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 章 土豆红薯玉米
【“不能带回去你还说?汉武帝是秦后边的汉朝的?”嬴政有些无语,有点想揍孩子了。
“别急嘛,我还没说完呢,常规小麦品种,如"小偃6号"及其衍生种是可以留种的,而且稳产、抗病、可留种,适合古代粗放种植 。”嬴子慕正色道。
嬴政终于听到一个可以带回去的高产粮种,心情很是不错,“那水稻真的就没有可以留种,高产的吗?”嬴政还是有点不死心。
“有的,第一个,海稻86,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合环境在沿海、盐碱地区,或易受旱涝影响的古代农田,亩产300斤,虽然没有杂交水稻产量高。
但是在大秦的盐碱地一般是 用来种植耐盐藤本植物的,《吕氏春秋》就有"斥卤之地,树之葛藟"。这相当于多出来的地种植了。”
“第二个就是巨型稻,超高秆、稻渔共生,这种水稻株高1.8-2.2米,生物量是普通水稻1.5倍。
“稻渔共生”,蓄水深40-50厘米,可养鱼、虾、蟹。亩产在500-600斤。”
“第三种是矮脚南特抗倒伏、稳产,是我国最早推广的矮秆稻,抗倒伏,耐肥,适合精耕细作,亩产可达400斤。”
嬴政听完也是眉眼舒展,虽有杂交水稻珠玉在前,后面的水稻比起杂交水稻亩产少了好多。
但是凡事就怕对比啊,后边的水稻比不过杂交,但是比他大秦的水稻高产多了啊。
而且那个海稻86就像小十七说的,可以种在盐碱地,在大秦,盐碱地种不出粮食,有了海稻86这就等于多出来的地啊。
嬴子慕看老父亲那开心的模样,打算让老父亲更开心一下。
“其实还有比杂交水稻更高产的粮种,还可以留种的。”嬴子慕话落,不出意外,嬴政呼吸紧促起来。
什么,居然还有比杂交水稻更高产的粮种,还能留种?
嬴子慕也不卖关子了,“就是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都是美洲传过来的物种,不是本土的。土豆红薯玉米在明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是当时并没有大规模普及。
这些作物在清朝时期的大规模种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人口增长,甚至被称为红薯盛世。”
“您猜猜土豆红薯玉米传入的时候亩产多少?”嬴子慕又忍不住的逗嬴政。
嬴政并没有按嬴子慕的节奏走,直接给了嬴子慕一个脑瓜崩,“快说。”
“哼,您就不怕把我给敲傻了?”
“这力道连红印子都不会有,快说。”嬴政抬手作势要在敲。
好吧好吧,不能惹急了老父亲。
“明朝后期时,红薯亩产2000-3000斤。玉米亩产200-300 斤,土豆亩产1000-1500 斤。”
“到了清朝中期时,红薯亩产3000-5000斤,玉米亩产 300-500 斤,土豆亩产1500-2500斤。”
嬴政震惊住了,传入时这么高产,那经过后世改良后的种子岂不是更高产?
“那后世的……”嬴政都感觉到自己声音里带着的颤抖。
“没错,经过改良,后世的土豆红薯玉米产量更高了,种类太多了,我就介绍几种可以留种,适合您带回去的。”
“首先就是土豆种子,希森6号,亩产可达7456斤,希森6号抗病性强,适合旱地种植。
冀张薯12号,亩产8148斤,这是个早熟品种。”
“再来是红薯的种子,云淀1号,亩产 9000斤,它耐旱性强,适合灾荒年种植。
最后就是玉米了,黄玉米,亩产 2000-2500斤。其实如果不考虑留种问题,更推荐张掖杂交玉米,亩产 3000斤以上。”
嬴子慕朝嬴政点点头,“所以啊爸,人才啊,人才啊,多培养点人才,培育出杂交种子才是长久之计啊。”】
战国·秦国
嬴稷眯起浑浊的双眼,仰望着天幕视频中那金灿灿的稻田。
老秦王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几边缘,那里已被磨出了光滑的凹痕。
"亩产千斤..."他喃喃重复着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枯瘦的手掌突然重重拍在案上,"若我大秦有此粮种,何愁六十万大军粮草不继!"
范雎躬身:"王上,这天幕所示乃两千载后之产量啊..."
"寡人知道!"嬴稷目光如炬地盯着天幕中袁老的影像,"此人之功,堪比神农。传令下去,在咸阳城南立祠,祭祀这位...这位杂交水稻之父。"
老秦王忽然长叹:"寡人若能年轻二十岁..."话音未落,想了自己身边的曾孙,然后,他急了,他急了。
嬴稷直接举起小嬴政对着天幕喊:“来孙啊,你的小阿父他想你了,什么时候让他去见见你啊”。
小嬴政:……
白起捂脸,不想承认这是自家君主。
秦朝
年轻的秦王政眼中跳动的火焰明亮。
"土豆...耐寒耐旱,亩产可达三千斤。"他运笔如飞,在竹简上记录着。
蒙恬侍立一旁,忍不住道:"大王,若真能带回这些种子,我大秦..."
"不是若。"嬴政打断他,声音冷峻如铁,"虽然现在小十七还未出世,都是她阿父,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秦朝,秦始皇所在的时空。
人们看到天幕上十七公主介绍的粮种亩产,不管是老秦人,还是以前六国的黔首,都跪地大呼:“天佑大秦,大秦万年。”
他们的皇即将带回高产粮种,以后就不会挨饿了,真好。
至于土豆红薯玉米他们没见过没吃过,会不会不好吃的问题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内,在不好吃能有树皮不好吃吗?
被嬴政召回在咸阳监国的扶苏也感觉被天大的惊喜砸中,天佑大秦啊。
汉朝刘彻时期
当天幕展示玉米的抗旱特性时,刘彻的朱笔在简牍上划出长长一道红痕。
"好!好!好!仲卿,你算算。"刘彻指着天幕,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若我军有这等军粮,每次出征能省去多少辎重?漠北那些缺水之地..."
桑弘羊已经掏出算筹:"回陛下,仅运输一项,可减民夫七成。若按天幕所言土豆产量,三十万大军远征半年的粮草..."
刘彻突然转身:"卫青,你说第二批邀请的人有没有朕,等等...好像,嬴姑娘之前说过千万别学朕来的……她不会……"
刘彻笑容消失了。
唐朝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看到红薯的耐旱特性时,李世民猛地站起来。
"玄龄!记下来!"他激动地在殿中踱步,"也不知道这美洲在哪里……"
元朝
忽必烈这位蒙古大汗用生硬的汉语问身边的汉臣:"这土豆...能在漠南种植?"
明朝
朱棣对朱高炽说:"等下次下西洋,要让郑和留意这类作物。"他的目光越过宫殿,仿佛看到了更远的远方。
清朝
乾隆听着和珅汇报各地收成,看到天幕中后世土豆红薯玉米的产量,有点不以为意,还以为后世多厉害呢,都几百年了,居然也就比她大清多一倍而已。
但他随即又皱眉,"不过这杂交之术..."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712/4419005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