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 第271章

第271章


“海斯将军,不好了,我们的31号导弹护卫舰电子设备全毁了,目前已经失去联系。”

    美国海军太平洋司令部内,一名参谋急匆匆的跑来汇报这一坏消息。

    “什么?电子设备全毁,失去联系?那他们是怎么传递出消息的?”海斯上将质问道。

    “将军,他们动力系统还能正常工作,在失去通信设备后,连忙撤出那片海域,与在外围巡逻的113号基德级驱逐舰用旗语联系上了,然后他们通过基德级上面的电台将情况汇报回来的。”那名参谋一五一十的把了解到的详细情况告诉海斯上将。

    “该死的,只是让他们去监控缅甸的洲际弹道导弹落点,怎么会发生电子设备全毁的情况?难道对方的实验弹头有EMP功能?”

    “将军,科菲舰长他们当时距离缅甸的一艘驱逐舰非常近,在看到试验弹头落海前1分钟,对方好像就开启了无线电静默。

    科菲舰长当时还奇怪对方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所有电子信号都不发出来了。

    没想到不到1分钟,空中传来一声巨响,然后他们舰上的雷达和无线电台就都不能工作了,甚至还有小火苗从某个电子设备机柜里冒出来。

    幸好损管人员及时处理了,不然他们的军舰就要被烧掉了。

    因此科菲舰长判断,对方的测试弹安装了某种能产生EMP电磁脉冲的炸弹,目的应该是为将来的核武器的电磁毁伤能力做测试。”

    “这么说缅甸方面已经在进行核武器的前期测试喽,记录,把我们这里的情况立即上报给六角大楼和总统。

    我们的舰队装备是时候更新了,现在连对方测试用的EMP炸弹都防不住,今后遇到苏联海军更不是对手了。”海斯将军煞有介事的对那名参谋说道。

    参谋一边记录命令,一边想着苏联海军除了核潜艇能跟他们打得有来有回,其他水面舰艇根本没有可比性啊。

    不过海军就是要会哭穷,要会夸大对手,才能得到更多的拨款,建造更多更强大的军舰。

    所以他忠实的记录着将军的命令,然后去向相关部门汇报。

    此时的南太平洋演习区,缅甸方面的试验舰队正在从容不迫的把模拟弹头,钛合金数据舱,大量的中端和末端碎片进行打捞。

    原本他们觉得任务很难完美的完成的,因为有一艘美国的护卫舰,仗着体量大,一直想插入演习区域内。

    要不是两艘最新的驱逐舰速度略快,转弯灵活,不惜撞船也要阻拦美国的护卫舰,那么还真会让美国的护卫舰闯入演习区。

    即使两艘驱逐舰战斗意志坚决,炮口都完成了瞄准动作,美国的那艘护卫舰还是不愿离去,一直贴着其中一艘驱逐舰航行。

    幸好导弹的EMP部件爆炸,还真的起到了效果。

    当时那艘美国护卫舰上的某处雷达下方冒出浓烟了。

    那一幕让之前一直紧张的准备战斗的缅甸海军看到,别提有多高兴了。

    他们都没出手,天上的导弹就帮他们出气了。

    他们在预定时间之后打开电子侦查舱,发现那艘导弹护卫舰起火后,所有的电子信号都消失了。

    对面舰上的人来来去去的忙活着,有拿着水管去灭火的,有带着工具爬到天线上去检查的,哨塔上还有人在打旗语,向他们询问某些消息。

    全解阵一方的驱逐舰根本不带搭理的,而是直接用高音喇叭喊话,让他们赶紧离开那片演习禁区。

    对面的旗语挥得那叫一个勤快,但是缅甸方面就是不接话,一遍遍的催他们赶紧离开。

    美国海军的护卫舰在附近转悠了10多分钟后,才连忙离开。

    因为他们发现舰艇外部的天线全部损毁了,全舰已经对外失去联络,并且舰上的损管人员尝试过维修,但是备用零件不足。

    之前虽然有这种极端情况的预案,但是自从交付海军后的10多年,一直没有发生这种事故,所以在备件到期后,有些就没有更新了。

    因此要想重新恢复通信,必须立刻回港,从备件仓库里紧急调拨,然后才能修复受损的天线。

    也幸好内部的动力系统没受到影响,还能保持动力,不然他们真的可能变成海上随波逐流的铁棺材。

    当他们离开演习禁区,找到在外围巡弋的基德级驱逐舰时,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

    两艘军舰汇合后,导弹护卫舰的科菲舰长才借助基德级上的电台与司令部取得联系。

    这种情况下,原本要近距离监控甚至打算抢缅甸方面的试验弹头的任务就失败了。

    另外末端的跟踪数据也不完整,只有对方出了热障区到达距海面10多公里的那段导弹信号。

    科菲将军看着舰载电脑里存储的那段监控信号,久久无言。

    因为实在太不可思议。

    对方的导弹在末端居然还能进行机动,而不是跟他们的导弹一样只能小幅度的调整弹道。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导弹似乎可以用来打击海上的移动目标了。

    想到这,他不由得冒出一身冷汗。

    从此之后,他们的大中型舰艇,就要面对这种导弹的打击了。

    当对方的导弹进入中段之后,自己一方目前已经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可以阻挡了。

    虽然他们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反卫星和反太空目标的武器已经有非常多的试验项目在进行,但是效果都还非常不理想。

    比如天基激光武器,就遇到了很多难题。

    比如供能系统,校准系统,大威力激光发生器等,都不是目前的技术可以解决的。

    众多的科研人员正在一个个攻关中。

    但是能否成功,什么时候成功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可对方的弹道导弹打军舰似乎就要完成测试了。

    另外从对方在实验弹里安装了EMP炸弹进行电磁脉冲模拟,可能是在为核武器进行测试。

    科菲舰长看完数据后,选择让基德级驱逐舰代为上传数据。

    六角大楼内,好几个部门在收到多个海外基地上传的缅甸洲际弹道导弹测试的相关情报后,连忙展开了分析。

    “部长,菲律宾雷达站情报回传完毕,我们已经记录了其上升段的数据资料,并录入了数据库。”

    此时的六角大楼负责人是卡斯帕·温伯格,是里根总统的首任国防部长,主导了冷战后期美国军力重建,包括推动“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倡议,SDI)。

    “很好,数据分析出来什么没有?”

    “额~,很奇怪,只有距离地面40公里至90公里的那段,之后就没有了。”那名情报官回答道。

    “没有了,你是指?”

    “没错,咱们的雷达看不清对方导弹距离地面90公里之后的飞行轨迹。”

    “怎么会这样,我记得那里的雷达专门加强过,之前是为了应对苏联在金兰湾的基地的武装力量,防备对方在那里部署的的弹道导弹的,不应该只能记录90公里之内的信号,至少180公里之内都是能观察到的。”

    “事实就是如此,部长,你说对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技术?”

    “特殊的技术?你指什么?”

    “我也不清楚,不过我们有相应的专家,可以问问。”

    那名情报官得到部长的首肯后,开始联系一位相关方面的专家。

    那名专家听完雷达性能和观测数据的情况后,给出了他的判断。

    “如果没有猜错,对方的导弹弹体有一层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它们在达到一定的温度后,会开始升华,形成电离层,相当于是进行了电磁屏蔽。”

    “弹道导弹搞电磁屏蔽?咱们有这个技术吗?”

    “试验性的可以制造出来,但是大规模列装应该很难,这种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非常难制造,成本非常的高昂,另外技术稳定性也不够,时间长了,强度等性能会显著衰减,所以基本不可能大规模生产。”

    “好的,非常感谢,下班请你喝咖啡。”

    “好,你可别忘了,再见。”

    那名情报官挂断了之前有过好几次联系的专家的电话,然后将相应的情况向温伯格汇报。

    “你说对方的导弹用来某种烧蚀式碳-碳复合材料防热层,并且这种防热层是我们美国都不能稳定生产的?”

    “没错,那名专家是这个领域的权威,他的话可信度非常高,如果你要更确切的消息,我再找几名其他专家咨询下。”

    “不必了,我暂且相信,因为对方的这枚导弹确实不一般。”

    原来温伯格部长已经收到了夏威夷的地面大型望远镜的观察数据,美国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数据以及太平洋海军方面传递回来的情报。

    夏威夷方面的射电望远镜倒是有看到对方的身影,但是目标远在距离地面1200公里的太空。

    美国方面目前没有任何武器可以将处在外太空的导弹打下来。

    天基红外系统这次居然没发挥作用,根本就没看见对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其实那是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氮化镓干扰机发射了L波段噪声,压制了美国的天基红外系统(SBIRS)的凝视型传感器,这让美国的防御系统变成了瞎子。

    太平洋方面倒是有一些有用的数据。

    不过看完后,温伯格部长不由得头疼起来。

    因为数据显示对方的弹头是能进行末端大范围机动的,并且是以15马赫的高超音速机动。

    这个分析结论一出来,相应的专家都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数据错误,让太平洋海军司令部仔细核对。

    不过最终的结论就是如此,对方的导弹是一种设想中的乘波体结构。

    乘波体这一概念是1950年代,英国科学家Terry  Nonweiler首次提出的,他指出飞行器可借助激波产生的压力差实现高效升阻比。

    1960年代,美国NASA的X-15火箭飞机(最高6.7马赫)验证高超声速飞行的可行性,但未采用乘波体设计。

    此后美苏军备竞赛,两国在弹道导弹再入飞行器(RV)研究中尝试优化气动外形,但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材料技术,乘波体未实用化。

    到了80年代,超级计算机的普及使复杂激波模拟成为可能,美国NASA兰利研究中心开发乘波体优化算法(如锥导法)。

    但是到1987年,美国方面还没有完成设计,另外相应的高超音速风洞也没有,所以要想设计定型,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

    温伯格在了解完此次缅甸方面的导弹试验的所有侦查观测到的数据和分析结论后,赶紧向等着消息的总统汇报。

    “总统先生,缅甸方面的导弹是一款采用了多种跨时代技术的武器,咱们必须重视起来,另外我建议跟苏联和中国方面核实下,他们是否有进行过某些帮助,不然我实在想不出来缅甸方面怎么能设计并制造出如此诡异的导弹。”

    “温伯格,苏联方面你去联系,现在他们的高层已经基本接受了我们的和平宣传,一些前沿的科学研究不妨敞开来谈一谈,今后咱们接收他们的科学家和相关技术时,也好有个准备。”

    “好的总统先生,我这就去联系。”

    此时的苏联领导层已经经历了大换血。

    苏共***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他在1985年3月11日上台。

    上任后开始主导“改革与新思维”(ПерестройкаиГласность),是推动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美苏核裁军谈判核心人物。

    部长会议主席是尼古拉·雷日科夫。

    他在1985年9月27日上台,主管经济改革,尝试引入市场机制,但因计划经济惯性阻力重重。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名义国家元首)是安德烈·葛罗米柯,1985年7月2日上台。

    是资深外交家,曾任外交部长28年(1957—1985),非常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

    国防部长是谢尔盖·索科洛夫。

    1984年12月22日上台,负责军事改革,应对阿富汗战争及美苏军备竞赛。

    外交部长是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1985年7月1日上台,推动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缓和冷战对抗。

    而温伯格要联系的就是苏联的国防部长谢尔盖·索科洛夫。

    没错,他们之间通过专线联系上了。

    “您好!谢尔盖·索科洛夫,我是温伯格。”

    “您好!温伯格,这个时间打电话来,是要谈中导条约吗?”

    “那个容后再谈,我找你是有关缅甸方面的事情,你应该知道在几个小时前,对方试射了1枚洲际弹道导弹。”

    “没错,我们的金兰湾基地侦测到了部分轨道数据,如果你们想要的话,可以用对方的末端再入数据来交换。”

    原来此时的苏联在南太平洋海域没有任何补给基地,他们的水面舰艇基本不去那里活动,只有某些弹道导弹核潜艇会偶尔在那边巡航或者路过。

    因此苏联方面没有末端的数据,原本他们还想着如何搞到的,现在美国方面先问,那么他们就先把条件提出来了。

    “额~,我们要谈的不是这个,我想找你确认下,是否有位缅甸方面提供某些研究上的帮助,比如高超音速风洞的测试,碳-碳复合材料的研究等等。”

    温伯格在电话里,把想了解的都问了一遍。

    谢尔盖·索科洛夫在电话里坚定的说没有提供任何帮助,他们也奇怪对方的导弹为什么在距离地面80多公里后就探测不到了。

    两方在电话里一对账,发现这缅甸方面的技术确实来得非常诡异,并且那些技术要么是科学家畅想的,基本很难实现的,要么是他们两国全力攻关中的,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实现的技术。

    对完账后,两人谈起了军事技术合作的事情。

    此时两国的中导条约谈判已经接近尾声,苏联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现在对美国方面是非常的软。

    其实也不难理解,美国方面已经通过粮食这种武器,彻底掌握了苏联的命脉。

    苏联之前的政策导致国内的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在不断下降,进入80年代后,每年都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粮食来弥补国内的供应缺口。

    美国方面及时的发现了苏联的这一弱点,在粮食上面采用了多种办法。

    前期低价倾销,让苏联方面认为国际市场上粮食很多,不必急于提升国内的粮食生产。

    然后中期时不时的发布天灾预警,让粮食大涨价,消耗苏联的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到了1987年,苏联的国库基本被粮食耗干了。

    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不得不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然后就一步步的接受美国经济专家,政治家宣传的那套思想了。

    从苏联方面验证了情报后,温伯格连忙与总统联系。

    里根总统也通过外交渠道跟国内方面进行了交流,基本判断出中国方面确实没有这种技术。

    因此两人不得不接受缅甸方面的突然崛起。

    原本他们设想的是,等苏联倒下后,美国就可以从军备竞赛上缓口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民生领域了。

    现在缅甸突然崛起了,并且是以极快的速度刷新他们的认知。

    他们不得不召集专门的会议,商谈如何应对缅甸在军事领域的崛起。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990/1111087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