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集
小河沿离营区,要走一个小时。
又下过雪,地上湿滑。
南知意跟在健步如飞的两位嫂子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说是大集,其实也就比她上次来的时候,略微多些摊子。
天寒地冻,呵气成霜,却挡不住人声鼎沸。
大白菜、土豆、萝卜,挂着冻得硬邦邦猪肉,干货摊子上摆着干蘑菇、干豆角、粉条、海带;还有卖针头线脑、土布头巾、自家纳的千层底布鞋的……空气里混杂着泥土、牲畜、油炸糕和劣质烟草的气味。
“瞧这萝卜,水灵!”王嫂子蹲在一个摊子前,拿起一根沾着泥的白萝卜掂量,她嗓门洪亮,跟摊主讨价还价,唾沫星子横飞。
刘嫂子则精挑细选着干蘑菇:“这榛蘑不错,炖鸡香。”
王嫂子突然扯了扯南知意的袖子,压低声音,朝不远处努努嘴,“瞧见没?文工团新来的那个小李,啧啧,那腰扭得,跟水蛇似的,听说跟后勤的孙干事走得可近了……”
她眼里闪着八卦的精光。
南知意对这些不甚关心,只默默挑选着。她买了些耐储存土豆、白菜,粉条,冻豆腐,干豆角...篮子和布袋子很快沉甸甸的。
回程路上,三个女人拎着大包小裹,走得气喘吁吁。篮子和布袋勒得手指生疼,话题却像开了闸的河水,从集市见闻转到了营区。
“哎,听说没?”王嫂子喘着粗气,脸上却带着兴奋,“开春营里要办个被服厂,能给家属们安排工作呢…”
“真的?”刘嫂子眼睛一亮,“那敢情好!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挣点是点!就是不知道这活儿抢不抢手……”
“僧多粥少,听说名额就那么些,得紧着家里负担重、孩子多的先来……”王嫂子撇撇嘴,没说完,意思却明白。
家属院的工作机会,向来是香饽饽,也向来是是非窝。
王嫂子和刘嫂子家里负担都不轻,但两人骨子里是不争不抢的老实人,能选上她们挺好,选不上,她们也不会去争。
家属院里,比她们更能争的多的是。
“可不!”刘嫂子也八卦起来,“前年托儿所招保育员那会儿,老张家媳妇和李家媳妇,为个名额差点没在门口打起来!嘴皮子一个比一个利索,唾沫星子飞得……啧啧,最后闹到政委那儿,谁也没落着好!”
她绘声绘色,仿佛亲见。
也有些军嫂是凭本事或者…
“广播室的小陈,”王嫂子压低声音,“清闲体面!对着喇叭念念稿子就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可惜啊,人家是正经高中毕业,咱比不了。”
“还有卫生队的护士,”刘嫂子接口,“老孙家那闺女,卫校出来的,现在穿着白大褂,多神气!学校里那几个老师也是,有文化的吃香。”
南知意默默听着,广播员、保育员、老师、护士、文员……
她倒不缺这点钱,但能有个事做,似乎也不错。
可她的成分……
她不敢冒头,不敢争抢,生怕一丝风吹草动,就会给顾骁、给顾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她垂下眼,盯着自己满是泥的鞋,继续走着。
“……听说后勤仓库那边也要人,清点物资什么的,就是活儿累点。”王嫂子还在絮叨着营区里流传的各种小道消息。
南知意抬起头,目光扫过路旁光秃秃的树林。
几株向阳的老柳枝头,竟已隐隐透出鹅黄。
看来,春天要来了。
她也没插话,直到两位嫂子聊完了八卦。
她才轻声道:“嫂子,等天再暖和些,我想在院子里种点菜。到时候,去哪买点菜种子?”
“哎哟!买啥买!”王嫂子立刻被转移了注意力,嗓门又扬了起来,“我家去年留的黄瓜籽、豆角籽、小白菜籽,多的是!到时候给你拿!刘嫂子家的茄子辣椒籽也好着呢!”
刘嫂子也笑着应和:“就是!都是自家留的种,壮实!要多少有多少!”
“谢谢嫂子们。”南知意真心实意地道谢。
两位嫂子又开始给她传授种菜经验,这回,她听得格外认真,恨不得拿出纸和笔记下来。
种菜,至少是她可以安心去做的事。
跟嫂子们告别。
南知意回到自己院里,浑身骨头都散了架。
她揉了揉酸痛的胳膊,没急着整理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坐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
心思,总飘向未知的远方。
顾骁离开后,日子过得缓慢。
寒气被春日暖阳一日日逼退,家属院里附近光秃秃的枝桠上,终于染上一抹新绿。
南知意的生活,也在这片新绿里,一点点扎下根须。
锅里的白粥不再糊底,荷包蛋也能保持形状完整。
她甚至能照着王嫂子教的“热锅凉油”,把土豆丝炒出几分爽脆,虽然偶尔还是免不了粘锅的焦黑。
她开始学着跟王嫂子腌咸菜。
“这芥菜疙瘩,现在腌正当时!”
王嫂子拎着一大捆水灵的芥菜疙瘩,风风火火地走进南知意的小院,“过了冬,水分足,腌出来脆生!”
她指挥着南知意烧开水,晾凉,又搬出南知意特意买的粗瓷坛子,一层芥菜疙瘩一层粗盐地码放进去,最后压上洗净的鹅卵石。
“倒上凉白开,没过菜,盖严实了,放阴凉地方,等个把月就能吃!”
南知意学得认真,手上沾满了盐粒和芥菜特有的辛辣气。
她问,“那什么时候能腌咸鸭蛋呢?”她早就眼馋嫂子家屋檐下挂着的、用黄泥稻壳裹着的咸鸭蛋。
“那个,得等鸭子开春下蛋多了才行,”王嫂子笑道,“现在腌还早,蛋少,腌了也金贵。等天再暖些,鸭子下蛋勤快了,嫂子教你,保管个个流油!”
南知意将芥菜坛子放到阴凉处。
刘嫂子偶尔也来串门,或者两人结伴去赶集。
关系比从前熟稔了些。
刘嫂子今年29岁,成婚早,现在三个孩子,大女儿10岁,二女儿6岁,小儿子刚3岁。
她丈夫姓李,李连长服役15年,才换来她们一家的随军资格。
李母体弱多病,老家还有兄弟需要拉扯,一家子光靠李连长那点津贴。
因此刘嫂子精打细算,总能找到最划算的菜摊。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930/437433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