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红楼林家庶女之不服就干 > 第165章 刘姥姥二进贾府

第165章 刘姥姥二进贾府


秋高气爽,官道上洒着暖融融的日光,一辆慢悠悠的小毛驴踏碎晨光而来。

驴背上坐着个六七岁的孩童,穿着洗得发白却整洁的粗布衣裳,怀里紧紧抱着个布包。

旁边牵着驴的老妪头发花白,脸上刻着岁月的痕迹,却精神矍铄,却正是那刘姥姥,那孩童便是她的外孙板儿。

驴身两侧挂着两个竹筐,里面码着水灵的时新蔬菜,还衬着些饱满的瓜果,以及几包整理得整齐的干菜,透着股新鲜的野趣。

自上次蒙王熙凤与蒹葭资助后,刘姥姥一家便商量着买了几亩薄田,不求当什么地主,只求自给自足。

一家子都是肯下力气的,又添了这头小毛驴帮忙耕作,日子竟渐渐有了起色。

感念着恩人的情分,入秋后果蔬刚熟,刘姥姥便挑了最鲜嫩的瓜果,选了最干净的干菜,带着孙子板儿,再次踏上了去往荣国府的路,这次不是打秋风,是专程来谢恩的。

轻车熟路到了荣国府西侧,刘姥姥停在那挂着“林府”二字的角门前,小心翼翼叩了叩门环。

不多时,门内传来脚步声,晴雯正好在附近巡查,开门一看是她,眼睛一亮,连忙拉开门:“刘姥姥,您怎么来了!快进来!”

一边引着人往里走,一边转头吩咐身后的小丫头,“快去告诉姑娘们,刘姥姥带着板儿来看望姑娘了!”

刘姥姥牵着板儿,局促地跟着往里走,眼神里满是感激:“姑娘还记得我,真是有心了。”

板儿则好奇地东张西望,虽然来过一次了,但他觉得这里真好看,比画本子里的宫殿都好看,他再来一百次也不会看腻。

到了正厅外,蒹葭与黛玉早已迎了出来。刘姥姥一见二人,激动得眼圈发红,拉着板儿就要往地上跪。

“二位姑娘的大恩,我这辈子都记着!今日特意带些自家种的瓜果来,略表心意,还请姑娘们不要嫌弃!”

蒹葭连忙上前一步,亲自扶住她的胳膊,温声道:“刘姥姥快起来,这么客气做什么。当初不过是举手之劳,怎当得起你这般大礼。”

黛玉也在一旁笑着附和:“是啊姥姥,快请坐,咱们屋里说话。”

几人移步偏厅坐下,丫鬟很快端上茶水。蒹葭端起茶杯,笑着问:“姥姥家里的田收成怎么样?日子可还顺遂?”

一提及家事,刘姥姥脸上立刻露出笑容,打开了话匣子:“托姑娘的福!今年收成好,几亩田收的粮食够吃了,还能余些换些银钱。这不,特意挑了些新鲜的瓜果蔬菜送来,都是自家种的,干净得很!”

正说着,外面传来笑语声,原来是王熙凤与三春、贾琮还没走,听闻刘姥姥来了,便也跟着过来了。

三春见了竹筐里的瓜果,都觉得新鲜,围着刘姥姥问东问西,好奇乡下的光景。

惜春更是拉着板儿的手,问他在乡下有没有见过蛐蛐、蜻蜓,板儿起初有些腼腆,被惜春问得久了,也渐渐放开了话匣子。

贾琮着意问了庄稼收成几何,乡亲生活如何,等等一众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

贾琮问完后,站在一旁,看着板儿虽穿着粗布衣裳,却眉眼干净、说话实在,心里暗暗有了主意。

他走上前,对着刘姥姥拱手行了个礼,语气沉稳:“姥姥,我看板儿弟弟看着聪慧,不知可有开蒙?”

刘姥姥一愣,连忙点头:“开了开了,村里的先生教着,认了些字。”

贾琮闻言,眼底闪过一丝笑意,继续道:“我如今跟着先生读书,正缺个伴读的小友。板儿弟弟看着性子踏实,若是姥姥舍得,不如让他留在府里,跟着我一起读书,平日里也能做个伴。”

这话一出,刘姥姥瞬间睁大了眼睛,激动得嘴唇都在哆嗦。她如何不知,贾琮这是特意想帮衬自家!

能让板儿留在府里读书,将来或许能有个出息,这可是天大的机缘!

刘姥姥不知道的是,说是天大的机缘竟真真不夸张。

她连忙拉着板儿,让他给贾琮磕头:“舍得!怎么不舍得!这是板儿的福气!快给少爷磕头!”

板儿懵懵懂懂地被拉着跪下,磕了个响头,抬头看着贾琮,还没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他不知道,就这短短几句对话,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他人生的另一条路,彻底改变了他往后的命运。

蒹葭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贾琮小小年纪便有这份心思,倒是难得。

这边蒹葭刚吩咐丫鬟引刘姥姥和板儿去偏院用客饭,王熙凤便从外面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熟稔的笑意。

王熙凤对着刘姥姥道:“姥姥难得来一趟,别在这儿叨扰姑娘们了,跟我回屋里坐。我那儿备了些精致点心,正好陪您唠唠乡下的新鲜事。”

刘姥姥一愣,刚要推辞,就被王熙凤笑着拉住了手:“诶,姥姥客气什么,咱们也是老相识了,跟我走就是。”

说着又转头对蒹葭和黛玉笑了笑,“两位姑娘莫怪,我这是实在稀罕姥姥说话的趣致,想多留她待会儿。”

蒹葭见状便笑着点头:“二奶奶既这么说,姥姥便随你去吧,正好让板儿也跟着见见世面。”

刘姥姥不好再推托,连忙把驴背上的竹筐拎下来,从中分出大半水灵的瓜果蔬菜。

:“姑娘们别嫌弃,都是自家地里刚摘的,带着露水呢。”

黛玉、三春围过来一看,见瓜果饱满鲜亮,顿时喜上眉梢,纷纷说中午就要尝这口新鲜。

跟着王熙凤出了听竹轩,刘姥姥一路都有些局促,板儿紧紧跟在她身后,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府里的亭台楼阁。

到了王熙凤的院落,丫鬟早已沏好茶摆上点心,可王熙凤坐下后,却没了方才的笑意,眉头微蹙,脸上带着难掩的愁容,端着茶杯半天没吭声。

刘姥姥看在眼里,心里犯嘀咕却不敢多问,只拉着板儿坐在一旁,小口抿着茶水。

沉默半晌,王熙凤忽然抬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恳切,看向刘姥姥道:“姥姥,今日我也不怕您笑话,实在是心里堵得慌,想跟您诉诉。我与二爷成婚这些年,膝下就只有大姐这一个女儿,平日里疼得跟眼珠子似的。”

“可这阵子不知怎么了,大姐身子总不见爽利,断断续续地闹毛病,药吃了不少,就是不见好转。您是积年的老人,走的桥比我走的路都多,见多识广,您说这孩子体弱成这样,可有什么法子能缓缓?”

说着,她声音都带上了几分哽咽,眼角泛红,大姐是她唯一的孩子,孩子遭罪,她这个做娘的比谁都难熬。

府里的太医瞧了好几遍,都只说体虚,开些温补的药吊着,实在没别的法子,今日见刘姥姥来,便想着问问这乡下老人的土法子,说不定能有转机。

刘姥姥闻言,脸上的局促瞬间收了,神情变得郑重起来。

她轻轻拍了拍王熙凤的手,温声道:“奶奶您先别急,孩子生病,做娘的最揪心,可急也没用。”

“我虽不懂什么医术,但在乡下也见过不少孩子体弱的情况,有些土法子或许能试试。”

“不知道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860/4356018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