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24章 后备大学士

第1024章 后备大学士


用次辅牵制首辅,自然是需要一系列制度的。

    为了避免次辅空缺,朱由检道:

    “首辅、次辅由朕直接任命,分配内阁职权。”

    “如果首辅空缺,就由次辅暂代,署理首辅职务。”

    “如果次辅空缺,则由其他大学士,按四辅大臣加衔依次暂代。”

    “署理职务三个月以上,自动转为实任。”

    确保皇帝怠政时,仍旧有首辅、次辅。

    这种担心听起来很离谱,但是确实有可能。

    因为万历后期,就经常是独相,内阁只有一人。

    朱由检肯定不会这样做,但他不敢保证自己的后代会不会这样。

    群臣同样如此,听到皇帝这个提议后不但没有反对,还积极提出建议。

    首辅韩爌说道:

    “大学士的数量,臣以为也应确定,至少要有四位。”

    “确保首辅、次辅空缺时,另外两位大学士能够补上去。”

    朱由检颔首认可,还说道:

    “协办大学士同样,在正式大学士低于四位时,自动递补上去。”

    “两京礼部尚书侍郎、其他翰林院出身的大臣、翰林院的学士,同样依次递补。”

    “确保大学士不会空缺,不至于无人担任。”

    “不过大学士的数额同样要限制,正式大学士加协办大学士要保持在个位数,不得超过九位。”

    这是明确维持“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要把它写入礼法条文。

    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对此觉得理所当然,其他衙门的官员,则是唉声叹气——

    在皇帝允许内阁之外的大臣通过委员会职务分享票拟权力后,一些官员是有想法的,想趁着重制礼乐废除这个惯例。

    但是皇帝显然对此很维护,在翰林官员执掌内阁的当下,他们根本破不开这个惯例。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惯例写入条文,成为正式的法律。

    年轻有雄心的官员,更是定下了心,觉得一定要考入翰林院,以便将来有入阁的机会。

    去年的翰林制度改革,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

    确定首辅、次辅、大学士的递补规矩后,朱由检又强调道:

    “内阁下发的公文,只要不是圣旨,就必须由中书监副署,加盖中书监印信。”

    “未得中书监副署的公文一律无效,追究下发人员的责任。”

    “这一点同样写入内阁制度,作为新的规矩。”

    这条规矩,和不经内阁的旨意是中旨一样,是对上级的约束。

    刚得到对外施政权力的韩爌张了张口,最终也没有说出反对——

    连皇帝发圣旨都要受内阁限制,他们内阁的公文,受中书监限制也是应有之义。

    只是这样一来,中书监的权力就随着内阁扩大了,拥有了制约内阁的权力。

    而且这个权力是在中书监掌印手里,有些不安的韩爌,提议道:

    “中书监也应建立委员会,决定如何用印。”

    “正常用印不应受到阻拦,如果争议很大,臣请陛下圣裁。”

    集议制是朱由检一直推行的,闻言当即点头:

    “中书监可以设几个正五品的中书学士,组成中书监集议会。”

    “中书监正和中书监掌印都是中书监的主官,都拥有否决权力。”

    “王承恩,你和成学士一定要好好配合,完善中书制度。”

    王承恩恭敬领命,内心十分高兴。

    因为中书学士的设立,大大提高了中书监的权力。

    别觉得这个职位只有正五品就小看,内阁大学士的本职,其实也就正五品。

    如果中书学士加衔四辅大臣,将来甚至可能有抗衡大学士的权力。

    韩爌等人怕的也是这个,他们对成立中书监有疑虑,就是担心取代内阁。

    韩爌当即要求道:

    “陛下,中书监各处主官加入集议会即可,不必设中书学士。”

    “官职设置要慎重,避免带来冗官。”

    朱由检点了点头,似乎听进了他的建议,考虑之后说道:

    “翰林院的官员有兼任起居注的,现在也在中书监。”

    “这样,中书学士就由翰林学士兼任,帮助处理庶务。”

    “中书监和内阁打交道比较多,这些人在中书学士任上熟悉了内阁,方便将来成为大学士。”

    “詹事府并入内廷后,翰林院也需要迁转职位。”

    这个决定,让翰林院官员欣喜。

    同时也确定了中书监就是小内阁,帮助内阁做事,并且有制约内阁的权力。

    兼任翰林院掌院的钱谦益道:

    “陛下重用翰林官员,臣等铭感五内。”

    “臣忝为翰林院掌院学士,愿意加入中书监。”

    朱由检看了他一眼,知道他是想趁机提高地位。

    不过他也想通过对钱谦益的任命提高中书学士的地位,当即就认可道:

    “翰林院掌院学士,自然可兼任中书学士。”

    “鉴于起居注的翰林官员比较多,以后就分管起居注。”

    “中书监掌印王承恩,直接分管尚宝司。”

    “其他中书监各处,以中书学士或中书主事分管。”

    “中书学士在中书监集议会上有投票权,中书主事只有列席权力。”

    彻底完善中书监的制度,增加中书监的官员。

    内阁诸位大学士,对此既有担心,又松了一口气。

    钱谦益以翰林院掌院身份兼任中书学士,固然提高了中书监的地位,也确定了这个机构的级别——

    就是和翰林院相当,属于礼部系的中层衙门。

    这个衙门和内阁之间还隔着礼部,不可能取代内阁的地位。

    甚至还可以说:

    这是礼部系的又一次壮大,掌握了这个重要衙门。

    出身翰林院的中书学士,一定能够掌握集议会。

    就算内廷太监掌印,也根本无法抗衡他们。

    朱由检也知道这个,但他设立中书监的目的就是设一道保险,避免内阁利用自己放开的口子大肆扩充权力。

    他知道内阁权力的扩大不可避免,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也需要给内阁权力。

    但是这个过程要受掌控,不能任由内阁夺取。

    中书监就是这个作用,它的权力会随内阁壮大而壮大。那些未来的大学士,有能力约束大学士的权力。

    而且这个机构还可以用来培养后备大学士,让内阁不至于缺少人材。(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6_6404/1111009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