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在民国美容美发 > 第12章 市嚣

第12章 市嚣


皂角和茶籽快用完了。爷爷生前备下的原料,在小河独自支撑店面后,消耗得格外快。这日晌午过后,店里暂时清闲下来,小河将工具仔细归置好,揣上钱袋,跟隔壁正在晾衣服的顾秀芳打了声招呼:“顾家嫂,我出去买点皂角,劳您帮听着点动静。”

“哎,去吧去吧,放心。”顾秀芳爽快地应着,甩了甩手上的水珠。

小河系紧头巾,深吸了一口弄堂里混合着煤烟和潮湿气味的空气,走出了宝山里。连续几日的阴霾终于散去,阳光勉强穿透云层,洒在闸北嘈杂的街道上,却驱不散那股弥漫在空气里的焦躁和不安。

她先去了常去的那家杂货铺。铺子门口围着不少人,似乎都在议论着什么,情绪激动。

“又涨了!昨天还这个价,今天又跳上去一截!还让不让人活了!”一个提着空米袋的主妇尖声抱怨着,脸色因愤怒而涨红。

杂货铺老板苦着一张脸,两手一摊:“老板娘,您冲我嚷也没用啊!批发的价钱一天三变,我有什么办法?这兑换券一天比一天不值钱,您给我一堆废纸,我总不能亏本卖吧?”

小河挤过去,看到墙上贴着一张新的价目表,墨迹还未干透。皂角、茶籽的价格果然比上次来时又高了不少。她心里一沉,默默计算了一下钱袋里铜板和银角的数目。

“老板,老价钱,皂角和茶籽,各来三斤。”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老板认得她,叹了口气:“小河姑娘,不是我不讲情面,这实在是……行吧,看你爷……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还是按昨天的价给你,可明天真不行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手脚麻利地称重打包。

小河付了钱,将沉甸甸的原料包好。听着周围不绝于耳的抱怨和咒骂,她对“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这些历史书上的词汇,有了无比真切的认识。每一个铜板,都需要更加精打细算。

离开杂货铺,她想起还需要添置些针线,便朝着稍远一些的一个小集市走去。路上经过一家布店,看到门口挂着的布匹标价,更是让她咋舌。寻常的土布价格都翻着跟头往上涨,更别提那些洋布了。

集市里比往常更加拥挤喧闹,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甚至偶尔的争吵声混杂在一起,空气污浊不堪。卖旧货的、卖小吃熟食的、卖劣质洋货的摊贩挤挤挨挨。小河小心地护着怀里的东西,在人群中穿梭。

在一个卖旧衣服的摊子前,她看到几个穿着破旧、面色愁苦的妇人,正在反复翻检着几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和摊主争执着几个铜板的差价。那场景,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号外!号外!锦州告急!日军继续西进!”报童尖利的吆喝声穿透市嚣。

不少人围上去买报,然后聚在一起,面色凝重地议论着。

“东北眼看是全完了……”

“听说南京那边还在开会扯皮呢!”

“扯皮顶个屁用!能挡住东洋人的枪炮?”

“咱们这上海……会不会也……”

恐惧和不确定的情绪,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无声地蔓延。虽然阳光照在身上,小河却觉得浑身发冷。她知道,这些人无心的议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残酷的现实。

她买了针线,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一阵骚动。只见一队穿着黑色制服、手持警棍的警察急匆匆地跑过集市,驱赶着人群,朝着另一个方向冲去。

“怎么了?怎么了?”人们惊慌地互相询问。

“好像是那边有学生又在闹事,贴标语哩!”有人低声传播着消息。

集市上顿时一阵鸡飞狗跳,小贩们慌忙收拾摊位,行人纷纷躲避。小河也被裹挟着退到街边,紧紧抱着怀里的东西,心跳加速。她看到远处街角,似乎有学生模样的人在和警察推搡,标语散落一地。

过了一会儿,骚动渐渐平息。警察押着几个被反剪双手的年轻人走过,那些年轻人脸上带着倔强和不屈,甚至有人还在高喊口号,但很快就被警察粗暴地制止了。围观的人群默默看着,眼神复杂,有同情,有不解,也有麻木。

小河看着这一幕,手心冰凉。她再次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时代容不下任何天真和幻想。热血和理想,往往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她不敢再多停留,低着头,加快脚步往回走。路过一家新式理发厅的门口,她下意识地瞥了一眼。玻璃窗明几净,里面穿着白色制服、打着领带的理发师正拿着电推子,给一位西装革履的客人理发,动作看起来又快又机械。客人看着报纸,神态悠闲。这与“泉沁”那种传统、缓慢、带着人情味的手工作业,仿佛是兩個世界。

一种莫名的压力感袭来。传统的技艺,在效率和时髦面前,是否真的毫无竞争力?爷爷的坚守,她的接手,在这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究竟能坚持多久?

回到宝山里弄堂口,那种熟悉市井气息让她稍稍安心。赵阿大的菜饭摊前围着几个苦力,正捧着碗埋头吃着阳春面;王老板的烟纸店窗口,几个老头正在为一步棋争吵;顾秀芳还在晾衣服,看到小河回来,扬声问:“买着了?没遇上什么事吧?”

“买着了,没事。”小河摇摇头,挤出一个笑容。

走进“泉沁”,将原料放好。店里依旧安静,只有阳光透过门框,照在地上,留下温暖的光斑。与外面那个喧嚣、动荡、充满焦虑和危险的世界相比,这里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脆弱的避风港。

她坐在爷爷常坐的那张长凳上,看着门外来来往往的邻里,听着他们为生计奔波、为琐事争吵的声音。

然而,她知道,避风港只是假象。外面的风声鹤唳,物价的飞涨,时局的动荡,学生的热血,警察的棍棒,乃至那玻璃窗后象征“现代化”的电推子……所有的一切,都在预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她这个小店,她这个人,就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吞噬。

沉默地坐了一会儿,她站起身,开始默默地整理新买来的原料,将它们仔细地收纳好。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

无论外面如何风雨飘摇,日子总要过下去。她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桨,尽可能地,在这惊涛骇浪中,多坚持一刻。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129/4394243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