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此时大将军萧恪已经站在圜丘的高台上等候,而一众文武大臣则围在高台的四周,依照官阶品级的高低依次站好。
龙暄深吸一口气,在一名老宦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登上了高台,每一步都如同有千钧般沉重。
就如同龙暄每登高一步,大宁的江山社稷就沉沦一分。
符宝郎赵延则跟在龙暄的右后方,手中捧着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和禅位诏书。
待龙暄走到萧恪面前后,身边的宦官便从符宝郎赵延手中拿过禅位诏书,缓缓展开,随即高声宣读道:“天命无常,只归于有德之人。宁室国运衰微,以至于天下纷乱,国将不国,幸有齐王英明神武,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澜于未倒,使神州清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天有灵,使朕知天命在萧氏,愿顺应天意将皇位禅让于齐王,还望齐王以天下苍生为念,切勿推辞,以顺承天命。”
萧恪上前一步,一脸庄重从宦官手中接过禅位诏书,躬身道:“既是天命,恪安敢不从。”
随后,龙暄从符宝郎手中拿过传国玉玺,一步步捧到萧恪面前。
在数百官员的亲眼见证下,萧恪从龙暄手中接过传国玉玺,自此完成了皇权的交接。
随后,便有宦官扶着龙暄下了高台,象征属于宁朝的纪年自此终结。
待龙暄下了高台之后,中书令王淳代表百官踏上高台,身后则一左一右跟着两名宦官,手中分别捧着天子冠冕和衮服。
王淳从宦官手中的案盘上拿起衮服,亲手将它披在萧恪身上,随后又拿起天子冠冕为萧恪戴上。
王淳为萧恪穿戴好天子衮冕后便下了高台,重新回到了百官的队列。
而后,轮到门下侍中薛浦上了高台,身后还跟着一名捧着即位诏书的宦官。
薛浦走到萧恪面前,看着眼前的新天子,心情不由一阵激荡。
当初他们薛家有意将嫡女薛翎嫁给萧恪,只是因为他是大将军萧恒的弟弟,想通过这门亲事将薛家与萧家紧紧捆绑在一起。
可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取大宁而代之的人并不是萧恒,而是他们薛家的女婿萧恪。
他们薛家也借此一跃而成为新王朝的外戚,地位凌驾于其他世家大族之上。
不过此时登基大典还未结束,薛浦便强压下心头的激动,从身后的宦官手中拿过即位诏书,微微躬身交到萧恪手中,随即下了高台。
萧恪当着众多大臣面缓缓展开诏书,对着天地高声念道:“臣皇帝恪,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宁历世二十有二,践年二百一十有三,天下纷乱,王纲不振,苍生困顿,天下人咸以为命数已尽。天序不可以无统,人神不可以旷主,恪畏天之威,奉承天命,故升坛受禅,告类上天,以应民意。惟明德是飨。”
诏书念罢,高台四周的官员便一齐跪下,对着高台上的萧恪稽首三拜,山呼万岁。
四周也适时响起了钟鼓奏乐之声,庆贺新君的诞生。
萧恪看着高台下跪成一片的文武大臣,心情不免一阵激荡,但还是很快平复好心情,轻轻一抬手,沉声道:“众卿家平身。”
“谢皇上!”
众大臣一齐拜谢过新君,起身而立。
祭天礼毕,萧恪便率领文武百官下了北邙山回到洛阳城,前往新的太庙,祭告萧家列祖列宗。
从太庙出来,萧恪便率文武大臣进到宣政殿,端坐到龙椅上,第一次以天子的身份在宣政殿接受文武百官的三叩九拜大礼。
之后,萧恪命身旁的宦官宣读诏书,定国号为齐,年号天始,大赦天下。
同时追封其父萧儁为帝,庙号太祖,谥为武皇帝。
追封其兄萧恒为帝,庙号世宗,谥为昭皇帝。
封其正妻薛翎为皇后,执掌后宫。
立其嫡长子萧翊为太子,是为大齐储君。
封王淳为中书令,薛浦为门下侍中,柳乾为尚书令,杨济为御史大夫,四人皆为相国。
封秦冲为骠骑将军,燕国公,开府仪同大将军。
封孟恭为车骑将军,韩国公,开府仪同大将军。
其余有功之臣,更有封赏,满朝文武皆大欢喜。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所以登基即位时一再强调自己是受命于天、禅让即位,最重要的是在诏书中大赦天下,尤其是所有罪犯“已结正、未结正、已发觉、未发觉、罪无轻重常赦所不原者”,全部给赦免,足见大赦的范围极广。
可见,赵匡胤是想通过赦免而显示皇恩浩荡,赢得人心。
图四为明太祖朱元璋即位诏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根,做过乞丐和和尚,最后登上帝位绝对是底层逆袭,被称为“得位最正”的帝王。
在即位诏书中,朱元璋不避讳自己的出身,而且宣布自己是重新让“汉人天下”回归的人,自己是推翻了正统朝代元朝的正统皇帝。
这两份即位诏书,可以说显露了两位开国之君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相比之下,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诏书更为简洁霸气!
(https://www.02ssw.cc/5040_5040743/424819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