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江西在明朝的时候存在感并不强。
一个是地理位置处于大后方,再一个和江西人的性格有关。
正德年间江西南部,出了个叫谢志山和蓝天凤的两头货竖旗造反,一举控制了数个县城且有做大的趋势。
但这两头货运气实在不好,他们碰到了一个后世提起都会竖大拇指的存在。
王阳明。
这位甚至能和孔子相提并论的阳明先生,到底有多强根本不用赘述。
也正是他在江西传播阳明心学,让这个地方的人在经商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后来李自成叛乱波及江西,但江西老表对他给的那点承诺根本不看不上,在江西折腾好几年也没整出太大的水花。
后来南明建立,江西从大后方变成了战争前沿。
这些江西老表们才展现出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战斗力。
乡绅团练为主的军队,在赣州坚守数月而清军久攻不下。
但随着南明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垃圾,心向大明的江西人一批一批战死,又一拨一拨受到来自南明的盘剥。
最后算球,打仗哪有做生意来的实在。
满清之时,哪怕一直被晋商、徽商以及浙商打压依旧牛的一批。
而祖宽的奏报里,就提到了江西的麻烦根源。
乡绅团练。
这是纯粹由地方退休官员、有头有脸的文人以及富商地主组建的民勇。
或者说是他们的私人武装。
这种类型的私人武装曾被两个人玩出了花,一个叫王阳明。
他平叛谢志山用的就是乡绅团练。
第二个叫曾国藩,他平定太平天国用的主体湘兵也来自乡绅团练。
这是一个组织松散但又是绝对的利益团体。
这就是百姓恨曾国藩的湘兵更甚太平天国的原因,烧杀抢掠纪律性近乎没有,法制更是不存在。
崇祯早就想对大明的军队进行改革裁撤,号称一百七十万实际能用的不到四成。
这件事一直没推动还按时发放军饷,也是他故意而为之。
裁掉也得让这些人有条活路。
自己抄家抄的够多,养他们一年两年的也撑得住,军饷翻倍一年下来也有了几十两,种田还是做点小生意都够了。
对于这件事孙承宗是不同意的,有的人得了银子就会花天酒地根本攒不下钱。
而崇祯闻言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不是最好的甄别吗?
这句话让孙承宗的脸色都是一变。
甄别什么?
杀!
杀掉那些得了银子就花天酒地的兵痞人垢,留下那些当兵只为糊口有用之人。
可这..是否杀的太多了些?
孙承宗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明在册卫所的兵卒是个什么德行。
崇祯微微摇头:阁老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这些人当兵就是为了不劳作拿军饷,但凡出现一人许利就会叛变作乱。
以这种心性拉去战场,等着灭国吧。
所以,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吗?
不树立权威,不整顿军营面貌,这大明就没有重兴一说。
而他选中的第一个突破口,就在江西。
江西乡绅团练的数量最多,而且和当地官府沆瀣一气,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不弱四川丝毫。
有明一朝江西进士多达3148人,建文二年至明英宗天顺八年仅六十四年间,明朝共录取进士及第者5090名,江西占1001席。
永乐二年,赐进士出身470人,江西就有110人,且状元、榜眼、探花前七名全部出自江西。
朱棣的首任内阁七人,五个来自江西。
当时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这就是官窝子,其中以吉水为最。
当官的多读书人自然更多,有人入仕当官自然就有人致仕归乡。
一个完整江西籍官员的利益团体出现了。
而且但凡能考出来的人,背后都有乡绅的支持。
如今大明朝堂上官职最高的江西籍官员,正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
他的祖籍,就是吉水。
而且如今的朝堂之上,江西籍贯的官员数量依旧不在少数。
祖宽上任江西总兵后,曾给崇祯送来一封奏报,但这封奏报只有两句话。
若故来信相乞,臣当何复耶。
臣忠不违命,愿京充小卒。
祖宽乃是祖大寿家仆出身,后跟随祖大寿从军立下战功被一点点启用。
这个所谓的跟随从军相当于读书人进京赶考的书童,他去跟随当兵但也是充当护卫的角色。
后来被启用成为将领,也是和祖大寿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他这封奏报的意思就是说,若祖大寿有私信传来我很有可能不会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您把我调进京城哪怕当个小兵也好,既不违圣命又不愧于情。
而崇祯提笔只给他回了一句话。
明臣,非奴,镇一方。
你是大明臣子镇守一方的大将,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危,不是什么狗屁谁的家奴。
而当这封奏报被送回江西时,还给了祖宽一道口谕,三个字。
裱起来。
把这三个字裱起来挂在你的大堂之上,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是谁,该做的是什么。
如果一省百姓的安危都不能让你知晓轻重,那朕留你还有何用?
这是一道选择题,而祖宽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将这三个字裱起来后,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明堂。
团练,以战兵后备名之,名为受朝廷调遣实则乃乡绅私军,银钱由乡绅拨给,护卫乡绅田产商行。
臣请旨陛下,取消团练民勇,以都指挥司代之,以卫所老卒为县府衙役,调四川官员入江右为官。
这就是祖宽给他送来奏报,解决团练乡绅的办法。
这个办法初看没有任何出奇的地方,下令取消乡绅团练,这些人就能凭空捏造出一个官府永远都找不到,却有真实受害者的山匪来。
而且这些乡绅的头领,全部都是熟悉朝堂政令的致仕官员,他们对朝廷的流程命令太熟悉了。
但真正让崇祯满意的,就是最后一条。
调四川官员入江右。
一个明朝的冷知识,最能坑也最会坑四川的就是江西的商人。
这种恨没有放在明面上,但却早已扎根在了彼此心间。
四川、江西食不同桌,就连科举的时候见面都不打招呼。
这些人若是进了江西,必定鸡飞狗跳大乱不止。
而祖宽要的就是乱。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44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