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一百四十八章辽东,欺君之罪

第一百四十八章辽东,欺君之罪


崇祯一直都知道一件事。

大明的内患远胜外敌,而内患之中人祸更胜天灾。

他迟迟没有推动辽东反攻,一是时机未到,二则是内部的危机远胜辽东皇太极。

华夏人没有西方那种残酷的种族歧视,但作为后世人他太知道有些族裔的本性有多卑劣。

丝绸之路的繁荣,也让华夏成为了西方为之向往的极乐之地。

其实王家彦说的并不全面,犹太人不是在宋朝才来到华夏的,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华夏大地。

只不过唐的都城在长安,所以他们的活动地点也围绕长安左右。

唐中期,犹太人进入长安,以蒲姓自居融入华夏。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他们曾试图在两广建国,但很不幸的是在南下的途中他们碰到了一个人。

黄巢。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这位杀光了五姓七望的绝对猛人,在看到趁天下大乱欲要在中土建国的夷类。

二话没有直接屠了。

宋朝建立之后,改姓蒲的已经所剩无几,换了其他姓氏的犹太人又进了开封,用近乎相同的手段得到宋朝皇帝的欢心。

被优待百年。

宋末,他们为了讨好元朝屠杀三千多赵氏皇族(有的说是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干的,但当时阿拉伯人在中原根本就没这个能力)。

然而忽必烈最厌恶卖主求荣反手就是一顿屠杀,老朱上位凡犹族,男为奴女为娼,不得参加科考不可为官,同族不可通婚。

这就是为啥到了后世,中国的犹太裔已经没有了民族特征的原因所在。

但犹太建国,依旧有大批人决定要回归祖国(这事有新闻记载,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那几个所谓归国女人的嘴脸),可他们却根本不被接受。

原因就是他们除了宗教的信仰和习俗被保留一丁点之外,血统早就被稀释的近乎于无。

当然,后世开封的犹太裔也早就成了我们的国人同胞,和我们是一样的(狗头保命)

利玛窦和汤若望这些人,能进入华夏后结识那么多士大夫和高官,最后能进入北京盖教堂传教,这背后要是没人支持就见鬼了。

而且崇祯可是极为明白大明人的思维。

高傲的大明人是看不起西方蛮夷的,这一点和后世完全不同。

从骨子里就看不起你,又怎么可能接受所谓的西方文化和对天道的解读?

所以他们能敲开士大夫和官员大门的,唯有银钱开路。

再加上唐朝、宋朝真实发生的事,所以崇祯选择让王家彦去往开封接任按察司佥事。

河南巡抚郭增光崇祯没有动,这个人是走魏忠贤门路当上的河南巡抚,但袁可立来信言明此人可用。

而在崇祯的记忆里,这个人是个实干派且不贪财。

走魏忠贤的门路,无非是借魏忠贤的名义把河南那些藩王的说客挡在门外而已。

王家彦离去后,崇祯有些疲惫的揉了揉眼角,可随后王承恩来报。

皇后周氏邀请陛下前去用膳。

崇祯微微思忖了一下便是起身前往。

说实话,他更想去袁妃那看她剪窗花,然后听着她在那叽叽喳喳说着各种趣事的同时,品尝她亲自下厨做的美食。

抬头看了一眼坤宁宫的宫名匾崇祯便是皱眉,早晚把你换了。

“臣妾恭迎圣安。”

看着跪倒在地的周皇后,崇祯也是微微叹息:“外面风寒,里面说话。”

她瘦了很多,脸色也很是苍白。

崇祯知道她有话要说,但进门后直接干饭,他饿了。

将筷子放下,接过宫女送上的茶盏漱了漱口,周皇后这才找到机会跪地:“陛下,臣妾有话要说。”

崇祯将茶盏放下,起身拉起周皇后有些冰凉的柔荑:“夜深了,改日吧。”

窗幔放下。

“朕今日奔走劳累,梓潼主导吧。”

有些话不必说出口,有些事也不必上纲上线。

懂了就是懂了,不懂的永远也不会懂。

男人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和自己的女人讲道理,更愚蠢的行为,是在她懂了道理之后还要让她认错。

....

魏忠贤在十二月十五的时候收到陛下手谕,只有五个字。

滚回来过年。

老魏在接到这封手谕之后老脸笑的像菊花,随后他献宝似的对东厂之人抖着手谕。

抗旨喽,咱家这次要抗旨喽。

只这一道手谕,就让老魏来到辽东之后的辛苦一扫而空。

抗旨,是因为他的活还没干完。

他截下了半路回京的高第,在陛下登基之初就说过高第之能不在辽东,调回京城另有他用。

但看看现在的朝堂,还有高第的位置吗?

既然没有,那这个自己提拔起来的高第,就需要自己去处理。

魏忠贤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发放军饷很重要,尤其已经很久没有拿到军饷的辽东大军。

而比发放军饷更重要的,则是捉虫。

祖大寿、祖宽、黄得功、左良玉、何可刚、萧云举全被调走,这是陛下对全国兵力的布局。

但也是给他捉虫创造的条件。

老魏到了辽东大营之后,选择亲自监督发放军饷,并宣布陛下对军人地位的提升以及亲眷特权。

原本以为又是走个过场,根本拿不了几个钱的辽东军惊骇的发现,非但欠下的军饷被补齐,辽东军每人又多发了五两岁金。

辽东大营有军十一万八千人,每人多发五两便是接近六十万两白银。

没有克扣,全部足额发放,但这军饷只发到一半就停了。

这让没有领到军饷之人不明所以。

而这个时候魏忠贤出面给出答案。

高第,在来到辽东之后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放弃之前袁崇焕和孙承宗夺回来的辽东失地。

另一件是上奏弹劾孙承宗,辽东大军有军五万却报以十一万八千之名。

他这样做,是知道了孙承宗被启用定会和魏厂公为敌,讨好魏忠贤的做法。

而刚刚被启用的孙承宗直接对崇祯躬身,高第说的对。

这就坐蜡了,孙承宗承认了皇帝没怪罪,那皇帝准备的军饷就按照高第所说五万人准备的。

其他六万多人没军饷怎么办?

高第不是被魏忠贤半路又给截回辽东了吗?

一旦坐实,那就是欺君之罪。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5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