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因材施教
第二日一早,秦氏祠堂便被收拾了出来。
秦德昌扯着嗓子在村里吆喝了几遍,不多时,祠堂里便乌泱泱地坐满了从六七岁到十三四岁不等的孩童,足有三十多人。
男孩居多,也有几个胆子大,家里开明的女孩,挤在角落,好奇又怯生生地张望。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门口或窗外探头探脑,既期待又担心。
秦浩然站在临时用门板搭起的讲台前,开始安装正统学习方式,先学《百家姓》。在木板上写下“赵钱孙李”四个大字,然后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朗读。
起初,孩子们还觉得新鲜,跟着摇头晃脑地念。枯燥的重复很快就让一些精力旺盛的男孩坐不住了。
交头接耳的,互相挤眉弄眼的,还有的开始偷偷玩起了衣角或带来的小石子。
秦浩然看在眼里,给了秦禾旺一个眼神。秦禾旺会意,立刻板起脸,走到那几个最不安分的孩子面前,压低声音:“坐好!认真听!谁再乱动,小心我告诉他爹,晚上回去吃竹笋炒肉!”
这招起初有些效果,孩子们被震慑住,暂时安静下来,秦浩然继续教学。
但枯燥的内容如同催眠曲,没过多久,底下的小动作又渐渐多了起来,窃窃私语声如同蚊蝇般响起。
秦禾旺再次出面呵斥,效果却大不如前,孩子们只是表面收敛,眼神早已飘忽。
秦禾旺走到那孩子面前:“水生,看你那坐不住的样子,是不是身上有虱子?敢不敢出去,咱们‘斗鸡’比划比划?输了的人,回来乖乖听课,不准再捣乱!”
“斗鸡”(单腿斗角)是乡下男孩最常见的游戏,水生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不服气道:“比就比!谁怕谁!” 说着便跟着秦禾旺走出了祠堂。其他孩子也好奇地伸长了脖子。
空地上,两人屈起一足,用手抱住,用另一足跳跃着向对方撞击。战况毫无悬念,秦禾几下就把狗剩撞得人仰马翻。
狗剩不服,爬起来再战,又输。接连几个平日里以调皮出名,不服管束的孩子上去挑战,都被秦禾旺凭借绝对优势一一打服。
秦禾旺拍了拍手,看着手下败将,哼道:“怎么样?服不服?以后课堂上,都给我安分点!谁再捣乱,先问过我这对膝盖!”
见识了秦禾旺的武力,一个个耷拉着脑袋,乖乖跟着回到了祠堂。
秦浩然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叹,有时候“力”的威慑比“理”的说教更直接有效。
重新开始教学,这次,底下安静了许多。
然而,一天下来,光是机械地认读《百家姓》,还是让大多数孩子感到疲惫和枯燥,放学时如同出笼的小鸟,瞬间跑得无影无踪。
秦浩然看着他们逃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或许能靠纪律维持表面秩序,但无法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秦浩然想了想,还是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这无疑最能吸引孩子,可讲什么呢?若是讲那些光怪陆离的武侠神怪故事,固然能让他们听得入迷,却与科举正途,圣贤之道相去甚远,可能会让他们离真正的读书之路越来越远。
第二日上课, 秦浩然站在木板前,没有继续《百家姓》,而是写下了几个新的字:“春”、“秋”、“列”、“国”。
看着底下眼神依旧缺乏神采的孩子们,缓缓开口:“今天,我们不单单认字,我给大家讲一个很久以前,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春秋列国志传》。”
他选择《春秋列国志传》这类兼具历史性与故事性的读物,既避免了纯粹蒙学的枯燥,又不会像神怪小说那样过于离经叛道。
秦思齐开始讲述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从齐桓公尊王攘夷,讲到晋楚争霸,中间穿插管仲、鲍叔牙的知己之情,曹刿论战的智慧,勾践卧薪尝胆的坚韧…
讲得绘声绘色,时而模仿人物语气,时而描述战场激烈,一边讲,一边将故事中关键的人名、地名、事件写在木板上,教孩子们认读写。
比如讲到“管鲍之交”,就教“管”、“鲍”、“交”、“友”;讲到“曹刿论战”,就教“曹”、“刿”、“论”、“战”。
果然,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孩子们被那些遥远年代的金戈铁马、英雄豪杰、智慧谋略深深吸引,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生怕错过一个字。
就连窗外偷听的大人,也听得入了神。
课堂秩序前所未有地好,甚至到了放学时间,还有孩子依依不舍,追问后来,那个楚庄王真的一鸣惊人了吗?
秦浩然趁热打铁,要求各家各户尽量准备一个沙盘,让孩子们回家后可以练习写当天学到的字。他还布置了一个任务,将今天学的几个字,回去教给家里人认。
此后几日,秦浩然便以《春秋列国志传》为主线,穿插着教一些常用的数字、称谓和简单的算数应用(如:家里有几口人,今天卖了几只鸭,每只鸭卖了几文钱,一共得了多少文?)。
课堂气氛日渐活跃,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转眼到了年关, 按照往年惯例,秦浩然开始给村里各家各户写春联。会指着对联上的字问:
“这个字念什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答对了的满脸自豪,家人也与有荣焉。
伙伴之间也互相赠送吉语,相互考教认字,一时间,村里竟弥漫起一股小小的学习风潮,为浓浓的年味增添了几分文雅气息。
在这片祥和的氛围中, 身体渐好的三叔公,也时常拄着拐杖,默默地来到祠堂外,听着里面传来的讲故事和认字的声音。
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眼神,与当年自己教学时那一片茫然与躁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心中感慨万千。
有一日,三叔公,忍不住拉住秦浩然,问道:“浩然,你教的这《春秋列国志传》,固然有趣,可…是否有些舍本逐末了?为何不直接教导圣贤经典呢?”
秦浩然恭敬地解释道:“三叔公,您说得是正理。然则,对于柳塘村这些大多并无科举之望的孩童而言,强行灌输艰深经典,犹如让旱地之苗强饮江河之水,非但无益,反而可能使其畏难厌学。
孙儿以为,教化之道,贵在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先以有趣之故事引其入门,使其知文字之妙,历史之趣,道理之明,从而不排斥学习,甚至乐于学习。
待其识得一定数量的常用字,明了一些基本事理,若其中真有向学之心、读书之材者,再引导其深入经典,方是水到渠成。若一开始便以高深学问相逼,只怕事与愿违。”
三叔公闻言,沉默了许久,回想起自己当年满腔热情,却只知照本宣科,面对一群坐不住的泥猴和无心向学的家长,最终徒劳无功。
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声音里带着些释然:“是啊…是我想得简单了。你这法子…是对的。强扭的瓜不甜啊。”
秦浩然见三叔公想通了,心中一动,恳切地说道:“三叔公,您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肚子里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典故和道理。
这村学,孙儿年后便要回府学,无法长久维持。孙儿想恳请您,若身体允许,日后能否偶尔来学堂,就以您擅长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讲古往今来的故事,本地风土人情的由来?
以故事的形式,将做人做事的准则、勤俭持家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这或许比单纯的识字,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更有裨益。”
三叔公看着秦浩然真诚而期待的眼神,又看了看祠堂方向,心中一阵纠结。
他固有的观念让他觉得这似乎不够正统,但秦浩然的成功和眼前的现实,又让他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最终,对孩子们未来的关切,超越了对形式的执着。点了点头:“浩然,你说得在理。就按你说的办,希望我这把老骨头,有点用...”
这一刻或许三叔公放下了对正统科举的执念,单纯想让孩子们,懂些算数...
(https://www.02ssw.cc/5040_5040276/4219196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