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一边吃喝,一边还能从刚刚批阅的奏折中,讨论一下大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现有短板。

每当翰林学士挑出了奏章的重点并大声诵读,两人才简单商量,由朱标给出批复。

吏部的刀笔吏全神贯注倾听朱标的批阅,然后才小心的录于奏章上。

然后交给校书郎逐字复核。

“我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政务竟能处理的如此简单。”

这种把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解决,然后将所有问题追根溯源的便利,朱标表示,试一回就戒不掉了。

这大概就是未来大明内阁制的雏形。

“只是,集中在这儿的奏书大多都是牵涉民生国策的国家机密,处理政务固然方便了,可这人多眼杂的,该如何保证不泄密呢?”

常升一脸安啦的摊摊手:“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只要有心打听,哪有买不到的情报。”

“越想保密的久,往往就要付出越高的代价。”

“咱们只需要保证机密在需要的时效内保密即可。”

“就比如巩昌府灭门案。”

“只要查出真凶,这奏书的价值便只剩在刑部案牍库中吃灰。”

“这样,保密起来就容易多了。”

“况且,姐夫没看出来这种模式的好处吗?”

朱标愣了愣,随即恍然到:“你的意思是,时时抽调一些基层官吏,培养官员?”

常升哭笑不得反问:“虽然是个办法。”

“但这能培养几个官员?”

“真想培养几个独挡一面的,哪个不得在这呆上个一年半载。”

“能顶的上六部五寺的缺?”

“真要补缺,还得如科举一般,让补上来的基层官员自发学习,大浪淘沙才是。”

“好比科举的教材是四书五经。”

“这些奏章,不就是基层官员的“经史子集”吗?”

“而让姐夫专门挑出来,交由内侍誊抄的奏书,姐夫不觉得,很适合充当太孙搭配经史子集讲学的实例吗?”

在后世,因为信息大爆炸。

很多政府文件都在网络上公示。

机密的红头文件,基本也不会落到档案室保管。

所以档案室几乎成了得罪了上司的愣头青,以及斗争失利,被“流放”之人养老的地方。

可放在明代。

全国政务向朝廷集中。

所有的政治动向,施政方略,乃至于皇帝的性格偏好都能从朝廷的奏章中窥探一二。

说案牍室是新晋官员快速融入官场的必刷之地也不为过。

只是,此前从未有谁这么在意过它就是了。

霎时间,朱标的脸上浮现了一抹血红,他忍不住激动的拍着常升的肩膀到:“你知道你这一说,给朝廷解决了多少的麻烦吗?”

“这一功,姐夫给你记下了。”

“孤这就让六部将各自案牍库中的奏书全部集中整理出来,独设案牍司,供百官览阅。”

“此后,无论勋贵之后、国子监生、科考举子入朝为官,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案牍司,整理半年校阅奏书,然后才能分派六部。”

说罢,他就要去拟旨。

常升连忙把朱标按住。

“姐夫你先等等。”

“这事不能急啊!”

“这些心高气傲的读书人表面恭顺,内里哪个不是自诩可比刘伯温,想要拿捏他们,就算再缺人,也别光学叔伯的快刀斩乱麻,那是莽夫所为。”

“你多学学婶婶的润物细无声啊。”

朱标这才停下来,刚想说话,瞄见常升身后,顿时怜悯的看了常升一眼,随后撇开常升按着他肩膀的手,对他身后拱手道:“儿臣见过父皇!”


  (https://www.02ssw.cc/5040_5040632/425860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