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7章 我们也不需要烧开水
听到常浩南这带着点茫然的反问,刚才还板着脸的雷文成,嘴角难以抑制地向上弯起一个弧度。
他侧过头,带着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神情对兰新志说:
“兰主任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常院士的心思,早就不在跟这些花架子打嘴仗上了。”
但常浩南此刻是真的很懵:
“到底怎么回事?”
兰新志没说话,直接掏出自己的手机,手指在屏幕上快速点划了几下,调出一个新闻聚合页面,然后轻轻将手机推到常浩南面前宽阔的办公桌上。
屏幕上,赫然是数家国际主流科技媒体的头条截图,标题无不耸动:
《Helion Energy宣布突破,聚变商业化曙光初现!》
《无需点火,磁压缩引领未来!》
《Helion获40亿美元投资,目标十年内建成商业电站!》
……
看这报道的架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明天就要成功了。
“嚯,阵仗不小。”常浩南低声嘀咕了一句,同时拿起手机把屏幕上的内容流转到了旁边更容易阅读的电脑上。
随着年纪逐渐增大,他也越来越喜欢在大规格的屏幕上阅读文字了。
兰新志则一边收回手机,语气带着一丝旁观者的调侃,但也仅止于此:
“现在整个西方的媒体,尤其是美国那边,简直把这家Helion捧成了‘人类文明的火炬手’,就指着他们打破能源僵局,重塑世界格局了。舆论热度高得离谱。”
旁边两个人也好奇地凑了上来,跟着一起浏览新闻中的具体内容。
脉冲磁压缩聚变、60秒等离子体约束时间、获得40亿美元创纪录融资、计划十年内建成商业电站……以及,在发布会尾声,那位年轻CEO大卫·特莱面对镜头,带着一种混合着自信与微妙挑衅的神情说出的那段话:
“如果华夏方面真的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突破,那就应该像自己的Helion Energy一样开始建设商业化运营的聚变电站,而不是只在纸面上做文章!”
看到这里,常浩南脸上露出了跟刚才雷文成同款的、“闹麻了”的表情。
见状,兰新志也知道常浩南应该已经看完了全部内容,于是正色问道:
“您看这家公司……还有这个特莱的言论,姿态摆得很高,针对性也不弱……要不要考虑把他们纳入到‘熔炉’清单,或者后续的管制关注名单里?给他们降降温?”
常浩南几乎没有思考,直接摇了摇头:“不必。纯粹是浪费精力。”
他把屏幕上的页面切换到一张宣传图上:
“40亿美元,按现在的汇率算,只相当于我们示范堆项目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多点……以美国的工程组织效率和大型科技项目管理能力来看,别说十年,就算二十年,这电站也未必能真正落地……他们的信心,恐怕更多是建立在华尔街的资本游戏和媒体造势上。”
就在这时一直盯着新闻页面细节部分的胡长贵忍不住插话道:“话说……虽然这项目听着是有点悬,像在画大饼。不过……”
他指了指报道中关于Helion技术路线的一段描述:
“他们这个思路,不用烧开水推动汽轮机,而是直接用等离子体膨胀或者磁场变化来发电,绕过了传统热循环这一步,理论上的能量利用效率……好像确实能提升不少?”
话音刚落,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微妙。
另外四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浮现出了相似的、古怪的笑容。
胡长贵瞬间感到有些尴尬和茫然,下意识地摸了摸后脑勺:
“呃……我说错什么了?”
作为一个干了大半辈子土木的基建工程师,他确实对其它领域的前沿了解不足。
短暂的静默后,常浩南先开了口:“你没说错,减少能量转换环节确实能提升效率……”
他首先肯定了对方的说法,接着话锋一转:“但其实我们的示范堆,也不用烧开水。”
“啊?”
彭觉先接过话头:“常总设计的示范堆发电路线,采用的是比等离子体膨胀发电更直接、理论上能量转化效率也更高的技术——磁流体通道发电。”
“啊?”
胡长贵彻底愣住了。
彭觉先则继续解释:
“高温等离子体本身就是导电流体……当然真空室内的等离子体不可能直接用来发电,但可以让受到二次激发的等离子体在强磁场中高速通过……原理跟他们那个膨胀发电有点类似,但转化水平更好。”
“这……咱们已经有这技术了?”
胡长贵很快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国内有如此前沿的布局。
“不光是掌握……”彭觉先耸了下肩膀,“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其实早就在小功率的……实验装置上验证过很多次,技术路径是成熟的。至于更大功率的验证……那就只能等到XS-1发射之后了。”
他不可能告诉对方具体哪些军用型号已经使用了相关技术,只好用个语焉不详的说法代替。
胡长贵眨了眨眼睛,六十来岁的他此时像个好奇宝宝,下意识抬头望向窗外的夜空:
“可是这……来得及吗?”
“我的意思是,XS-1不是也在规划中?”
他下意识觉得太空项目的周期应该更长。
这一次,四人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常浩南微微摇头:
“实际上,整个“信标”中继基地都已经进入了地面建造阶段,进入要比示范堆快得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XS-1空间电源,以及三个桁架连接舱段都会在2017年内发射入轨,并开始提供运行数据。”
2017年!
在轨运行!
胡长贵的大脑被这接踵而至的信息量冲击得几乎停止了运转。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一时词穷。
只能愣愣地坐在原地。
此时此刻,他感觉自己好像是个外人。
但转念一想,发现整个房间里好像只有自己既不是院士,也没在工建委挂个职位……
好嘛,原来真是外人!
见到胡长贵已经陷入了深深的emo,常浩南转而把目光重新投向兰新志:
“从这个大卫·特莱的表态来看,对方最后的信心恐怕不是什么聚变电站,而是在他们自认为拥有的“半导体优势”上面。”
兰新志脸上也跟着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没错,目前国外的主流舆论仍然认为,咱们是通过TSMC的非法渠道获得了少量批次的7nm制程芯片……据说华盛顿那边已经派了好几个工作组,把TSMC上下给折腾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听到这里常浩南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一口浊气,仿佛要将胸中积压的某种情绪彻底排出:
“既然这样,那我想……是时候把我们的牌打出去了。”
……
三天后。
晚七点整,央视综合频道的新闻节目准时开播。
在例行播报了当日的重要时政新闻和国际动态后,画面切换。
主持人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播报道:
“下面播送本台记者采写的专题报道:自主创新铸‘芯’魂国产芯片迈入新时代。”
紧接着,是一段长达5分30秒的专题片。
镜头首先掠过津门BHX区一片现代化、整洁宏大的厂区。
巨大的“华芯国际”LOGO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随后,画面切入高度洁净的芯片生产车间。
穿着全套无尘服的工程师们,在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设备间穿梭。
接受采访的基地主任黄炜面带自豪: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攻坚克难,华芯国际已经全面攻克了等效7纳米工艺节点的全部关键技术难关和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高精度光刻、多重曝光、原子层沉积、高深宽比刻蚀、先进金属互连等核心环节,良品率稳步提升,已达到规模化量产的要求。”
镜头切换展示着晶圆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被精密设备加工的细节画面,以及最终产出的、在显微镜下呈现复杂电路结构的7纳米芯片晶圆。
“目前,我们的津门基地正在开足马力,全力生产,”黄炜继续道,语气中透露出强烈的使命感和产业担当,“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用自主可控的先进制程芯片,填补因外部因素导致的市场空白,全力保障国内信息产业,特别是通信、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关键领域的芯片供应链安全与持续发展!”
最后的镜头,似乎是定格在黄炜自信的微笑上。
但摄影师却刻意没有使用镜头虚化。
因此,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
在黄炜身后不远处,一台光刻设备的侧面,喷涂着“ArF-1800”的型号标识。
当然,还有长光集团、上沪微电子集团和火炬集团的三个品牌标志。
(https://www.02ssw.cc/8_8126/111094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