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朕,允你三愿
今日崇祯很忙。
准确的说,只要正常点的皇帝都很忙,至于嘉靖,万历不提也罢。
大明地方官员职位最高的是布政使,巡抚都是由中央指派监督管理地方事务。
到了后期巡抚不管用了,所以又整出了个总督,督师之类的官职,而往往这样的官职要监管数个省份,权力极大。
为了彰显这些特派员的身份和地位,一般都会在朝堂上领一个职位很高的虚衔。
就如李邦华,天津巡抚领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直到站在御书房门外的时候,他都想不通新帝为何要召自己回京。
“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李邦华拜见陛下。”
看着这位已经五十三岁的老臣,崇祯微微摆手。
“免礼,赐座。”
他是东林党成员,但这位老臣却是东林党里最正直最忠贞的那一批,就如孙承宗也是东林党却一心为国一样。
认可的是东林党最初的主张,和后期那些专权获利的东林党人完全不同。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这位忠贞不二的老臣自缢殉国。
拒不投降。
李邦华是绝对能用也绝对有能力的朝臣之一,想要改祖制重新整顿大明朝堂风气,这位老臣有着极大的作用。
李邦华对这位新帝并不了解,天启整日光着膀子下车间酷酷干木匠活,这是典型的年富力强。
有如此年轻的帝王在位,没人会去过多关注一个没啥存在感的信王。
哪怕这位新帝即位,李邦华也不认为他会比天启强多少。
但从接到旨意回返京城的一路上,各种消息传来让这位老臣也是一阵阵惊愕。
心智绝顶,手腕老辣,用近乎完美的方式将阉党的实力大幅削弱,尤其启用孙承宗更让李邦华感叹。
我大明终于出现了一位伟略明君。
而就在他行礼之后,崇祯的淡淡之音让李邦华为之一愣。
“朕听闻李卿有生平三愿?”
李邦华闻言躬身:“回陛下,臣确有三愿,一愿位极人臣,二愿腰缠万贯,三愿青史留名。”
然而就在他话音刚刚落下,崇祯的淡淡之音让李邦华又是猛然一愣。
“那朕现在就圆了你的前两愿。”
“崔呈秀兵部尚书领都察院左都御史,如今辞官这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位便由你来担任。”
“大伴,敕旨,老臣李邦华为国辛劳有功,赏白银一万两。”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是在这提一嘴,大明的圣旨大致分三种。
皇帝诏曰,重大政事宣告天下臣民,诏曰就是宣告天下,宣布国家政策。
皇帝制曰:对官员使用,不对臣民百姓下达。
敕曰:加官进爵勉励之用,封官和赏赐时用的。
圣旨的颜色也是根据级别不同而不同,五品以下为白绫材质,五品上有黄蓝褐,墨绿,灰律,轴柄的材质也根据对象官级的不同而不同,很复杂。
另外真正的圣旨想要生效,需要皇帝下诏给内阁和六部,内阁起草六部审核,如果有违背律法和祖训之处,有权驳回圣旨。
没有问题的,圣旨送到司礼监盖章,然后送内阁,内阁通过送都察院,都察院通过送内府盖章,这样圣旨才能发出,也才能产生真正效力。
而省下这些步骤的,只能是中旨,不具备法律效应可抗旨不尊,抗中旨者内阁六部非但会保,还会联合谈奏皇帝,这就是明朝皇帝被朝堂牵绊的最大原因。)
但这一切有了魏忠贤和王体乾,崇祯的圣旨没人敢驳回也无法驳回。
这就是魏忠贤存在的意义。
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乃是国公之下朝堂最高品级,都察院一把手,掌管监察弹劾百官风纪整顿的事务。
最重要的是,京察是由都察院联合吏部主导的。
一愿,位极人臣名副其实。
腰缠万贯是个形容词,一千铜钱为一贯,腰缠万贯也就是一千万枚铜钱,也就是一万两白银。
(说一下明朝白银的购买力,也顺便能让不清楚这方面的读者对一万两银子有个大致的概念,但这个很复杂,不同时期的物价都有所不同,尤其中后期的波动更大,万历年间一两银能买两石米,一石的重量大约为188到189斤之间,而到了天启七年一石米需要0.8两才能买到,所以一两银子大约能买到230斤左右,按照后世的米价换算,到了天启七年一两银差不多等于600RMB左右。)
(这方面的争议最大,原因多到几万字都写不完的地步,就是取个大概,能明白一两银子大致等于多少钱就好了,省得被霸道总裁里那张嘴就几千几百亿搞的认为一万两子没多少)
二愿腰缠万贯,朕赏了你将近六百万RMB,第二愿达成。
李邦华有些懵,他不明白陛下为何开口便问自己生平三愿,而转头便满足了自己的前两个愿望。
“大伴,将这份东西拿给李卿过目。”
而就在李邦华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东西后,脸色顿时一变。
随着翻看脸色也变得愈发铁青。
这份东西,就是八大晋商和朝臣以及勋贵勾结的证据。
“陛下已满足臣之两愿,为大明铲除奸佞清肃朝堂,臣纵死亦是青史留名,三愿皆满臣再无他求。”
说完双膝跪地。
“臣,愿为陛下为大明肝脑涂地,臣,谢陛下隆恩!”
他知道了陛下今日召自己用意为何,更明白了陛下为何会问起他的生平三愿。
都察院左都御史,位极人臣。
赏银一万两已是腰缠万贯。
为大明肃清朝堂奸佞,必然青史留名。
生平三愿,在此刻被全部满足。
同时他更明白了一件事,陛下能把这样东西给自己看,那是出于绝对的信任的仰仗。
这一刻的李邦华和孙承宗一样,都没有再提魏忠贤也再没有去攻讦阉党的心思。
陛下没提魏忠贤,但能轻易任命自己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而且和这份东西里的内容相比,那些人比魏忠贤更该死,对大明的祸患更加的无穷无尽。
李邦华在御书房待了将近半个时辰之久,离去之时这位老臣的脸上带着丝丝的冰冷。
因为离去之前,陛下给了他两个词。
皇陵。
钦天监。
老臣的腰杆挺得很直很直,因为陛下说。
大明的未来和两万万百姓福祉,都在朕和尔等肩膀上扛着。
你们站得直,朕的脊梁就不会弯!
大明的天就塌不下来!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62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