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借古喻今
他指了指那快要见底的陶钵,里面红亮的肉汁都快要凝固了。
“所以说,这好吃玩意儿,是他穷困潦倒、倒霉透顶的时候憋出来的大招。所以说啊,人哪,顺境的时候吃吃喝喝不算本事,逆境里还能苦中作乐,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照顾得挺好,甚至搞出点创造性的东西,那才叫活得明白,是真豁达。”
赵天成这番话看似随口说笑,却隐隐含着某种通透的人生哲理。
扶苏听得若有所思,李由也暗自品味,觉得这种态度与法家推崇的坚韧刻苦似有不同,却又别具魅力。
“在黄州,他倒是没闲着,精神世界丰富得很。”
赵天成继续道,语调也扬高了些。
“写了好多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好诗词。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那时候写的。那首《念奴娇》开篇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啧,写得是挺带劲,气势足!”
他随口吟出的这完整的上阕,气势磅礴,意境深远,那浩瀚的时空感、历史的苍凉感与英雄的豪迈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极其强大的文学感染力,如同巨浪般冲击着听者的心灵。
扶苏和李由同时身躯剧震!
扶苏是彻底震撼于那词句中蕴含的宏大历史视野和奔放豪迈的情感,这与他所熟知的《诗三百》的质朴醇厚或楚辞的瑰丽奇幻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极其动人的文学境界和美学体验。
他仿佛看到了那滚滚东流的大江,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巨响,感受到了历史长河的无情与英雄辈出的壮阔。他忍不住喃喃重复,声音都有些颤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江山如画…好!好一个江山如画!此等气象,此等胸怀…”
李由则是震惊得几乎失语,手中的筷子再次掉落而不自知。
他是楚人,对音韵文辞天生敏感,审美极高。
这短短一阕词,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高昂,语言之精炼磅礴,意境之深远苍茫,完全超乎他的想象,甚至超越了他所能理解的文学边界!
父亲李斯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言犀利见长,但论及文学本身的感染力、想象力和那种直击灵魂的审美冲击力,与此词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这…这真是凡人所能写出的?
若真是万年之前之人所作…那所谓的宋朝,文风竟已昌明、辉煌至此?
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自卑。
蒙海文学修养稍逊,但也能感受到那词句的不凡和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只觉得一股豪气自胸中涌起,忍不住用力一拍大腿,大声赞道:“真好!听着就觉痛快!好像千军万马在眼前冲杀一样!先生,这词写的是打仗吗?”
赵天成瞥了他们一眼,对造成的效果很满意,嘿嘿一笑:“算是吧,借古喻今,抒发感慨。后来朝廷政局反复,像翻烙饼一样,他又被起用,官做得还不小,一路做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差不多是皇帝的首席秘书,专门写诏书的,还做过皇帝的老师。”
“但他那脾气改不了,‘一肚皮不合时宜’,看到新法旧法里的弊端照样批评,结果又得罪人,再次被贬,一路贬到了岭南的惠州,那时候可是瘴疠之地的蛮荒之所,别人都觉得是送死的地方。”
“到了惠州,人家觉得这地方苦了吧?他倒好,发现当地荔枝好吃,写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活得还挺美。后来又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海南岛了,那时候真是天涯海角,蛮荒中的蛮荒。”
“就在那蛮荒之地,他也没颓废,开办学堂,教当地人读书写字,传播文化。他自己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直接把那儿当故乡了。最后等到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他才被召回中原,可惜路上病死了。一辈子就这么起起落落,飘来荡去,像颗蒲公英种子,落到哪儿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赵天成说完,摊了摊手,做了个总结:“就这么个人。官当得磕磕绊绊,饭做得倒是一流,文章诗词更是没得说,千古独一份。开心了就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念弟弟了就来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郁闷了就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豁达了就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总之,是个妙人,有趣得紧。”
他又随口吟出的《水调歌头》片段和《定风波》名句,再次让扶苏和李由陷入了深深的震撼。
那对明月的追问、对人间的情愫、那超然物外的洒脱,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天地间自然流淌出来的。
牢房里安静了很久很久。
炭盆里的火微弱地跳动着,映照着四人神色各异的脸。
扶苏彻底沉浸在赵天成所描绘的苏轼生平及其诗词意境之中,脸上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向往与深深的感慨。
那般曲折坎坷却精彩绝伦的人生,那般豁达乐观的胸襟,那般绚丽夺目的文采,以及即便在绝境中也从未放弃教化百姓、热爱生活的行为,几乎完美契合了他对“贤臣”、“文士”、“智者”的所有想象。
那“宋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竟能孕育出如此人物?
他对其文治的向往又深了一层,几乎到了心痒难耐的地步。
李由内心的震撼已是无以复加,如同被一场巨大的海啸反复冲刷。
他原本对父亲让他来狱中向一个死囚学习的命令感到极度困惑甚至荒谬,此刻却只剩下了强烈的惊骇和一丝隐约的、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这位赵先生,竟能如此清晰、生动、细节丰富地讲述一个万年前人物的生平轶事,甚至信口吟诵出其众多诗词佳作,且每一首都如此惊人,足以传唱千古!
这已远远超出了“博闻强记”的范畴,近乎鬼神之能了!
难道世上真有生而知之、贯通古今未来之人?
父亲李斯和长公子扶苏那异常的态度,此刻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他再看赵天成时,眼神里已充满了敬畏、探究以及一丝火热的求知欲。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045/4399209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