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内阁六委和煤钢联营
要调整辅弼大臣的分工,首先需要总结他们的成绩。
第一个被朱由检提到的不是首辅,而是主持戡乱救灾委员会的袁可立。
朱由检夸赞他道:
“袁卿的戡乱救灾委员会做得不错。”
“不但平了辽东之乱,陕西、山西的民乱也基本平定。”
“今后要继续努力做好救灾,防止出现新的乱子。”
袁可立知道皇帝对救灾的重视,前段时间还提到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地矛盾。他说道:
“臣一定尽力救灾,做好灾民迁徙。”
“就是诸教合一修订经文后,陕西那边有一些教徒作乱,是不是对他们宽容一点?”
朱由检毫不犹豫道:
“不愿意一起致大同的宗教,不是大明所需。”
“太祖北伐檄文说过: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
“有人闹事就赶出去,正好缓解人地矛盾。”
“顺便让他们扰乱一下西域,方便将来进军。”
袁可立张了张口,想要劝谏一下。
但是想到陕西那边源源不断迁出的灾民,最终沉默不语。
那些教徒闹事以前很麻烦,但是现在大明军队装备新式火铳,能够轻松把他们镇压下去。
现在他们作乱,正好迁出去缓解人地矛盾。
朱由检定下这件事,又转向温体仁道:
“温学士主持礼乐教化委员会,对此有什么措施没有?”
“宗教可是教化,一定要多重视。”
温体仁暗暗叫苦,因为他对这件事没上心。
诸教合一是钱谦益搞的,他和钱谦益因为权位的争夺,早就成了仇敌。
钱谦益怎么会配合他,把诸教合一纳入礼乐教化委员会的功绩。
他只能向皇帝道:
“此事是太常寺卿钱谦益掌管,臣对此难以置喙。”
承认自己没动作,又将了钱谦益一军。
朱由检听到钱谦益不让温体仁插手,顿时皱起了眉。他问道:
“钱谦益不是礼乐教化委员会的委员吗?”
“难道你不会举行集议会?”
对温体仁很是不满,认为他没有发挥委员会的权力。
想着其他大臣对委员会的认识可能同样有偏差,朱由检郑重向他们强调道:
“集议制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
“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但是集议会做出的决议,必须执行下去。”
“如果有人拒不执行,需立刻向上级请求调职,否则以不称职黜降。”
“这件事需要有人专门监督,杨学士……”
转向杨景辰,嘱咐道:
“内阁再组建一个监督执行委员会,将科道监督职能、还有吏部等衙门的考功黜陟职能整合,专门监督集议制等朝廷制度的执行。”
“朝廷诏令、内阁公文,也由监执委督促落实。拒不履行者可先警告后罢免。”
落实了刚刚在朝会上给内阁的权力,并且专门设了委员会。
杨景辰听到后极为激动,因为这是个很大的对外权力。
而且和他执掌的吏部系一脉相承,他这个次辅在人事上仍旧有很大发言权力。
就连首辅韩爌主持计发委,政策落实也需要他的配合。
他的次辅地位,已经安若泰山。
不过有得就有失,朱由检继续道:
“你是次辅执掌常务处,负责内阁的日常工作。”
“如今加上监执委,琐事就更多了。”
“廉政司法委员会就交给温学士,让他好好学学什么是司法。”
“不要拿朝廷制度当摆设,都要执行下去。”
这番话说得温体仁羞愧,连向皇帝请罪。
心里却极为庆幸,知道刚才的事情过关了。
不过礼乐教化委员会肯定不能继续留给他了,朱由检看了一下成基命,吩咐道:
“成学士是礼部尚书,礼乐教化委员会就交给你执掌。”
“不过你现在还不是正式大学士没有票拟权,温学士需要多待几个月帮忙拟票旨。”
“这个委员会的事务要多请教刘先生,他负责重制礼乐。”
成基命、温体仁应命,接下这个安排。
然后,朱由检又安排郑以伟主持财政处,并且给他加了财经委副主任,帮助户部尚书毕自严拟票旨。
为戡乱救灾委员会拟票旨的,仍旧是施凤来、徐光启。徐光启还兼任计发委副主任,帮助韩爌制定计划。
至此,大学士的分工基本调整完毕。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下半年就是他们搭班子,和其他辅弼大臣一起,负责六个委员会。
这六大委员会将作为内阁的组成机构,负责某一方面政策的制定。
并且在朱由检的授权下,监督六部等衙门实施。
以后,只要没什么大事,朱由检将不会插手,交给内阁落实他制定的措施——
在被韩爌提醒后,朱由检对政策的落实更加注重起来。
他在前面几年制定了不知多少措施,当时因为威望未立,没怎么督促地方执行。
如今辽东之战后他的威望空前提高,而且有足够的实力压伏地方,自然要一一落实下去。
他问指出这个问题的韩爌道:
“韩卿之前说要执行小计,以此刷新吏治,把朝廷政策落实下去。”
“现在定下了没有,今年如何小计?”
韩爌为了留任,还是很卖力的,当即就回应道:
“臣和徐学士、毕尚书等议定,今年的小计就是大造黄册。”
“户口数量、户籍更改、余丁统计,还有田亩数量、高标准农田数量、农户私有土地和租佃土地数量等等,都要纳入统计。”
“然后再根据黄册征收赋税、迁徙余丁等等,一税制等政策,都将推行下去。”
朱由检满意点头,认可道:
“情报十司,统计第一。”
“你这计发委制定计划,同样要重统计。”
“朕会让锦衣卫、都察院等监督,看看哪里的黄册造得好。”
“唯有真实统计的数据,方能让朝廷依之施政。”
“把大造黄册作为第一计,你们计发委做得好。”
韩爌面带微笑,杨景辰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现,迎合道:
“监执委会监督落实此计。”
“恳请陛下允许锦衣卫官员,加入监执委监督。”
锦衣卫属于内廷,朱由检对杨景辰主动邀请锦衣卫加入当然很高兴,应允道:
“朕会安排锦衣卫指挥佥事加入做委员。”
“你们监执委要多派御史去地方,避免受到蒙骗。”
“如果有御史不称职,可以申请撤换。”
给了杨景辰插手都察院的权力,打算以后通过他撤换不满意的御史。
杨景辰听到后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对都察院的影响力会加强,越来越接近御史大夫的权力。
他从这个安排,也有些明白了皇帝为何让他负责监执委。
首辅要转向丞相了,他这个次辅可不就要有御史大夫的权力。
另一位有副署权的枢辅,则可看作太尉。
他们三人就是新时代的三公,是朝堂上最有权力的三个人。
到了这个地位,已经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杨景辰能想到的事情,其他大臣自然能想到。
这些人羡慕地看着三人,心里想着一定要坐上三个职位。
尤其是温体仁,刚刚被皇帝斥责,又转而负责廉法委。这是杨景辰之前的职务,将来他很有可能接掌次辅之位。
这让他心中活跃起来,觉得自己可以多做点事,让皇帝看到他有制衡首辅的能力。
反正只要不犯大错就不会被撤职,温体仁觉得以后可以多试探。
——
朱由检安排了这些后,又向韩爌说道:
“大造黄册是今年的主要任务。”
“但是工业、商业方面,也需要发展计划。”
“在工业上,要尽快调查各地的优势产业,设置专门经营工商的产业园。”
“每个府县都要有专门的副职,专门负责产业园。”
“这件事一定要重视,并且要多修房屋,多准备工作。”
“将来农村的余丁,先在产业园安置,培训后无法成为技术工人的才会强制迁徙。”
韩爌用心记着,又说道:
“计发委对工商业也制定了计划。”
“工业方面是钢铁,在北直隶、苏松、辽东、佛山等地设置钢铁产业园,尽快进入钢铁时代。”
“商业小组的计划,就是组建供销集团,把徭役物资采购上来,并且销售出去。”
这两个计划,得到朱由检的认可,他指示道:
“钢铁产业一定要重视,工部要设立专门的煤钢总署,专门负责煤炭和钢铁,以及相关的煤矿、铁矿、木炭、石油等资源。”
“煤钢总署要督导设立煤炭协会、钢铁协会等相关产业协会,将所有从业者纳入进来。”
“摸清楚它们的产能和技术水平,在文思院组建煤钢研究所,促进煤钢技术发展。”
韩爌连连应着,知道自己为工业制定钢铁计划,戳到了皇帝的心里。
皇帝预言下一个时代是钢铁时代,他当然要迎合。
朱由检不怕官员迎合自己,就怕官员不上道,他很欣慰韩爌的变化,又夸赞了几句。
然后想到后世的煤钢共同体,叮嘱黄立极道:
“钢铁时代最重要的是钢铁,各国的实力也源于此。”
“理藩院要摸清各国钢铁产业发展状况,藩属的煤钢产业更是要强制纳入大明相关协会监管。”
“以后,各藩的煤矿、铁矿、石油,都要纳入联营。每个藩属分配一定比例,不许超过限制。”
“原则上,大明的钢铁产量,要超过所有藩属、甚至所有外国的总和。”
“钢产量超过大明十分之一的国家,都要重点打压,防止他们造反。”
黄立极没料到自己参加会议还得到个任务,急忙答应下来。
皇帝重视此事,代表着他们理藩院同样要重视。在执行的过程中,自然拥有相应权力。
虽然他不明白煤钢联营怎么实施,但他却知道掌握煤矿和铁矿不会错,他可以安排人去藩属开采。
这显然是一件有利益的事,他对此很是积极。
——
在黄立极都被安排了任务后,朱由检对辅弼大臣的调整分工、安排任务,总算基本完成了。
这也是他久违地连续开会,以后定不会这么劳累。
以后,他可以让这些人办事,自己安居享受。
在执掌朝廷数年后,他已经摸清了群臣的能力。只需要盯着他们执行,不用再安排得事无巨细。
甚至盯着的事情也不需要他亲自做,他已经为内阁安排了中书监。
看着中书监掌印王承恩,朱由检安排道:
“中书监各处,都要安排主事,挑选有能力的内廷官员过去。”
“一定要盯着内阁,不让他们越权。内阁发生的事情,都要记录留案。”
“出了岔子的话,朕就拿你问罪。”
王承恩急忙应着,又有些委屈地道:
“陛下在中书监设集议会,只有中书学士才能参与,中书主事只能列席。”
“中书学士又由翰林学士兼任,臣在中书监恐怕会孤立。”
显然,在皇帝强调集议制原则后,他担心自己一个人面对协办大学士和众多中书学士,恐怕应付不过来。
朱由检没有在意这件事,听到王承恩的抱怨,就想增加几个提督太监。
不过他转念一想,觉得没多大必要,叮嘱王承恩道:
“中书学士是内阁大学士的后备。”
“你可以仔细观察,把持身正、能好好配合的学士名字记下来。”
“正好用这个职位筛选一遍,免得将来有不配合的大学士入阁。”
王承恩这才转为喜悦,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中书监说重要很重要,是要盯着内阁的。
但是它最大的权力也就是副署内阁公文,以内阁现在的权力,不可能出大问题。
就算他在集议会上被中书学士逼迫,记住名字就行了,皇帝将来一定不会重用这样的人。
再说,他作为中书监的双主官之一,对集议决定有一票否决权。
只要他不愿意用印,没有人能够强迫。
所以他当即放下增加提督太监的心思,免得多个提督太监后,还会分他的权。
他决定好好观察,在中书监扶持愿意配合的官员。(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6_6404/1111009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