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第172章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第172章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燕王倒不是敷衍周王,而是此时,他真有急事。
这火烧眉毛的事情,不是别的,正是朱允炆。
然而正在朱棣一路打马入宫的时候,远远的,他就瞧见宫墙处,似有滚滚浓烟升起。
朱棣心中一跳,一个极其不详的预感,从他的心头升起。
他抽打马鞭的速度又快上了一点,等来到浓烟滚滚处的时候,这里的内侍宫女不少,但曾经的建文帝,已经化作了一具尸身。
抱着尸身的那个宦官,朱棣还依稀记得,他就是经常跟随在朱允炆身侧的大太监。
只是这个大太监此刻抱着尸首,老泪纵横,哽咽啜泣道:
“陛下,何至于此啊!”
朱棣眯着眼,看向这个大太监,面容平静,但是心里想着什么,却没有人能够知道。
在场中人,除了太监宫女外,论起地位最高的,莫过于方孝孺。
至于黄子澄和齐泰二人,虽然作为谋臣,极其不合格,但是论起忠心不二来说,即便是朱棣都无法否认乃至抨击。
眼下,据朱棣得到的消息,齐泰投奔广德,准备为建文帝募兵,黄子澄投奔苏州,同样也是为了募兵而去。
只是他们原本对于燕王的估算,显然又出错了。
本来想要用“拖”字诀,以此打一个翻身仗。
但是没想到,朱棣此人用计喜欢“奇”和“快”二字,连夜从龙潭来到应天府下,并且没有像是一般人想的那样,用老老实实攻打应天的节奏来布局。
恰恰相反,朱棣压根就不想打。
开玩笑呢!
老爷子亲自让人修的城墙,老爷子亲自选定的都城,哪里是这么容易打破的。
这不,朱棣刚好在城内有属于他的马仔在,用内部攻破的方式,燕王轻轻松松的,就来到了应天府内。
这一长串经历,听起来漫长,但是对于黄子澄和齐泰两人预估的时长,简直可以说是快的出奇。
齐泰和黄子澄两人,朱棣心中已经有了打算。
但是对于方孝孺……朱棣却有点头疼了。
眼看着这个眼眶通红,身形清瘦,一副读书人做派的方孝孺,朱棣的直觉告诉他,眼前这个人,会是靖难以来,他遇到的最大倔种。
心中虽然如此想着,但作为一个深谙厚黑学的帝王预备种子,朱棣的脸上,一面浮现出痛惜的神情,一面哽咽安慰:
“先生莫要过于伤怀。我靖难,也只不过是仿周公辅佐成王,是为了成就一段佳话啊。”
这话一说出口,要不是气氛不对,后面的朱能等将领,说不定都要翻白眼了。
这话说的……是真不要脸啊。
方孝孺显然也是那么想的。
他的脸上满是轻蔑的神情,冷然道:“既然如此……成王在哪?”
“死了。就在你眼前,但不是我杀的。”
方孝孺显然没有想到,燕王如此人物,竟然会胡搅蛮缠、不要脸至此。
他愤怒道:
“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这难道跟你没有关系吗?就算成王死了,为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心道果然。
这头犟驴真不是一般的犟。
朱棣略作思考,便开口:
“此刻正是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北方鞑靼之前才刚刚南下,大明内部更是有分崩离析之趋势。大明需要一个年长而又手腕沉稳的君王。”
切。
大明分崩离析,不就是因为朱棣吗?
至于什么年长而又手腕成熟的君主……
呵呵哒,又在自夸了。
方孝孺听完后,只是冷笑一声,再度咄咄逼人:
“倘若成王之子年幼,为何不立成王之弟?”
没完没了了是吧?
朱棣要不是在意方孝孺在读书人中的名望,这会儿已经不耐烦跟方孝孺扯皮了。
成王败寇。
他朱棣冒着全家掉脑袋的风险,一路从北平打下江山,妻子儿女,有一个算一个,通通为靖难出谋划策,就连朱高爔这么一个儿小孩,也上过好几次的战场……
难道他朱棣就要因为方孝孺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将辛苦夺来的大位,就这么拱手让人?
这不纯粹扯淡吗?
朱棣懒得说什么了,正好一时半会,他也不想跟方孝孺这糟心玩意交流。
他只留下一句话:
“这是我的家务事。”
家务事?
方孝孺依旧只是冷笑一声,不驯地看向朱棣。
那眼神……就好像在说,不服你砍呗?
朱棣只当做没看见。
……
另一边。
当应天府的事情传来后,整个济南城就彻底乱了。
朱允炆死了。
朱棣即将上位。
天下易主,他们这些将士还在为死去的旧主效力,这是给谁看呢?
给死去的朱允炆看吗?
相比之下,他们现在更担心的是,之前为朱允炆干活卖命这件事情,会不会在朱棣上位以后,重新被挖出来,影响之后的发展,甚至……影响一家老小。
于是在一夜之间,济南城的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朱高爔在得到老爹上位这个消息后,却意外的没有想象中的兴奋。
朱高爔曾料想了许多自己会有的反应。
比如大吼大叫乃至兴奋的睡不着觉……
只是当天夜里,朱高爔入睡的速度居然意外的快,只是半夜梦中翻来覆去,睡得有些不安稳。
等到早上起来的时候,朱高爔看着昏黄铜镜都遮掩不了的黑眼圈时,他终于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连带着出门时,朱高爔的脚步一拐,就来到了姚广孝的营帐中。
姚广孝依旧是往常那副模样。
一身黑衣皂服,嘴角带着似有若无的微笑,通身气质迥异于常人,唯有一双三角眼,显露出几分杀气来。
朱高爔进来的时候,就自在地盘起腿,坐在姚广孝对面,拈了一块点心,就往嘴里送。
他来之前,忘记吃早膳了!
因着济南府的变化,这会儿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于是也没有顾上朱高爔。
朱高爔肚子饿,吃的比较急,吃到一半的时候,喉咙就被糕点哽住了,大口大口地喝了好几杯茶水,才算是把这糕点吞入腹中。
吃了个半饱后,朱高爔才问姚广孝:
“大和尚,我怎么感觉,靖难结束以后,事情反而变多了?”
姚广孝看了他一眼,难得有些纳闷:
“你有什么事?”
朱高爔瞪大了眼睛。
大和尚这是看不起自己吗?
什么叫做他能有什么事情?
朱高爔就掰着手指头,开始和姚广孝一个个算起来:
“像是靖难完成了,还有臣子劝进,处理建文遗臣,封赏靖难功臣乃至对于宁王、代王、周王等藩王,还需要拿出新的章程来……”
姚广孝听到朱高爔的碎碎念,颇有几分诧异地看着他,似乎没想到,朱高爔人不大,但是脑子里揣着的事情还真不少。
不过……
姚广孝只觉得有些好笑:
“这些东西,你知道了就好。你难道能做什么改变吗?”
说完,姚广孝收敛起笑容,以朱高爔从未见过的陌生语调,开口了:
“殿下,你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从现在开始,你就必须得牢牢记在心底。”
朱高爔吞了口唾沫。
啥事啊?
搞得那么正式。
害得他还有点小紧张。
见朱高爔不说话,姚广孝才继续道:
“等王爷彻底登上了至高之位后,你要记住,他先是君王,然后才是你的父亲。你的兄弟们,也不再是……”
“不对!”
朱高爔从未这样对姚广孝说过,但是在现在,他却很生气。
超级无敌生气!
他拿出了太祖的例子来,反对姚广孝的言论:
“大和尚,要是按你这么说,当上皇帝了,就没有了七情六欲?就没有了父子天伦?那要是这么说起来,为什么皇爷爷不是这样?”
姚广孝张了张嘴,不知道怎么说。
鬼知道太祖是怎么对眼前这个小鬼青睐有加的。
要知道,那会儿姚广孝听到太祖和朱高爔之间的互动日常,甚至有一瞬间,都在怀疑,如果太祖活得时间再久一点,会不会直接跳过燕王,绕过朱允炆,将皇位传承给朱高爔。
虽说其中也有朱允炆昏招频出的原因,但是要说太祖对朱高爔的情分是假的……即便是姚广孝也不相信。
这下,他还真反驳不了了。
朱高爔更是乘胜追击,拿出自己的皇爷爷,找了好多例子出来。
总结起来就是一条中心思想——我,朱高爔,还是老爹的宝!
姚广孝无法辩驳。
姚广孝是一个天生的阴谋家和造反派,但是他因为年少离家,与父兄的感情,甚至还不如朱高爔对这类感情的感悟深刻。
片刻后,姚广孝张了张嘴:
“那你的哥哥们呢?”
朱高爔的反应,出乎了姚广孝的意料:
“哥哥姐姐们之间的感情,那都是需要双相经营和维护的!我的目标是——成就一个古往今来,史书上从未记载过的,五好家庭!”
姚广孝沉默了。
你小子的理想有点独特。
朱高爔还在自言自语:
“大和尚,你知道这五好是哪五好吗?”
姚广孝听着他的喋喋不休,一时之间,有些迷茫。
究竟谁说的,才是对的?
帝王家……真的会有如此纯粹的关系吗?
不过很快,姚广孝就想到了一件事情,打断了朱高爔的絮叨。
“你爹临行的时候,我没有告诉他一件事,这次你快马加鞭,前往应天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阻止他!”
见姚广孝神色严肃,朱高爔也不由得正色:
“啥事?”
“不要杀方孝孺。应天府城破以后,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你记得劝阻你爹,不要让他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灭绝了。”
“至于什么藩王,什么功臣封赏,什么建文遗臣,那都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
方孝孺杀了,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
朱高爔听着这话,有点懵:
“大和尚,为什么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在那个颇有些不学无术,对于历史一知半解的家伙的记忆中,那些对于方孝孺的主观印象,大部分都是固执、没啥能力,犟种、愚忠这样的负面评价。
而从方孝孺进行改制以来,朝廷文官和勋贵对立,乃至靖难以来,一直都昏招频出的建文帝,似乎都印证了记忆中的主观印象。
但是朱高爔却没有想到,向来很少发表意见的姚广孝,会对方孝孺有如此高的评价。
姚广孝似乎看出了朱高爔内心的想法,笑了一声:
“方孝孺能有这么大的成绩,你以为他真的一无是处?只是要看怎么用他而已。”
“暂且不论其它,单说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名气,不过写了一篇文章,便能够传阅四海。他在理学、历史和礼仪制度上,更是能综罗百代,至广大而尽精微。”
“这样的人,倘若王爷真杀了,你觉得……天下读书人会怎么样?”
朱高爔这么一想,似乎还真是这样……
尤其是记忆中的结局,可不算太好。
要是方孝孺不投降,老爹不会真的夷十族吧?
朱高爔这样一想,就待不住了。
他撒开脚丫子就跑走了。
他要去应天府!
……
应天府内。
朱棣等人在进行必要的仪式——劝进。
眼下已经是诸王和文武群臣的第四次劝进了。
在接连四次拒绝后,事情也该差不多了。
意思意思就行了,哪能真不登基?
临行上位前。
朱棣看着眼前这座城池,看着这一片的宫宇,看着檐角飞起的燕雀,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朱高爔兄弟几人,风尘仆仆,赶到了应天府的皇宫前。
朱高爔心底记着大和尚的话,深怕来的晚了,老爹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脑袋给砍了。
砍了方孝孺的脑袋也就算了,就怕老爹气不过,把十族的脑袋也砍了。
这不,顺手的事儿嘛。
而另一边。
朱棣在前往内城的路上,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只因为杨荣拦住了朱棣。
在迎接拜谒之前,杨荣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朱棣恍然之余,后背满是冷汗:
“殿下是先拜谒皇陵呢,还是先即位?”
倘若没有这一句话,朱棣先行即位,那么在此之前,朱棣所谓的正统一说,都成了笑话。
朱棣深深地看了一眼杨荣。
似乎要将眼前之人记住。
下一个开篇要开始了,最近厂里的工作刚刚开始,还在规划,压力大,有点忙,感觉写书有点顾不上。坚持坚持,等待一切走上正轨。我明天早起,梳理一下后续的章纲,调整节奏。今日先四千。算是新的开篇,缓缓,理一下。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170/111109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