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一百二十九章万万不可啊陛下

第一百二十九章万万不可啊陛下


如今的早朝,和崇祯初登基时截然不同。

朝臣少了大半,那以前站在皇极殿之外凑数的也被崇祯下令取消。

取消的原因很简单。

自己说话,还要等传音太监一句一句传到殿外才能继续开口,麻烦又不实用。

那些站在殿外的人连参政的资格都没有,站在那也是凑数浪费时间。

有时间在殿外撅着,还不如去干点正事来的实在。

钱谦益看着有些空荡的朝堂心下暗自叹息。

就在前几日,他收到了来自南京吏部右侍郎钱龙锡的来信。

内阁统六部,六卿各存,今阁臣领部尚书,是重之而权愈隆,抑使六部制之而权反削?

这句话让钱谦益恍然大悟。

内阁统领六部,而六部向来都是独立存在的,如今的六部却都是用内阁大臣兼任,孙承宗领兵部,袁可立领礼部,吏部房壮丽虽未入阁但经常被孙承宗请去内阁议政。

这不是内阁的权力更大了,反而更小了。

盖陛下于内阁,既任且裁,阁久未重组,以陛下未惬于今阁。

今科,契机也。

钱龙锡的这句话让钱谦益顿时心下狂喜。

不设六部尚书而让内阁兼领,是任命也是裁撤,而裁撤的正是内阁掣肘陛下的特权。

不重组不是陛下对现在的内阁多满意,相反是非常不满意,所以机会来了。

就在此次科举。

一旦内阁重组,势必不会再任由内阁大臣兼领六部,而六部尚书的空缺就是他们的机会。

尤其这封信的最后一句,更是让前段时间战战兢兢的钱谦益充满了斗志。

可知科举试题,多取自四书五经断章而出?

盖无定解,则对错难辨,取谁中榜全凭运作耳。

而此法,源自叔时公。

科举考题从四书五经里出,而这在四书五经里掐头去尾找出考题的法子,乃是东林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发明的。

掐头去尾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答案,没有答案就没有对错,没有对错自然也就无法分辨谁强谁弱。

所以谁最后中榜,就看谁的底蕴深厚谁的家世更强。

钱龙锡所谓的机会,就在于此。

钱谦益是礼部侍郎且才学之名不浅,此时科举将至然朝堂空荡,他必然会被抽调成为判卷之人。

是官皆有后人,后人想为官必经科举。

他便可经由判卷暗中交好朝中之臣,城下之盟在前,在朝中的路途自然顺畅无比。

所以从上让陛下重用的路走不通,就从下走朝臣的路子。

这也是他佩服钱龙锡的地方,因为钱龙锡身上有当年顾宪成远离朝堂,却能轻易搅动朝堂的本事。

“众卿平身。”

崇祯淡淡开口之后,眼神扫过下方钱谦益的时候眉头微微一皱。

红光满面意气风发,看来这段时间这狗日的过的不错啊。

不过想想也是,袁可立一直在外未回,杨嗣昌还未进京,陆澄源忙着明堂和科举的事没时间搭理他。

看来是自己这段时间太忙,疏于关心这位头皮痒了啊。

“科举将至,然科举弊端层出不穷,若不能解除弊端这所谓的科举也就成了笑话,诸位爱卿可有改善科举之法?”

崇祯话音落下,李国普第一个站了出来。

“禀陛下,大明科举虽有弥封、誊录、搜身、换衣、巡检、临命、锁院等措施,但仍旧弊端难免,遂臣以为此次科举必当重设才可取才。”

李国普所说的,都是大明一朝为了防范科举作弊研究出来的手段。

弥封,就是盖住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重要信息,判卷之时不得揭开。

经研判中榜后,方可揭开弥封录取姓名。

但这招没用多少年就被迫取消了,你能盖住姓名籍贯,但之前打点好关系的考官认得字迹啊。

认得字迹根本不用看名字,直接录取把这所谓的弥封破的干干净净。

后来为了防范这一手,又研究出来了誊录。

弥封依旧沿用,但所有考生上交考卷之后由临时抽调的小吏抄写,这回你没法从字迹认人了吧。

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你不让从字迹认人,那我们就事先约定好在文章里写下暗语。

不管谁抄写,只要这暗语在就一样能认出自己想关照之人。

搜身、换衣、巡检、临命都很好理解,有人来回巡逻,而且科考主官都是在科举之前临时任命的。

而锁院也是明朝科举的一大特色。

贡院有房上万间,称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近乎为笼。

搜身,只携笔墨灯具,发蜡烛三只,入内号门立锁,夜寝其内,蜷缩而眠。

与其说是单独的隔间,不如说是禁闭室,什么时候考完什么时候出来。

这也是后世影视剧里贡院走水,经常会烧死很多人的出处。

上万禁闭室,一旦着火根本来不及救援。

但就这么严格的科举制度,依旧能在贪官们的手里漏洞百出。

再严格的制度也要由人去完成,而这世间最靠不住的就是人。

李国普说完抬头。

“臣曾参与三届科考,深知其中弊端,曾有人私下为臣送上白银数千两但被臣严厉呵斥,奈何臣只能约束自己,实难约束他人。”

崇祯看着一本正经标榜自己的李国普一阵阵恶心。

这狗东西可比施凤来等人要该死的多了,非但和八大晋商勾连在登州倒卖物资给建奴,依靠科举他也贪的盆满钵满,更利用科举号称桃李满天下。

忍着恶心微微点头。

“李卿所言甚是,既然李卿熟知科举弊端,那便由你执笔将所知弊端写下公之于众,以防科举被奸人所趁。”

李国普闻言当即躬身:“臣,领旨!”

崇祯抬眼向所有朝臣看去:“朕认为,科举取才只考四书五经非得贤能,遂朕决定,此次科举不从四书五经取题,以真才实学为主,诸位爱卿是何看法?”

这话一出,除孙承宗和李国普外全部大吃一惊。

不从四书五经取题,那些十年苦读的功夫不是全都白费了?

不从四书五经取题,那读书人的地位将会一落千丈。

一旦这个口子一开,朝堂之上的官员全部都有被取而代之的风险。

太仆寺寺卿第一个站了出来,口中高喊着影视剧里大臣的经典台词。

“陛下,万万不可啊陛下!”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53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