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是不是显得有点…愣?
“所以,现在明白了吧?你们大秦现在这副‘天天怕百姓造反’的怂样,根子就在这儿——你们那位千古一帝,自信爆棚,以为靠严刑峻法和强权就能掌控一切,却亲手把能让他听到真实声音、能让他提前察觉危险的‘耳朵’给戳聋了!把能让他疏导情绪、缓解矛盾的‘阀门’给焊死了!”
“他现在坐在高高的咸阳宫里,听到的全是各级官吏粉饰太平的奏报,看到的全是歌功颂德的刻石,还以为天下真的太平无事,黔首都沐浴在皇恩浩荡之中呢!殊不知,底下的怒火和怨气,因为没有泄压的渠道,正在不断地积累、发酵、升温!”
“你们说,他能不恐惧吗?虽然他可能自己都没完全意识到这种恐惧的来源。因为他潜意识里知道,他搭建的这个系统,是密封的,内部压力正在无限增大,而他,失去了所有测量压力和释放压力的工具!他只能感觉到整个系统在发烫,在震动,却不知道裂缝会从哪里崩开!这种对未知爆点的恐惧,才是最深层的恐惧!”
“在说个政治上最明显的几个用处!,你们都听说过,甚至官方史书里都提过一嘴的——《周书》里的《王会篇》和《太子晋》!”
李由眉头微蹙,作为博闻强识的廷尉右监,他自然读过《逸周书》,但从未将其与“小说家”联系起来。
“《王会篇》乃记述周成王于成周大会诸侯及四方部族朝贡之盛况,详列贡品,以彰周室威德。《太子晋》篇则记周灵王太子晋聪慧善辩之事。此皆史录之属,何以与小说家关联?”
“史录?没错,表面看是史录。”赵天成伸出食指摇了摇,“但你仔细品品《王会篇》那写法!什么渠叟以鼩犬、吠犬贡,犬戎文马,匈戎狡犬,区阳以鳖封…还有那些奇装异服、稀奇古怪的贡品描述。这仅仅是记录吗?这难道没有一种‘展示万邦来朝,奇物毕至,以烘托周天子威加海内’的叙事目的?”
“它通过罗列这些或许真实、或许带有夸张想象的贡品,在讲述一个‘天下归心’的故事!这是最早期的‘国家宣传片’脚本!谁说宣传一定要板着脸?用猎奇、用展示的方式,让读者自己产生‘周天子真牛逼’的感觉,这就是叙事的力量!编订或传播这类内容的人,就已经在干小说家‘饰小说以干县令’的活了!”
扶苏眼神一亮,他读经史,对《王会篇》确有印象,经赵天成这样一点拨,忽然觉得那枯燥的贡品清单背后,确实隐藏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叙事意图和自豪感的灌输。
他喃喃道:“如此说来…《王会篇》并非简单实录,实有宣扬德化、夸耀国威之深意?”
“没错!”赵天成一拍大腿,“再看《太子晋》篇!太子晋和师旷论辩,言语机锋,充满智慧趣味的对话。这玩意儿听起来像什么?像不像后来流行的一些‘智者对话录’?像不像民间喜欢传播的‘神童’故事?它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慧绝伦的周王室继承人形象,这本身就是在为周室‘增光添彩’,是在进行王室形象的公关宣传!这难道不是小说家手段?”
李由沉默了,他试图用法家的严谨去反驳,却发现赵天成的解读角度虽然新奇,却并非毫无道理。
这些篇章确实带有超越单纯记录的“意图”。《周书》乃儒家经典之一,若其中已蕴含此等“小说家”手法,那岂不是说…
赵天成没给他太多思考时间,继续抛例子:“再说《穆天子传》!这书你们肯定更熟悉一点吧?”
蒙海终于听到一个他好像有点印象的名字,插嘴道:“是不是讲周穆王坐着八匹马拉的车,跑到西边见西王母那个?俺听营里老卒吹牛时说过几句,说得神乎其神的!”
“对!就是那个!”赵天成指向蒙海,“你看,连军营里都在传!这说明什么?说明这种故事有极强的传播力!《穆天子传》是什么?它记载周穆王西巡狩之事,与西王母瑶池相会,乐而忘归。里面的地理、物产、部族,有真实影子,但更多的是想象、夸张和神话渲染!这书被归于‘起居注类’还是‘小说家类’历来有争议,但它的本质是什么?”
赵天成自问自答:“它就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帝王神话’创作和‘地理探索’宣传!它把周穆王塑造成一个充满冒险精神、能与神话人物沟通的传奇帝王,极大地丰富了穆王的个人魅力,同时也向民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充满异域风情的西方世界!”
“这激发了多么大的想象空间?这难道不比干巴巴地说‘穆王西征,扩土千里’更有感染力?编这个故事或者将民间传说整理成型的人,绝对深谙如何用‘小说’来提升帝王形象、满足民众猎奇心理、甚至隐含地鼓励探索精神!这是多么高明的舆论引导和形象工程?始皇帝就知道刻石碑说自己功盖三皇五帝,比起人家周穆王这波操作,是不是显得有点…愣?”
扶苏彻底听呆了。
《穆天子传》他读过,一直将其视为带有神话色彩的古史,从未从“帝王神话营造”和“国家叙事”的角度去思考。
经赵天成这样一说,他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那些神秘的史官或采风官,如何巧妙地运用故事来达到政治和文化目的。他的心砰砰直跳,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正在他面前打开。
李由的内心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作为法官,他习惯从律令和实证角度看问题,但赵天成揭示的是一种“软性”的权力运作方式,它不依靠强制,而是依靠感染和想象来巩固统治、引导民意。
这完全超出了他的知识体系。
他艰难地开口:“先生之意…莫非早在周时,朝廷便已暗中鼓励此类…虚饰之言?”
“鼓励?也许不全是主动鼓励,但至少是默许、利用甚至参与创作!”赵天成语气肯定。
“你们别忘了‘采诗官’制度!小说家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也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说明在早期,采集民间言论包括故事、谣言、传说是一种制度性安排!目的就是‘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集上来,干什么?仅仅是给王者看?不可能!”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045/439920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