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负了大唐
“太宗皇帝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解决了这一切,真正意义上的解决的这四百年的动乱,而现在,因为朝廷的不作为,人心再次开始动乱,老朽决不允许再来一次这样的乱世。”
齐先生的话掷地有声。
马嵬坡前的尘土尚未落定,六军将士的甲胄上还沾着潼关战败的血污,玄甲骑士簇拥着唐玄宗李隆基的御驾,沿着渭水西岸的官道缓缓向北。
杨贵妃自缢的梨树下,新土覆着三尺白绫,负责监刑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却迟迟未动,他望着那截从梨枝上垂下的、还带着粉色花瓣的绫罗,方才那声穿透中军帐的呜咽,不是帝王的恸哭,倒像困兽在绝境里最后的喘息,让这位戎马半生的老将喉头发紧。
“将军,陛下已行出三里,将士们还在等着您发令拔营。”
副将李龟年策马至陈玄礼身侧,声音压得极低。
他怀里揣着一枚鎏金香囊,那是从杨贵妃遗体上取下的遗物,陈玄礼猛地回过神,翻身跨上战马,玄甲碰撞间,他瞥见远处渭水滩上,几个负责掩埋尸体的老卒正蹲在地上,用草绳捆着一捆刚采的野菊,想往那座新坟上插。
这些关中老卒,不久前还在潼关城头跟着哥舒翰喊“不破叛军誓不还”,今日却要替帝王收拾这破碎的江山残局。
御驾行至扶风郡时,天已擦黑。
扶风太守早已带着官吏在城门外候着,可当看到玄宗的銮驾只有三辆马车,身后跟着不到五百人的残兵时,脸上的喜色瞬间僵住。
进了太守府,李隆基坐在案前,目光落在案上那碗温热的粟米粥上,却迟迟没有动勺。
高力士端着粥碗,手微微发颤:“圣人,您已两日未进主食,多少用些吧。”
李隆基缓缓抬眼,眼底布满血丝,他指着窗外,声音沙哑:“你听,这扶风城里,还有人在唱《霓裳羽衣曲》吗?”
高力士喉头哽咽,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夜色里,几个流民正蜷缩在墙角,就着月光啃着干硬的麦饼,他们的破衣烂衫上,还沾着从长安逃难时带的尘土。
就在这时,帐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陈玄礼提着头盔快步进来,单膝跪地:“圣人,部分将士听闻长安已被安禄山攻破,家眷生死未卜,不愿再往前走,请求就地驻扎!”
李隆基手里的玉勺“当啷”一声掉在案上,他猛地站起身,却因起身过急踉跄了一下,高力士连忙扶住他。
“朕的将士,怎能临阵退缩!”
李隆基的声音带着怒意,可话刚说完,帐外就传来一个粗哑的声音:“圣人!我们跟着您从长安出来,是想保您平安,可如今长安没了,家没了,再往前走,难道要去喝西北风吗?”
陈玄礼脸色一变,猛地拔出腰间横刀,大喝一声:“放肆!竟敢对圣人无礼!”帐帘被掀开,十几个披甲将士涌了进来,为首的是个满脸络腮胡的校尉,名叫王二狗,原是哥舒翰麾下的步兵,潼关战败后跟着陈玄礼护驾。
王二狗攥着长枪,指节发白:“将军,不是我等无礼,只是兄弟们实在熬不住了!我娘还在长安城里,如今生死不知,我若是再往前走,这辈子怕是都见不到她了!”
他身后的将士们纷纷附和,有的甚至红了眼眶——这些将士大多是关中子弟,长安是他们的根,如今根被安禄山的铁骑踏碎,他们怎能甘心远走他乡。
玄宗看着眼前这些情绪激动的将士,突然觉得一阵无力。
他想起当年在长安城里,每逢上元节,这些将士们还会跟着他一起登城楼赏灯,那时的长安,朱雀大街上灯火通明,胡商的驼队载着香料与丝绸,酒肆里的胡姬跳着柘枝舞,何等繁华。
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高力士见状,连忙上前,对着将士们拱手道:“诸位兄弟,圣人心里比谁都清楚大家的苦楚。可如今安禄山叛军势大,只有去灵武,与郭子仪、李光弼的大军汇合,才能重整旗鼓,夺回长安,救出大家的家眷啊!”
王二狗愣了愣,看向陈玄礼。
陈玄礼放下横刀,沉声道:“高公公说得对。我等身为大唐将士,当以家国为重。”
“只要圣人还在,大唐就还在,总有一天,我们能打回长安,让兄弟们与家人团聚!”
他顿了顿,从怀里掏出一块银牌,那是当年李隆基赏赐的“忠勇侯”令牌。“我陈玄礼在此立誓,若不能率军夺回长安,必自刎以谢天下!”
将士们看着陈玄礼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案前憔悴的李隆基,渐渐安静下来。
王二狗放下长枪,单膝跪地:“末将鲁莽,请陛下责罚!末将愿随陛下前往灵武,誓破叛军!”
其他将士也纷纷跪地,帐内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
次日清晨,御驾继续北行。行至泾州时,突然传来探马来报,说太子李亨在平凉郡停留多日,不愿再随玄宗前往蜀地,已暗中联络郭子仪、李光弼,打算在灵武登基。
李隆基听到这个消息时,手里的锦帕猛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苍白。
高力士连忙捡起锦帕,递到他手中:“圣人,太子此举,或许是为了稳定军心,早日平定叛乱。”
李隆基闭上眼,两行清泪从眼角滑落。
他想起李亨小时候,总爱缠着他,让他讲当年平定韦后之乱的故事。
那时的李亨,眼神里满是崇拜,可如今,却要在他危难之际,另立门户。
“罢了,罢了。”
李隆基长叹一声。
“如今大唐危在旦夕,只要能保住祖宗的基业,朕这个皇帝,不当也罢。”
他命高力士草拟一道圣旨,承认李亨在灵武登基的事实,自己则改称“太上皇”,随后便带着残余的随从,继续向蜀地进发。
而在灵武,李亨正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缓缓驶来的郭子仪大军。
郭子仪身披铠甲,手持长枪,身后跟着三万精锐骑兵,军容整齐,气势如虹。
李亨快步走下城楼,迎接郭子仪。“郭将军,朕今日能在此立足,全靠将军鼎力支持!”
李亨握着郭子仪的手,激动地说道。郭子仪单膝跪地:“臣誓为陛下效力,扫平叛军,光复大唐!”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身穿粗布衣裳的少年,手里捧着一个木盒,快步走了进来。
少年名叫李泌,年仅十七岁,却精通兵法谋略,是李亨在平凉郡时结识的谋士。
李泌将木盒递给李亨,说道:“陛下,这是臣昨夜绘制的平叛方略,请陛下过目。”
李亨打开木盒,只见里面放着一张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叛军的部署,以及唐军的进攻路线。
李亨看着地图,不禁赞道:“李泌,你真是朕的子房啊!”
李泌微微一笑:“陛下过奖了。如今安禄山叛军虽势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与谋士严庄不和,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一点,再联合回纥骑兵,必能一举破敌。”
郭子仪也附和道:“李泌所言极是。”
“回纥可汗曾与我大唐有约,愿意出兵相助,只要陛下派使者前往回纥,许以重利,回纥骑兵必能助我军一臂之力。”
李亨点了点头,当即命人草拟诏书,派使者前往回纥。
随后,他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泌为行军司马,整顿兵马,准备反攻叛军。
而在蜀地的玄宗,得知李亨在灵武登基,并开始整顿兵马准备反攻的消息后,心里苦涩无比。
他站在成都府的城楼上,望着北方,喃喃自语:“隆基啊隆基,你终究还是辜负了大唐,辜负了玉环。”
(https://www.02ssw.cc/779_779726/2295249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