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弃八股
他要是能滚出去,他就不是毕自严了。
对于崇祯的暴怒毕自严的处置办法就是,看不见。
我低头看脚脚,您的脸色我看不见呢看不见。
“按照陛下的吩咐,要在全国各地设立官堂,令所有适龄孩童入学,还要对各地医馆药铺进行整合,所有医馆药铺皆需官方授权才可开办。”
“再设药材坊市,药铺和医馆不得直接从采药之人手中购买药材,药材坊市由官方定价以免药铺和医馆恶意压价,药铺及医馆所需药材也必须从坊市购买。”
他躬身:“如此甚好,甚好啊。”
“如此一来,医馆药铺便不敢压榨采药之人,坊市的设立又能让大批人有了营生,而且药材的价格透明,就能让医馆和药铺不能随意定价,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百姓也就有了活路。”
“陛下此举甚妙。”
崇祯的脸色好看了点,因为这番马屁拍的他还是挺舒服的。
医馆、药铺堪称暴利。
太医院被一锅端之后,锦衣卫审问出来的大明医馆药铺压榨百姓之法,用肮脏龌龊都无法形容。
采药的吃不起药,离谱吗?
做木匠的,自己家里连窗棂都没有,离谱吗?
做铁匠的,家里铁锅破烂不堪你可敢信?
爬山涉水山林穿梭采回来的药,售卖的价钱低到养家糊口都做不到。
但这些药材进了医馆和药铺,身价瞬间暴涨数十倍乃至百倍。
是这些药材被点石成金了吗?
不,这是一种畸形的供需关系,郎中在大明的地位甚至还要高过夫子。
他们还有自由到了过分且没有监管的,自行定价权。
然而就在崇祯脸上刚好看一点之后,毕自严的下一句话让崇祯再次勃然大怒。
“遂臣以为,那些抄家自藩王和八大晋商的资财,就不必运回京城了,直接由户部分发快速推行方能...”
这回他真滚出去了,因为崇祯提着剑下炕了。
毕自严在前边跑,崇祯提着剑在后边追的样子,刚好被走到东暖阁之外的孙承宗看到了。
“陛下,您这又是何必...”
走进东暖阁的孙承宗无奈摇头。
而把剑扔在一旁,再次盘腿上炕的崇祯拿起一块糕点送入口中。
“这人太贱,若不让他感受压榨朕的快乐,怕是他处理政务的热情都要削减一半。”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用法,对待不一样的朝臣皇帝也有无数张面孔。
如用对待孙承宗的态度对待毕自严,那是行不通的。
孙承宗闻言也是摇头苦笑,自家的陛下真的是...与众不同,但无法否认的是,自家的陛下用自己的办法让所有朝臣全部动了起来。
朝堂上人少了一半,甚至很多重要职位到现在还是空缺的。
但处理朝政的速度和效率却是之前远远无法比拟的。
“陛下,臣已去信瓦剌和鞑靼,将开放互市以及其派遣贵族前来京城之事言明,其欣然同意,已是回信年后派人进驻京城。”
崇祯点头。
“他们没有不同意的理由,既然同意互市,那他们就不会在短期内再次犯边,如此猛如虎也能抽出精力协助郭允厚稳定陕西以及宁夏等地。”
只有孙承宗知道。
陛下同意和瓦剌、鞑靼开互市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
稳住这两方不再犯边,从而腾出时间整理内部事宜。
陕西民心刚稳,一切也才刚刚走上正轨,挖渠搬迁银贷田亩也正在进行当中。
若是此时瓦剌和鞑靼再次兴兵进犯,将会打乱现有的节奏。
而且藩王叛乱虽然被快速平定,但想要达到陕西的地步仍需要大量时间去推行落实。
时间,大明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科举定在一月后进行,但若是按照陛下拟定的考题,怕是这前来京城的大批学子无几人能中榜啊...是否考虑放宽一些?”
科举的考题到现在都没有,但唯一知道要考什么的只有孙承宗。
然而哪怕是孙承宗,看到了崇祯制定的考题都是差点晕过去。
按照大明惯例,科举分三场,一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
二考文体写作。
三考实物论策。
这种只教语文,考试只考作文的科举方式直接被崇祯给否了。
大明的科举发展到了现在很畸形,因为所有考题都是从四书五经里面出的。
四书五经就那么多字,前人出过的题不能再用。
所以就出现上下句割裂,或把一句完整的话掐头去尾当考题,搞到最后谁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更不知道什么样的回答算是好的,是正确的。
这三个步骤里最重要的就是策论。
所谓策论,给你个题目分析编纂成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而且文章有字数规定,不得超过五百字,关键在于格式以及文采书写。
提到格式,这也是明朝科举的一大特色。
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股非乱写,必须排比对偶句,共八股遂称八股文)
而明朝科举最大的弊端是,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朱熹的思想去写文章,所以明朝有一种怪相,搞不懂就问人,搞得懂就教人,没人懂就去问神。
反正没有正确答案,谁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宋濂就曾这样形容八股文捞出来的人才:与之交谈,两眼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典型的书呆子加白痴。
但八股文若玩的溜那也是真人才,要诗即诗,要赋得赋。
比如徐阶,高拱,张居正就是此中典范。
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其他学说一律被当成上不得台面的杂学。
文官排位以科举出身为屏,一甲三人可直入翰林,二甲和三甲中的精英才为庶吉士。
他们的职责是为皇帝讲解史书,也为皇帝秘书,到了明中期,形成了非庶吉士不可大学士的惯例。
这也是党派的雏形。
举人叫一榜出身,因为举人只考过一次,进士叫二榜出身,可勉强将举人视为同类。
举人都只能被勉强视作同类,童生和百姓在他们眼里和粪便无异。
如此自视清高,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指望他们治理国家那就是想屁吃。
所以崇祯直接扔了四书五经。
只考核民生息息相关的杂学。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5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