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36章 未雨绸缪

第36章 未雨绸缪


1945年秋,日本投降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太原城时,赵刚正伏在聚贤楼的账房里核对密电。

窗台上的腊梅开了,金黄的花瓣映着他眼中未散的血丝——尽管硝烟暂歇,但委员长调兵遣将的密报早已雪片般飞来,内战的阴云正沉甸甸地压在华北上空。

“掌柜的,街上都在放鞭炮呢!”阿贵推门进来,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兴奋,“小鬼子投降了,咱这‘维持会’的幌子也该摘了吧?”

赵刚放下狼毫,指尖在算盘上轻轻叩击。过去几年,聚贤楼顶着“亲善”的名头周旋于日伪之间,如今日本人撤走,国军先头部队尚未入城,太原正处于权力真空。

“越是这时候越要沉住气,”他推开窗,望着街上欢呼的人群,“委员长的人快到了,咱们的地下工作,得换个法子做。”

三天后,国军先遣团进驻太原。赵刚敏锐地察觉到风向变化:昔日对商人笑脸相迎的“光复志士”,转眼就成了横征暴敛的接收大员。

他在商会宴会上碰到位穿美式军装的军官,对方拍着他的肩膀大笑:“赵老板是做大事的人,以后跟着党国,保你财源广进!”赵刚不动声色地举杯,心里却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把城西的绸缎庄盘出去,”当晚,赵刚在密室里对核心成员下令,“换成现大洋,再去粮行囤货。”他展开一张泛黄的采购清单,“我托香港的朋友弄了批‘洋玩意儿’,过几天到天津港。”

众人凑上前,见纸上画着两个带齿轮的铁疙瘩,旁边标着“压缩机”“包装机”。“这是德国产的新机器,”赵刚解释道,“能把粮食压成块,像压缩饼干那样,扛饿又省地方。”

他想起在延安时,部队常为筹粮发愁,如今有了这物件,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采购过程比预想的更凶险。国军设卡盘查极严,赵刚便买通码头的搬运工,将拆解的机器零件藏在运煤车的夹层里,趁着夜色闯关。

当那两台沾着海盐的铁疙瘩运抵秘密仓库时,他亲自钻进机器底部调试齿轮,油渍蹭了满脸也不在意。“试试面粉!”随着他一声令下,雪白的粉末被倒入滚筒,伴随着轰鸣,一块块巴掌大的压缩面饼从出口吐出,硬邦邦的能砸开核桃。

“好东西!”阿贵捡起一块掂量,“这玩意儿装上一箱,够一个连吃好几天吧?”

“不止,”赵刚擦着汗,眼里闪着光,“关键是便于运输。咱们把仓库里的杂粮、布匹全换成面粉、大米,都压成块,藏到城郊的砖窑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聚贤楼表面上忙着“庆祝光复”,实则夜夜灯火通明。赵刚带着人将成袋的面粉扛进仓库,又把压好的压缩食粮用油纸包三层,再塞进特制的木箱,箱底铺上晒干的艾草防虫。

为掩人耳目,他甚至雇了支送葬队伍,将装着粮食的“棺材”抬出城门——棺材板夹层里,全是印着“晋”字暗纹的压缩块。

一日深夜,运输队在城郊遭遇国军巡逻队。带队的班长端着枪喝问:“什么人?车上装的什么?”赵刚上前递过金条,低声道:“家里老人过世,送些寿材回乡。”

班长掂量着金条,又踢了踢木箱,听着沉闷的声响,骂骂咧咧地放行了。等队伍走远,赵刚才发现后背已被冷汗浸透。

砖窑的改造更费心思。这处废弃窑洞位于悬崖半腰,平时只有采药人能上去。赵刚带人在洞口砌了堵假墙,又用藤蔓遮掩,内部则用青砖铺地,墙角埋了陶缸储水防潮。

当最后一箱压缩食粮入库时,他数了数——整整三百箱,足够一个旅支撑三个月。

“掌柜的,前线传来消息,”阿贵气喘吁吁地爬上来,“委员长调集三十万大军,往中原解放区去了。”

赵刚望着洞外沉沉的夜色,沉默良久。他想起不久前李云龙来信,说儿子取名“承钧”,还笑他“酸秀才”。此刻,他摸出怀表,指针指向凌晨四点。

“通知交通站,”他的声音在窑洞里回响,“从明天起,压缩食粮分三批运往太行山。委员长想打,我们就陪他打,但绝不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上战场。”

山风吹过,假墙外的藤蔓沙沙作响。赵刚蹲下身,敲开一块压缩食粮放进嘴里,干涩的麦香混着泥土味。

他嚼了嚼,忽然想起延安的小米粥,想起林秋荷熬粥时飘出的香气。“等仗打完了,”他对身旁的阿贵说,“咱们都该回家喝口热乎粥了。”

远处,国军营地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像野兽的眼睛般扫过山峦。赵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朝着黑暗中亮起的一星灯火走去。那是地下交通站的信号灯,也是他此刻唯一的方向。


  (https://www.02ssw.cc/5038_5038196/4365107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