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57章 二人谈话

第57章 二人谈话


龙历1979年夏末,京都内西花厅的葡萄架下,青紫色的果实垂落如帘。75岁的老政委戴着灰布袖套,正在修剪枯枝,剪刀“咔嗒”声惊飞了廊下栖息的麻雀。

听见脚步声,他头也不抬地笑道:“小赵,你这双踩惯账房门槛的脚,今儿怎么想起往我这小院跑?”

66岁的赵刚驻足片刻,看着老领导伛偻却依旧挺拔的背影,喉头突然发紧。几十年前在129师的窑洞里,老政委也是这样一边批改电报一边调侃他“算盘珠子比子弹还精”。

此刻晨光斜照在老人斑白的鬓角,他快走几步,紧紧握住那只布满老茧的手,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声叹息。

“坐,陪我晒晒太阳。”老政委指了指石凳,从铁皮烟盒里抽出两支烟,“云南的烤烟,劲儿大。”

火苗在打火机的“啪嗒”声中跃动,两人吞云吐雾间,满院的葡萄叶沙沙作响,恍惚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

“咱们都成老头子了。”老政委弹了弹烟灰,望着远方的宫墙,“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些小子走得早,没赶上看这新世道。”

他突然侧过身,浑浊的眼睛里闪过锐利的光,“小赵,你说,龙国下一步该怎么走?”

赵刚的手指微微一颤,烟灰落在中山装裤腿上。作为穿越者,他熟知历史的脉络,却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参与改写。

他望向老政委布满皱纹的脸——那上面刻着长征的风雪、抗日的硝烟,此刻正承载着整个国家的未来。

“老政委,我觉得该变一变了。”赵刚掐灭烟头,声音沉稳如旧,“就像当年打游击战,不能死守老套路。

咱们的工厂、农田、商业,都该注入新活力。比如开放沿海城市,吸引外资;包产到户,让农民自己当家;再办几个特区,做个试验田。”

他从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后世的改革关键词,“这些法子,或许能让龙国的发展快起来。”

老政委的瞳孔微微收缩,盯着赵刚看了许久,突然大笑起来:“好你个小赵!藏得够深啊!这些想法,比我琢磨的还大胆!”

他重重拍了拍赵刚的肩膀,“当年在后勤处,我就说你眼光长远,看来没说错。”

赵刚望着老人眼里重新燃起的光亮,眼眶发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您才是真正的掌舵人。”他想起去年边疆战事吃紧时,老政委连续三天三夜守在作战室,熬得双眼通红仍坚持部署战略,“只要您一声令下,咱们这些老家伙,就算爬也要爬出条新路来。”

葡萄架下,两人的交谈从改革方案延伸到往昔岁月。老政委说起1942年大旱时,赵刚如何带着后勤队翻山越岭运粮,草鞋磨破了就赤脚走;赵刚则忆起挺进大别山时,老政委把最后一口炒面让给伤员,自己啃树皮充饥。这些尘封的往事,在暮年的阳光下愈发清晰,连带着故人的音容笑貌也鲜活起来。

“记得李云龙那次在平安城胡来吗?”老政委突然笑道,“那小子,打着‘给鬼子好看’的旗号,搅得整个晋西北天翻地覆。”他的笑容渐渐淡去,“可惜啊,没等到亲眼看见龙国腾飞的那天。”

赵刚摩挲着石凳的纹路,想起李云龙临终前日记本里的话,声音发闷:“老李要是知道,咱们要让老百姓顿顿吃上白面馍,工厂里机器日夜转,肯定又要拍桌子喊‘痛快’。”

日头渐渐西斜,老政委起身活动僵硬的腰肢,突然从屋里取出个木盒:“这是老家捎来的腌咸菜,你带回去尝尝。”

他压低声音,“改革的事,我会尽快召集会议。你在户部这么多年,知道钱粮怎么用最有效,到时候可得多提意见。”

临别时,赵刚转身敬礼——不是程式化的军礼,而是饱含敬意的一礼。老政委回礼的手微微颤抖,却依旧标准如昔。夕阳为两人的身影镀上金边,宛如一幅镌刻着岁月与希望的剪影。

回到户部,赵刚推开办公室的窗户,望着京城熙熙攘攘的街道。挑担的小贩、骑自行车的工人、背着书包的孩童……这些平凡的身影,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

他摸出老政委给的腌咸菜,就着清茶尝了一口,咸香中带着暖意——这味道,像极了他们携手走过的峥嵘岁月,也预示着充满希望的崭新篇章。


  (https://www.02ssw.cc/5038_5038196/436510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