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劳工
这份提案是民主党人推动的,国家都要没了,那先保住自己的政治利益再说。
大部分人都在期待美国的失败,因为美国失败就代表共和制失败。那些在欧洲的共和组织就会失去一个可以依靠的案例,这些君主就安全了。
远在千里之外的美洲没有影响到中东,这里的格局仍然是一强二弱的局面。伊朗比埃及和奥斯曼的相对强盛,以及英法俄这些域外大国的影响让这片土地还有更多的劫难。
奥斯曼在经历了又一次政变后,掀起了向伊朗学习的风潮。1858年的战争失败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不仅割让了大量土地,还将叙利亚地区的权益大多打包卖给了伊朗。而更重要的是,逊尼派知识分子无法想象竟然败给了什叶派,当伊朗军队开进各个城市时,自杀的不在少数。
奥斯曼的官员从来都不擅长理财,这个国家也因而缓慢且难以避免地滑向了破产的边缘。帝国的进口额一直高于出口额,而且长期无法开发出效益丰厚的内部资源。帝国的国库实际上已经空空如也,应付给军队的军饷一直在拖欠,生活成本在攀升。
对国民经济缺乏妥善管理的奥斯曼已经依赖于从欧洲借款度日,欠款数额已达2000万英镑之巨。而一些人认为奥斯曼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也就是宪法和议会。
伊朗人获得了和英法一样的待遇,没有任何奥斯曼官员会勒索他们,不管是投资开矿还是贸易旅游,那种对抗的情绪明面上已经消失了。但暗地里还是有的。
一群人组建了一个叫爱国者联盟的组织,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活动,而方兴未艾的新闻媒体更是他们的主要武器。而他们的目标除了要求改革,还有就是抵抗伊朗的民族同化输入。
伊朗在奥斯曼的文学组织最近大肆宣传伊朗和奥斯曼是同一个民族,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开始,到塞尔柱帝国。这是由突厥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塞尔柱帝国将波斯文化和宗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在奥斯曼帝国,波斯语是宫廷、文学和学术的重要语言。许多奥斯曼苏丹和精英阶层都精通波斯语,波斯诗歌在奥斯曼帝国广受欢迎。而伊朗的突然发力也是让还没有进行文化发展的奥斯曼有点措手不及。
而伊朗也是将注意力转向奥斯曼的底层民众而不是高层,这些都是重要的劳动力。可以招募过来让他们打工,同时也可以弥补非洲移民的缺口。
奥斯曼普通民众的住房条件普遍简陋,农村地区的农民通常住在土坯房或茅草屋中,而城市贫民则拥挤在破旧的棚户区。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税收沉重,他们常常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饥荒和营养不良在贫困地区时有发生。
伊朗则趁机发力,在什叶派的清真寺前,只要参加礼拜,每个星期都可以获得一定量的面粉和土豆。而伊朗招募劳工的消息每次也是奥斯曼人重要信息来源,如果能选上,至少一年就不用愁了。
被招募的奥斯曼劳工主要被分配到伊朗的农业区、矿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在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劳工们参与棉花种植和渔业;在南部,他们则被派往油田和铁路建设工地。在非洲,他们成为开垦土地的农民和开拓边界的炮灰。
不过他们的工作条件仍然艰苦。许多劳工居住在简陋的工棚中,工作时间长,工资也相对较低。然而,与奥斯曼帝国的贫困生活相比,这些劳工仍然觉得自己的处境有所改善。
而在看到伊朗的生活条件后,不少奥斯曼人有了定居的想法,并且会将家人一起接过来。但要想融入社会,学习波斯语是必不可少的。在安卡拉等地,已经有不少教授波斯语的学校。除了语言,劳工们还需要适应伊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此什叶派清真寺的数量也在增加。
对于来自奥斯曼帝国的什叶派劳工来说,清真寺是他们保持宗教认同和文化联系的重要场所。通过参与宗教活动,他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支持网络。
在伊朗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区,逐渐形成了奥斯曼劳工的聚居区。这些社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住房条件简陋,但为劳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1859年前往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有7259人,但到了1861年就增加到35698人。这还不算有两万人在巴格达定居的。
伊朗的招募策略导致奥斯曼帝国大量底层劳动力外流,这种劳动力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困境,尤其是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一些地方官员和地主抱怨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和税收减少。但实际上,奥斯曼的农业已经多年停滞不前,农民都不种地,改流亡了,毕竟种地还饿死,这不是等死?
一年下来,在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回来后会大力宣传伊朗的好处。到处都有的工作机会,比奥斯曼还高的薪资,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都是让奥斯曼人向往的生活。
劳工们的宣传也加剧了底层民众对奥斯曼现状的不满。他们意识到,留在奥斯曼帝国可能意味着继续忍受贫困和不公,而前往伊朗则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外流,奥斯曼帝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衰落。许多农田被荒废,手工作坊关闭,导致经济困境更加严重。地方官员和地主对劳动力短缺问题感到愤怒,他们抱怨农业生产下降和税收减少。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底层民众的外流是对长期剥削和不公的自然反应。
劳工外流加剧了奥斯曼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一些逊尼派社区对什叶派劳工的外流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背叛。但这样做让前往伊朗的逊尼派信徒被迫改信什叶派,反正奥斯曼都不愿意救济,不如去伊朗讨口吃的。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438/1111081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