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一封奏折,百万条人命
李绩坐在书案后,一动不动。
他面前铺着一张空白的奏章,笔架上挂着一支上好的狼毫笔。
一名书吏站在旁边,捧着一方砚台,已经换了三次水,磨了三次墨。
可李绩,一个字都未曾落下。
他面前,摊着几份从开原、长岭等地传回来的军报。
他拿起笔,手悬在半空,却重如千钧。
写安东叛乱已平,万民归心?
那这屠戮上百万条人命,算什么?
这是千古骂名啊!
由不得他不仔细斟酌。
“国公。”书吏看着砚台中又快要凝固的墨汁,小声提醒,“墨……”
李绩摆了摆手,声音沙哑得像是两块石头在摩擦。
“你,先下去吧。”
书吏如蒙大赦,躬身退下。
空荡的大殿里,只剩下李绩一个人。
他枯坐了许久,终于长叹一口气,重新拿起笔,蘸满了墨。
这一次,他的手不再颤抖。
笔尖落在纸上,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
“臣李绩,奏安东都护府事……”
他没有用任何修饰的词句,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将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从各地降民如何怠工、如何串联、如何残杀落单的唐军士卒,写得清清楚楚。
然后,他写到了叶凡的军令。
“……武国公叶凡,以雷霆之怒,下令‘七日不封刀’,分兵讨之……”
他将开原、长岭、安丰三县的名字,以及那三个血淋淋的斩首数字,一笔一划,清晰地写在了奏章上。
写到最后,他停了下来。
他放下笔,走到殿门口,看着外面那座已经完全变了模样的城市。
街道上,一队队唐军士兵昂首走过。
路边的原高句丽百姓,如今的官奴,看到军靴的影子,便立刻趴伏在地,额头紧贴着地面,身体抖个不停。
远处,巨大的工地上,数万名官奴在“协从队”的皮鞭下,沉默而高效地劳作着。
整个安东城,安静得可怕,也高效得可怕。
李绩收回目光,走回书案前。
他提起笔,在奏章的末尾,写下了自己的判断。
“……武国公此举,虽酷烈异常,有伤天和。然快刀斩乱麻,一劳永逸。经此一役,安东全境震怖,再无反抗之声,民心虽失,却得畏服。”
“此法,可为我大唐新拓之疆,立万世之规。其功耶?其过耶?非臣之识所能定夺,恳请陛下圣裁。”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将笔扔在笔架上。
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瘫坐在椅子上。
他亲手,将一柄最锋利的刀,递到了皇帝的手里。
用这柄刀,是斩了叶凡,还是斩了朝堂上那些即将跳出来的言官,全在李世民一念之间。
“来人!”
一名亲卫快步走入。
“将此奏章,交给锦衣卫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李绩将封好的奏折递过去,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疲惫。
“记住,务必告知锦衣卫,亲手交到陛下手中,绝不可落入其他人之手。”
“遵命!”
亲卫领命,转身飞奔而出。
叶凡的大帐,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绘图室。
墙上、地上,铺满了各种图纸。
他穿着一身常服,手里拿着一根炭笔,正趴在一张巨大的安东都护府全境规划图上,专心致志地画着什么。
李绩走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
眼前的年轻人,不像一个刚刚下令屠杀了数十万人的元帅,更像一个醉心于自己作品的工匠。
“守拙。”李绩开口,嗓子有些干。
叶凡没有抬头,只是“嗯”了一声,手里的炭笔继续在图纸上移动,画出一条连接两座城池的笔直的线。
“奏折,老夫发出去了。”
“哦。”叶凡应了一声。
李绩走到他身边,看着图纸上那些陌生的城池名字和复杂的道路规划,忍不住加重了语气。
“老夫如实写的。你那道‘七日不封刀’的军令,一个字没改,也写了上去。”
叶凡的笔终于停了下来。
他直起身,吹了吹图纸上的炭灰,这才转头看向李绩。
“李叔,辛苦了。”
“这不是辛不辛苦的事!”
李绩的情绪有些激动。
“奏折一到长安,整个朝堂都要炸了!魏征那个老顽固,还有那帮闻着血腥味就扑上来的御史,他们会把你撕成碎片的!”
叶凡看着李绩焦急的脸,忽然笑了笑。
“李叔,你怕什么。”
“我不是怕!我是为你担心!”
李绩的声音陡然拔高。
“你立下的是不世之功,何苦要用这种手段,给自己招来滔天大祸!”
叶凡没有争辩。
他走到帐门口,掀开帘子,指着外面。
“李叔,你看。”
外面,巨大的工地上,人影绰绰。
一队队被贬为官奴的高句丽人,在唐军和协从队的监督下,沉默地搬运着石料,挖掘着地基。
没有人敢偷懒,没有人敢交头接耳。
整个工地,只有工具的碰撞声和监工的呵斥声。
“我需要的是一个能为大唐产出粮食、矿石、兵员的安东都护府。”叶凡的声音很平静。
“不是一个三天两头叛乱,需要朝廷不断运送兵马钱粮来填的无底洞。”
他放下帘子,转过身,看着李绩。
“至于长安那些言官的口水,只要陛下始终信我,就淹不死人的。”
李绩呆呆地看着叶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发现,自己还是小看了这个年轻人。
他不仅在战场上算无遗策,在朝堂上,也早已算好了每一步。
他杀的人,流的血,都是给皇帝陛下看的投名状。
叶凡重新走回地图前,拿起炭笔。
“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长安。”
他的炭笔,在图纸上重重一点。
“是时间。”
“三年之内,我要在这里,建起三座可容纳十万户的大城,五座拱卫四周的卫城。”
“我要从关内,迁徙百万汉民至此。”
他抬起头,看着已经被他说得呆住的李绩。
“李叔,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就在他们的奏折快马加鞭,冲向长安的同时。
安东城外的港口,瞭望塔上的士兵,忽然发出一声惊喜的呐喊。
“将军!快看!船!是咱们大唐的船队!”
站在码头上,亲自监督港口修缮的薛礼,猛地抬起头。
海平线上,一片巨大的帆影,正在向港口驶来。
为首的几艘大战船,悬挂的,正是大唐工部的旗帜。
(https://www.02ssw.cc/5038_5038524/4352843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