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学术沐浴
“哦,这个啊,”赵天成懒洋洋地解释,仿佛在说一件很平常的事。
“就是……嗯,一种很大的、很正式的考试。差不多能决定你以后能学什么专门的学问,以及……嗯,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以后能干什么行当,能混成什么样儿。”
“通过考试决定所学与未来?”扶苏震惊了。这完全颠覆了秦朝依靠世袭、军功、荐举的选拔模式。“如此重要?是否是先生所说的科举?那……那都考些什么?又能学些什么?”
“跟科举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至于能学的……”
赵天成掰着泡在水里的手指头。
“那可就海了去了,跟你说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拣点你大概能明白的说吧……比如,专门研究怎么管人、怎么组织一帮人一起干活、怎么让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能平稳运行、怎么制定规矩让大伙儿都遵守……这套学问,叫‘政治学’。”
“政治……学?”
扶苏重复着这个词,感觉这个词本身就像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专门研究如何治国?竟成一门学问?”
这比博士宫所授的帝王心术听起来更加系统、宏大。
“对啊。”赵天成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热水让他有了点谈兴。
“这里面门道也多着呢。比如,研究权力是怎么来的,凭什么有些人能发号施令,别人就得听?这个叫‘权力来源与合法性’。”
扶苏立刻联想到父皇的皇权。
“譬如陛下,扫灭六国,一统天下,武功赫赫,此乃其权力之源?然则,六国虽灭,人心未附,仅凭武力,其‘合法性’……先生此前似有论及,似有不足?”
他巧妙地引用了赵天成之前的观点。
“没错!”赵天成点头,水波荡漾。
“光靠打下来的,叫征服,不叫完全的合法性。周武王克商,亦需分封诸侯、追思先圣、宣称天命所归以巩固统治。所以得想办法让被征服的人心里也认你,觉得你统治是应该的,是好的,或者至少是没办法反抗的。这就涉及到‘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的建设了。比如你们书同文、车同轨,就是在搞这个,虽然手段急了点,当年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在构建周室的统治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扶苏若有所悟:“所以,‘政治学’研究如何让统治更稳固,让天下人认同?”
“这是一部分。”
赵天成继续说。
“还研究各种不同的‘政体’,就是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比如,权力集中在一个君主手里,就是君主制,如商周;权力由一群贵族把持,叫贵族共和制,如斯巴达的双王与长老会议,或是罗马早期的元老院;权力理论上属于所有公民,由选举出来的代表行使,叫民主共和制……虽然实际操作起来各有各的问题,雅典的公民大会常有冲动决策,罗马共和后期被军阀和巨头操控。”
扶苏听得心神激荡:“竟有……如此多的政体!”
他无法想象没有皇帝的世界。
虽然赵天成之前说了希腊的一些制度!
“嘿,所以说你想象不了嘛。”
赵天成嘿嘿一笑。
“各有各的搞法,也各有各的毛病。君主制搞不好就成暴政或者昏君误国,如夏桀商纣;民主制吵吵嚷嚷,效率低下,还容易被煽动,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决策失误就与此有关。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适合不适合。‘政治学’也研究这些制度的优缺点,以及它们运行的条件。”
他顿了顿,又抛出一个概念。
“还有‘政治结构’,就是国家这台大机器是怎么组装的。比如,权力是高度集中在中央,还是分一些给地方?这就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你们秦朝搞郡县制,就是极端的中央集权,好处是政令通达,如臂使指,坏处是地方缺乏灵活性,中央一旦决策错误,全盘皆崩,且信息传递损耗巨大,秦廷对东方实际情况的了解常有滞后与偏差。周初行分封,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初期有效扩大了控制范围,但时间一长,诸侯坐大,王权衰落,终致春秋战国之乱局。”
扶苏立刻联想到赵天成之前批判郡县制“步子太大扯着蛋”的言论,深感其洞察。
“先生之意是,需在集权与分权间寻一平衡?”
“聪明!”赵天成赞了一句。
“还有呢,权力本身也要分。比如,制定法律的权利、执行法律的权利、审判裁决的权利,如果全都捏在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手里,很容易出问题。所以有些地方会尝试某种程度的权力划分与制衡,譬如罗马共和国内部,元老院掌立法与决策,执政官掌行政,公民大会也有一定权力,保民官则拥有否决权以保护平民利益,形成某种粗糙的制衡。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后期也玩脱了。你们秦朝则是法、政、军权皆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三权……分立?互相牵制?”
扶苏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这又是他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还有‘政治过程’,研究利益不同的群体怎么博弈、怎么讨价还价、怎么达成妥协。比如,地主想要多收租,农民想少交粮;军方想增加军费,文官想兴修水利……这些矛盾怎么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去解决,而不是动不动就闹起义或者兵变。这个叫‘利益整合与表达’。譬如罗马的平民通过设立保民官和争取《十二铜表法》来表达和保护自身权益,与贵族进行博弈。你们大秦目前主要靠强制压服,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矛盾容易积累爆发。”
“以及‘公共政策’,就是研究政府到底该干什么,怎么干。是应该什么都管,还是尽量少管?税收该怎么收,收上来怎么花?是优先修长城防御外敌,还是优先修水利发展农业?这些决策怎么做才更合理,更能让大多数人受益?这叫‘政策制定与评估’。比如管仲在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政策,根据土地好坏征税,提高了公平性和效率;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稳定粮价,这些都是早期的公共政策实践。而你们征发无度,政策评估只看能否达成皇帝目标,不计民生成本与社会承受力,隐患极大。”
赵天成泡在热水里,像是闲聊一般,将现代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用扶苏能理解的、结合古今中外历史实例进行阐释。
他没有刻意系统讲解,而是信手拈来,点到即止。
扶苏听得如饥似渴,每一个概念和对应的史实例证都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他脑中一扇扇紧锁的门。
完全沉浸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学术沐浴”之中。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045/4399203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