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龙城雅丹引绿飘(二)
沙棘幼苗运到龙城村的那天,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围在村口,看着卡车车厢里一排排绿油油的幼苗,眼神里既有期待,又藏着几分不安。老王特意杀了家里养的鸡,李婶蒸了一大锅馒头,招呼大家中午在院子里聚餐,像是在庆祝一个重要的节日。
“林同志,这些小苗真能在咱这儿活下来?” 村民张老汉蹲在幼苗旁,小心翼翼地碰了碰叶片,生怕碰坏了这来之不易的绿色。他这辈子在戈壁上见过太多枯萎的植物,对这次种植始终没底。
林风蹲下身,拿起一株幼苗展示给大家看:“张叔,您看这沙棘的根系,又粗又壮,而且叶片上有绒毛,能减少水分蒸发,特别适合咱们这儿的气候。只要咱们用心照料,肯定能活!” 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如何栽种,“挖坑的时候要注意,深度得刚好没过根系,再把土压实,这样能防止风沙把幼苗吹倒。”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全员出动,跟着林风在开垦好的土地上栽种沙棘幼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个人的手上都磨出了水泡,汗水浸湿了衣衫,但没人抱怨。孩子们也凑过来帮忙,有的递树苗,有的捡石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林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 —— 他知道,这片绿色已经在大家心里扎下了根。
可没过多久,考验就来了。一天夜里,狂风突然袭来,呼啸着穿过雅丹地貌,卷起的黄沙像一堵墙,朝着村子和种植地扑来。林风被风声惊醒,心里咯噔一下,立刻穿上衣服冲出房间。
“不好!沙棘苗要出事!” 他一边喊,一边朝着种植地跑去。老王、张老汉和其他村民也听到了动静,纷纷拿着工具赶来。夜色中,他们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在风沙里穿梭,手电筒的光束在黑暗中摇曳。
“快!用石头把幼苗围起来!” 林风大喊着,率先抱起一块石头,挡在一株倾斜的幼苗旁。村民们也跟着行动,有的用树枝搭建防风障,有的把吹倒的幼苗重新扶起来,再用泥土加固。风沙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大家却顾不上擦,只是不停地干活。
这一夜,所有人都在风沙里奋战。直到天快亮时,风才渐渐小了下来。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种植地上时,林风他们才停下来,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五味杂陈 —— 一半的沙棘幼苗被吹倒了,有的根系裸露在外,叶子也被风沙打蔫了,原本生机勃勃的种植地变得一片狼藉。
张老汉看着枯萎的幼苗,叹了口气:“唉,还是没能扛过去…… 这雅丹的风,太狠了。” 他的声音里满是失落,眼角也泛起了红。其他村民也低着头,脸上写满了沮丧,几天的辛苦仿佛一下子付诸东流。
林风心里也不好受,但他知道不能放弃。他走到大家面前,拿起一株还带着生机的幼苗,坚定地说:“大家别灰心!虽然损失了一些,但还有一半的幼苗活着!只要我们现在赶紧补救,给它们浇水、施肥,肯定能救活!风再狠,我们也能跟它斗到底!”
他的话像一剂强心针,让村民们重新抬起了头。老王拍了拍张老汉的肩膀:“林同志说得对!咱们不能就这么放弃,接着干!”
接下来的日子,林风带领大家开始补救工作。他们先把吹倒的幼苗重新栽种好,然后从峡谷的水洼里引水,小心翼翼地浇灌每一株幼苗。为了防止再次遭遇风沙,林风还想到了一个办法 —— 在种植地周围挖一条一米深的防风沟,再用芦苇杆编织成防风网,围在种植地外围。村民们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纷纷动手,有的挖沟,有的编织防风网,干劲十足。
林风还特意从县城买来保湿剂,混合在水里浇给幼苗,帮助它们锁住水分。每天天不亮,他就去种植地查看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株幼苗的变化。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他又顶着烈日,给幼苗遮挡阳光,防止叶片被晒伤。村民们看在眼里,也更加用心地照料幼苗,有的甚至每天都去种植地转好几圈,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半个月后,奇迹发生了。那些被补救的幼苗渐渐恢复了生机,长出了新的嫩芽,原本蔫掉的叶子也变得翠绿起来。种植地外围的防风网和防风沟也起到了作用,虽然又刮过几次风,但幼苗再也没有被吹倒。当村民们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时,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张老汉更是激动地拉着林风的手,眼眶通红:“林同志,活了!真的活了!咱们成功了!”
林风看着眼前的绿色,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们,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沙棘幼苗成活后,林风并没有放松警惕。他发现,虽然有防风网和防风沟的保护,但幼苗的生长速度比预期的要慢,而且有些幼苗的叶片还是会出现发黄的情况。他心里很疑惑,明明已经按时浇水、施肥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为了找到原因,林风每天都在种植地观察,还采集了土壤样本和幼苗叶片样本,准备再次送到县城的实验室分析。老王看到他整天愁眉苦脸的,就主动过来问:“林同志,是不是小苗又出问题了?”
林风点了点头,把自己的疑惑告诉了老王:“大叔,我觉得可能是水分不够,或者地下水的分布有问题。虽然我们从峡谷的水洼引水,但水洼的水量有限,而且离种植地有点远,每次浇水都很不方便,可能有些幼苗没有浇到足够的水。”
老王想了想,说:“你这么一说,我倒想起一件事。以前村里有个老井,就在村东头,后来因为水位下降,就废弃了。说不定那口井里还有水呢?”
林风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的吗?大叔,您快带我去看看!”
老王带着林风来到村东头,只见一口破旧的井栏立在那里,井边长满了杂草,井口被一块木板盖着,看起来已经废弃很多年了。林风走上前,掀开木板,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拿出手电筒往井里照,隐约能看到井底有一些水的反光。
“太好了!说不定这口井真的能用!” 林风激动地说。他立刻找来绳子和水桶,把水桶放进井里,慢慢往下放。当水桶提上来时,里面果然装着半桶水。林风赶紧用 pH 试纸测试了一下,水的酸碱度呈中性,而且水质清澈,非常适合灌溉。
这个发现让林风兴奋不已。他立刻组织村民们清理老井,修补井栏,还买来了抽水泵,把井水引到种植地。有了稳定的水源,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了,叶片也变得更加翠绿。村民们也不用再每天从峡谷的水洼挑水了,省了不少力气。
但没过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随着井水的不断抽取,林风发现井底的水位在慢慢下降。他心里很担心,如果水位持续下降,这口井迟早会再次干涸,到时候种植地又会面临缺水的困境。
为了弄清楚地下水的情况,林风决定进行一次详细的地下水勘探。他联系了省地质勘探队,请求他们派专家来龙城雅丹进行勘探。勘探队的专家很快就来了,他们带着专业的设备,在龙城村和雅丹地貌周围进行了全面的勘探。
经过几天的勘探,专家们得出了结论:龙城雅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其实很丰富,只是分布不均匀,而且很多地下水都埋藏在较深的地层中,难以开采。之前发现的老井和峡谷的水洼,只是地下水渗出的小部分。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位置打井,开采深层地下水,就能为种植地提供稳定的水源。
林风听了专家的话,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他和专家们一起,根据勘探数据,在种植地附近选定了几个打井的位置。村民们听说要打井,都积极响应,有的捐钱,有的出力。老王还把家里的积蓄拿了出来,说:“林同志,打井是为了咱们村的未来,我这点钱不算什么。”
打井的过程很艰难。雅丹地区的地层坚硬,岩石很多,钻井机常常会被卡住。而且白天天气炎热,晚上又寒冷,施工人员们每天都要忍受恶劣的环境。但大家都没有放弃,林风更是每天都守在打井现场,和施工人员一起解决遇到的问题。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第一口井成功打出了水。当清澈的井水从井口喷涌而出时,村民们都欢呼雀跃,纷纷拿着水桶来接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第二口井、第三口井也陆续打好了。林风还带领村民们修建了灌溉渠,把井水引到种植地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统。
有了稳定的水源,沙棘的生长越来越好,种植地的绿色也越来越浓。不仅如此,井水还解决了村民们的生活用水问题。以前村民们都是靠收集雨水和从远处拉水生活,水质差,还经常缺水。现在有了井水,大家再也不用为水的问题发愁了。
张老汉看着自家院子里流淌的井水,感慨地说:“林同志,真是太谢谢你了!你不仅给咱们带来了绿色,还解决了咱们的吃水问题。你就是咱们龙城村的大恩人啊!”
林风笑着说:“张叔,您太客气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继续加油,一定能让龙城雅丹变得更绿,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年过去了。龙城雅丹的种植地已经扩大到了十亩,沙棘长得郁郁葱葱,有的已经长到了一米多高,枝头还挂满了小小的果实。每到秋天,红色的果实点缀在绿色的枝叶间,格外好看。
沙棘的生长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收益。林风联系了县城的农产品加工厂,把沙棘果卖给加工厂制作沙棘汁、沙棘果酱等产品。村民们第一次拿到卖沙棘果的钱,都笑得合不拢嘴。张老汉拿着钱,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小苗,还能给咱们带来收入!以后咱们的日子有盼头了!”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动物也回到了龙城雅丹。以前很少见到的野鸡、野兔,现在经常能在种植地周围看到。有一次,林风还在雅丹丘上发现了一只老鹰,正盘旋着寻找猎物。他赶紧拿出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
“林同志,你看!有鹿!” 一天,村民***兴奋地跑到林风的住处,拉着他往雅丹深处跑。林风跟着***来到一片开阔的区域,只见几只马鹿正在低头吃草,它们的毛色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看起来悠闲自在。
“真的是马鹿!” 林风惊喜地说。他知道,马鹿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它们的出现,说明龙城雅丹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城雅丹。有游客听说这里有一片 “沙漠绿洲”,特意来参观游玩。他们看到郁郁葱葱的沙棘林,看到在雅丹间穿梭的动物,都惊叹不已。
“没想到在这么荒凉的雅丹地貌里,竟然有这么一片绿色,太神奇了!” 一位游客一边拍照,一边感慨地说。
“这都是林同志和村民们的功劳啊!他们太了不起了!” 另一位游客说道。
游客的到来,也给龙城村带来了新的机遇。老王把自家的民宿重新装修了一下,增加了几个房间,还在院子里种上了花草,吸引游客入住。李婶则在民宿里卖起了自己做的沙棘果酱、馒头等特色美食,生意很红火。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有的开起了小卖部,有的做起了导游,带领游客参观雅丹地貌和沙棘林。
龙城村渐渐热闹起来,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看到村里的变化,也纷纷回来创业。村民王磊以前在城里的工厂打工,听说家里的生态环境改善了,还能赚钱,就带着妻子回到了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专门接待游客。
“以前总觉得在城里打工才有出息,没想到回到村里,日子过得比在城里还好。” 王磊笑着说,“现在每天都能看到绿色,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能和家人在一起,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林风看着龙城村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这片土地正在因为绿色而焕发生机。但他也清楚,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半途而废。他开始计划扩大种植面积,除了沙棘,还想尝试种植其他耐旱植物,比如梭梭、红柳等,让龙城雅丹的绿色更加丰富。
他还联系了当地的学校,组织学生们来种植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孩子们在种植地里浇水、除草,听林风讲解沙棘的生长过程和生态价值,一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
“老师,我以后也要像林叔叔一样,保护地球,种很多很多的树!” 一个小女孩拉着林风的手,认真地说。
林风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笑着说:“好啊!叔叔相信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生态保护者!”
夕阳下,龙城雅丹的沙棘林泛着金色的光芒,远处的雅丹丘在余晖中勾勒出美丽的轮廓。林风站在种植地旁,看着眼前的绿色,看着村民们幸福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龙城雅丹一定会变成一片真正的绿洲,这里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美好。
就在龙城雅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也蒸蒸日上的时候,新的挑战悄然来临。这一年,龙城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干旱,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雨,气温也比往年高出了很多。种植地的井水水位开始下降,虽然还能维持灌溉,但如果干旱持续下去,情况会很危险。
林风每天都在关注天气预报,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心里越来越焦虑。他带领村民们采取了各种节水措施,比如减少灌溉次数,采用滴灌的方式浇水,尽量把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一些沙棘出现了枯萎的迹象。
“林同志,再这么旱下去,咱们的沙棘林怕是保不住了。” 老王看着枯萎的沙棘,忧心忡忡地说。
林风皱着眉头,心里也在思考对策。他想到,之前地质勘探队说过,龙城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很丰富,只是很多都埋藏在深层地层中。如果能再打几口深井,开采更深层的地下水,或许能缓解干旱带来的危机。
但打深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专业的设备,这对于龙城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林风四处奔波,向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申请资金支持,还联系了一些公益组织,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政府了解到龙城雅丹的情况后,决定给予资金支持,帮助村里打深井。公益组织也伸出了援手,捐赠了一批先进的灌溉设备。有了资金和设备,林风立刻组织施工人员开始打深井。
这次打井比上次更加困难,因为要开采深层地下水,钻井的深度比之前增加了很多,而且地层更加坚硬。施工人员们日夜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一个月后,成功打出了两口深井。当深井里的水喷涌而出时,村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有了深井的水源,种植地的干旱问题得到了缓解。林风还利用公益组织捐赠的滴灌设备,对灌溉系统进行了改造。滴灌设备可以把水直接输送到每一株沙棘的根部,大大减少了水分的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大家的努力下,枯萎的沙棘渐渐恢复了生机,种植地又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这次干旱也让林风意识到,单一的植物品种抗风险能力太差。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自然灾害,只靠沙棘很难应对。于是,他开始研究其他耐旱植物,想在种植地引入更多的品种,形成多元化的植被结构。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咨询了农业专家,最终选定了梭梭、红柳和沙枣三种植物。梭梭和红柳都是沙漠地区常见的耐旱植物,生命力顽强,而且还能固定沙丘,防止沙漠化。沙枣则既能耐旱,又能结果,果实可以食用,还能用来制作果酱、果干等产品,能为村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选定品种后,林风开始采购幼苗。他特意挑选了长势好、适应性强的幼苗,还邀请农业专家来到龙城雅丹,指导村民们种植。专家们详细讲解了梭梭、红柳和沙枣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巧,村民们都认真地听着,记着笔记。
种植新植物的过程并不容易。梭梭和红柳的幼苗比较脆弱,需要小心呵护,而且种植的密度和深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沙枣的种植则需要更多的肥料,才能保证幼苗的生长。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501/5035608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