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屯垦戍边
“有时候我就在想。”
“要是这暴雪停了,是不是百姓也就不受严寒的折磨了。”
赢彪心情很惆怅,眼睛里更多的是忧国忧民和人间冷暖。
“……”沈庆之不可思议地看着赢彪:小爷投资了这么多钱,成本还没收回来,你特么却要砸了我的锅?这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吗?
幸好赢彪没在这个问题上做过多纠缠,而是把一封信递给沈庆之,“这是十全老人托人写给你的信。”
“十全老人?”沈庆之满面狐疑,这世上敢叫十全老人的可不多见。
“算是我的一个长辈吧,你在信里可以叫他彻伯。若是他信里有什么说的不对,你就骂他,骂的别太文雅,越是话糙理不糙他越喜欢。”赢彪说完,总觉得辈分不对劲,但话已经说出口了,不对劲就不对劲吧,各论各叫。
“挨骂就开心?”沈庆之更是不解,“彻伯属贱皮子的吗?”
“……”赢彪险些被一口唾沫淹死,努力平复了一下心情,“对,就这么骂他。”
二人分别,赢彪去了李家镇盐场,沈庆之回了灵山镇。
打开书信,开头是久闻大名想结交一下,你叫我彻伯就好。
到了后半部分,画风突变,彻伯先是吐槽了一下朝廷,然后开始说关于北疆的御敌策略。
武朝统一中原之后,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除了对北疆施行怀柔政策外,还施行了军事防御、行政管辖、民族融合及经济开发等措施,但收获甚微。北征了好几次,最终都因为粮草和后勤问题,无功而返。
彻伯想问问沈庆之,按照武朝的实际国情,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戍卫北疆。
沈庆之找来几本历史书,仔细翻阅之后,也摸清了武朝的大致情况,于是开始给赢彻回信,大概内容就是——屯垦戍边。
屯垦戍边,就是驻扎边疆开展垦殖与军事防卫相结合的政策。
先秦时期,以军屯为主,沈庆之基础上又添加了民屯和募民戍边。
以农业开发和粮食保障为主,通过兴修水利、开荒造田,打造出边境巡逻、戍卫、防守、反击一体化的戍边队伍。
屯田的募民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并鼓励边军协助百姓开荒、兴修水利,提升粮食产量;提供丰厚的惠民待遇,维持军民之间的关系,军民团结一心战争才无往不利。
同时,在屯田地区,建设各种军事设施。
包括城墙、堡垒、驿站等,这些设施可以帮助保卫边疆,防止外族入侵,更能进一步压缩草原人的生存空间。
一封信写完,沈庆之让人送去了驿站,地址也按照彻伯所说,京城丽正门大时雍坊辇儿胡同西一门。
把信件递给邮驿使,交了五文铜钱,沈庆之离开了驿站。
邮驿使起初没怎么在意,可当重新拿起看过详细地址之后,就感觉自己一个头两个大,那地址的具体位置赫然是密谍司。
怎么会有人给密谍司写信?
邮驿使拿不定主意立刻把信件转呈给了驿站的驿丞,驿丞见到地址,狠狠一拍脑门子,他把赢彪交代他的事情给忘了。
立刻取来竹筒打上火漆,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同时还交代邮驿使,以后再有这个地址的信件,不用询问,立刻安排八百里加急送信。
…………
京城,紫宸殿。
老皇帝嬴彻正在看沈庆之的回信,隐隐觉得这个政策可行。
说起来也很奇怪,困扰朝廷多年的问题,让群臣都束手无策,偏偏让一个孩子给解决了,这让赢彻有些震撼。
不由得想起来赢彪写给他的信,几乎三句话之内必然要夸奖一下沈庆之。
“陛下,最近有很多折子是弹劾灵山亭长沈庆之的。”
“说他平日里行为不检点,欺行霸市强取豪夺,前些日子还联合秦王殿下霸占了义和县男的封地。义和县男前去理论……就突然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
刘图说完,老皇帝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查过了吗?”
“奴婢已经派密谍司的人查过了,小灵山是沈庆之真金白银买下来的。”刘图顿了顿,“沈庆之此人在灵山镇很有威望,一直都带着百姓一起发家致富,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没有因为陛下的褒奖就横行无忌,似乎他的眼里就只有如何让百姓吃饱穿暖。”
“还有别的吗?”老皇帝放下信件问道。
“灵山镇有禁区,乡勇严防死守,明少暗哨无数,密谍司的密使尝试多次都进不去。还有一人被王玖生擒,要不是二人以前都在禁军服役过,恐怕就要被王玖给砍了。”
“哦?这就有点儿意思了。”老皇帝当即来了兴致,“进不去,就查一下灵山镇的采购。比如铜矿、铁矿……”
“陛下,灵山镇的铁器厂有秦王府和县衙、府衙的公文,铁矿、铜矿采购只需要登记造册,不限数量。但密谍司发现,灵山镇买的最多的是硝石和硫磺,沈庆之名下新开了六家窑厂,其中两家在加班加点地生产木炭。”
“木炭?硫磺?硝石?”老皇帝眼生疑惑,“他买这东西作甚?”
“具体就不得而知了。”刘图微微躬身,“奴婢想亲自去趟灵山镇,见见王玖。”
“不用。彪儿在信里面简单提了一下,说沈庆之正在帮他搞城防武器,想要找朕特批五百羽林卫,驻防灵山镇。”老皇帝摆摆手,又指了指赢彪写给他的信,“让保定巡抚拟一份公文,沈庆之晋升安宿县游徼,乡勇扩编至八百人。就以保定巡抚衙门的名义把五百羽林卫送去灵山镇。”
“奴婢遵旨。”
随即,老皇帝立刻召集内阁和六部商讨关于屯垦戍边的相关事宜。
经过详细的商议和深思熟虑,一众大佬都觉得此计策未必可行。
如果是国泰民安倒也罢了,现如今天灾频繁,贸然施行屯垦戍边,唯恐产能不足。
同样是浪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那还不如使用维稳政策,先给南王庭一些丰厚的赏赐,趁其疏于防范之际,调集兵马再来一次北征。
北方游牧,你只有彻底打服他,他才不敢南下袭扰中原。
群臣意见大过皇帝的意见,老皇帝也只能暂时同意维稳,派出使节出使南王庭,并令韩国公赵括任北征大将军,秘密调动三万兵马出关北征。
小会议结束,老皇帝立刻给沈庆之写了回信,没有说沈庆之的建议被群臣否决,而是说了关于派赵括秘密北征的事情。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784/1111104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