拉了两辆大车,上面站上十几名壮汉进行实测。大车的轮子压上冰面时,很明显冰面是承受不住的,产生了发散状的裂纹,发出了碎裂的声音。这让众人吓了一跳,连忙跳下车来不敢继续。

  其实勉强往前通行,应该是可行的。但是少量的大车或许可行,但大军之中可是有大量的重达两三干斤的车辆。大量通行,冰层必然碎裂。它们承受不住太多的重物。

  所有人都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李徽皱眉沉吟,他本以为黄河冰层必然是能够供车马渡过的,但现在看来自己失算了。毕竟还没进入腊月,也只下了一场雪,天气还没到北方最为极寒的时候。

  等待冰层变厚是不可能的,时间上是来不及的,在战机上也是延误不起的。按照时间来推算,周澈的兵马应该已经攻下了信都。攻下信都之后,一切都摆在了明面上,魏军兵马必然反扑。必须以最快的时间拿下邺城,否则周澈的压力极大,万一信都失守,局面将极为不利。

  以目前的天气情况,也许冰层会慢慢的加厚,但是并不知道何时才能达到想要的厚度。

  李徽思索良久,忽然想起了穿越之前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住在老家农村,池塘里边也结冰,岸边全是枯枝杂草的地方坚固无比,没有杂草枯枝的地方便薄弱许多。这其实是个常识,冰层有了骨架和依附之物,冻结的会更坚固更厚实。

  眼下这情形,或许可以通过人力干预来让冰层变得更坚固更牢靠。

  “传令,收集枯草,编制草帘。织成长长的草帘。”李徽大声下令道。

  众人皆有些疑惑,李徽解释了一番,他们才明白李徽的意图。不过颇有些将信将疑。按照李徽的做法,当真能加固冰面不成?

  但李徽的话便是军令,当下郑子龙朱超石等人化身为割草将军,带着兵士在荒山野岭之地开始收割茅草枯藤。一捆捆的长草被运来河滩上,兵士们开始搓制绳索,编织草帘。这倒也不是难事,草帘子的要求也不高,编织成型便可。

  忙到午时时分,数十张长达数十步的草帘编织完成。之后再李徽的指挥下,兵士们拉着草帘一张张的铺在清扫了积雪之后的河道中心的冰面上。

  下一个步骤便是浇水。大春大壮在冰面上凿出孔洞,兵士们用木桶打水,将草帘浇的湿透。在冷风的吹拂之下,不到一个时辰,草帘上已经全是冰,冻得邦邦硬。但这还不够,李徽命兵士不断的浇水,每冻结一层,便浇上一层水。到天黑时分,已经浇了三遍水。整个冰层上方的覆盖的草帘已经全部冰冻住。厚度达两寸许。

  与此同时,后军按照李徽的要求,对满载重物的大车的车轮部位进行了改装。出征之前,为了应付极端冰雪天气的路况,李徽知道满载重物的车辆会很容易陷入淤泥冰雪之中,所以遇到这种路况,当作准备。

  于是李徽请荀康制作了合乎车轮距离的一种船型滑板,其实就是工字型的一种简单的雪橇,用时将两支车轮卡在船型滑板之中,大车便从滚动变为滑行。以适应泥泞冰雪路面的行动。

  眼下这玩意正好起到作用,滑板接触面积大,可进一步的分摊车辆的压力,进一步增加过河的安全性。

  当晚,一夜寒风呼啸,清晨起来,寒气森森入骨。李徽却很高兴。经过这寒冷的一夜,河上冰层愈厚。河中心冰层上的人造冰层也必定更加的结实。

  先头兵马前往检查之后,一切正如所料。河心位置的冰冻了结结实实。那铺上的草帘就像是混凝土中的钢筋一般,将上方的冰层连接在一起,让冰层有附着之处。兵士禀报说,他们要长刀砍削,数十下才能砍开冰层露出茅草席,坚硬无比。

  辰时时分,吃饱喝足的东府军开始了正式的渡河。步兵骑兵还好说,对他们来说只需要防止滑倒便可,毫无性命之忧。只不过,李徽还是下令,兵马不可一窝蜂的过河,以散兵阵型过河,且一次过河人员不得超过五百人。

  这样的谨慎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毫无必要,但李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任何的小心在意都是有必要的,在眼下这种情形之下,顺利渡河为第一目标,绝不能出现差错,那将影响整个大局。

  到午时时分,四万步骑兵全部安全渡河。剩下的便是两万后军兵马和两干二百多辆满载物资器械的大车了。这些大车重的超过两干五百斤,轻的也有一干斤,本身便是以极为坚硬的榉木打造而成,自重都超过七八百斤,渡河之时绝对有必要格外的小心。

  李徽用了更加谨慎的策略,每次只许十辆车下到冰面上,且错开行进的路线,相隔百步缓慢前进。同时用数根粗麻绳拴住车辆缠绕在对岸的几棵大树树干上,并派大量兵士拉住绳索。这是防止冰层碎裂,大车落入河水之中。起码可以确保安全,将大车连人带货拉上来。

  车辆通过河中间位置的时候,李徽的心都是悬着的。兵士们也都能听到冰层吃重发出的喀喀声。但加固后的冰层承受住了压力,第一批车辆通过之后,李徽长舒一口气。检查冰层,除了滑行留下的痕迹之外,冰层并无任何皲裂迹象。

  一直到天黑时分,所有的车辆全部安全过河,众人精疲力竭,但又雀跃不已。整个渡河过程耗时两天,虽耽搁了些时间,但是全军顺利渡河,没有发生任何的意外,这本身就已经是巨大的胜利。

  入夜时分,李徽在帐中和众将商议明日的进军路线的时候,李荣派人送来了最新的消息。他们已于两天前攻克滑台,兵马已经渡过滑台北边的黄河渡口,抵达了黄河北岸,距离邺城只有四十里了。

  他们还禀报了一个令众人颇为无语的坏消息。李荣的兵马渡河之时,马步兵安全涉兵渡河,但是后勤车辆没能完全渡河成功。八百辆大车只过了一半,河心冰层断裂,十三辆大车落入冰水之中,赶车的车夫和辅助的上百士兵落水,无法救援。落水的车辆中包括三门火炮和一些帐篷石炭等物资。

  李荣说,剩下的车辆只得择机再觅渡河地点,绕行他处。他对自己事前没有注意到冰层的强度,急于渡河的举动表示了极大的自责。表示这完全是他的责任,他愿承担此责,接受责罚。

  李徽心情复杂。一方面为李荣攻下滑台而高兴,另一方面也恼火李荣的毛躁。李荣虽早已独当一面,但他对细节不够注意,考虑不够周到全面。这便是渡河出现事故的后果。不但送了不少人的命,还损失了宝贵的物资。而且为了等后续的车辆过河,他的兵马必须在在北岸等待。

  不过,好消息是,李荣大军只需一日便可抵达邺城。就算拖延一日也是应该的,他和自己将同时抵达邺城,这是件好事。现如今邺城之中必定集结了大量的兵马,若李荣的兵马率先抵达,反而极有可能遭受对方趁着李荣立足未稳,城下兵马不多的时机发起的突然进攻。

  或许这便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

  ……

  邺城。

  这座曾经大燕的故都,引来了多少次战火燃烧的时刻。经受过多少次血与火的洗礼。曾经为燕人的铁蹄踏破,成为燕国都城。但后来,又被大秦的铁蹄踩在脚下,在苻坚志得圆满的目光中臣服。

  曾迎来慕容垂复国的大军,也曾经历北府军统帅谢玄率领大晋北府军的进攻,更经历过他成为城池几百年来第一次遭受的东府军炮火的轰鸣。几年前,还曾经历了浩劫大火,烧了几天几夜,遍地瓦砾。

  邺城就像是个伤痕累累的老人,默默的见证了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争斗杀戮和死亡。他斑驳的城墙上几乎每一寸的角落都沾满了干涸的血肉和刀兵的伤疤,烈火的焚烧的痕迹。

  而如今,一场大战又将在此处发生,而且再所难免。

  如李徽所料。在得知了东府军进攻关东的消息之后,大魏卫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尚书令、都督六州军事的邺城守将拓跋仪便立刻开始了准备。

  他原本的计划是,利用骑兵的激动优势主动出击,截击东府军。从东府军踏入关东的第一步开始,便以强大的骑兵让东府军铩羽而归。

  然而,一场大雪让这个想法不得不流产。骑兵并非不能再雪地上冲锋,但是速度会大打折扣,战斗力会下降。一支失去了灵活机动和快速冲锋作战能力的魏军骑兵,其战斗力将被腰斩,死伤将会成倍。

  与其如此,不如守城。索性坚壁清野,将所有的兵马集中于邺城,以逸待劳,等待他们的到来。在守城之中消耗他们的兵马,消耗他们的粮草物资,最终击溃他们。

  这是个实际的想法,而拓跋仪恰恰是大魏如云的战将之中最为实际的将领。他总是会选择最为实用的战法,从不会玩那些冒险的勾当。合理的利用己方的优势,骑兵的优势地形的优势各种优势来增加自己的胜利的可能,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此番,以骑兵作战为主的魏军,在天时不利的情形下瞬间切换为守城兵马。并且毫不犹豫的收拢各地兵马,将所有的百姓和物资粮草全部撤到邺城,让进攻者得不到任何的帮助。

  此刻的邺城,热闹的可怕。城中各地被驱赶来的百姓便有十余万之多。

  吸取了之前遭到慕容青率领的大军的突然袭击的教训之后,邺城以及周边守军增加到了六万余。此番全部被下令回到邺城防守。

  六万大军守城,十余万百姓可用,物资充沛,人力充沛,城池坚固。整个邺城已经成为了一座铁桶阵。.


  (https://www.02ssw.cc/1109_1109476/10884468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