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波斯帝国1845 > 第441章 打工(二)

第441章 打工(二)


阿里看着窗外的景色,这些都是他在村里看不到的。

    以前总听说哪里哪里如何,现在一看果然是这样。外面的世界的确是丰富多彩的,不知道到了首都,还会有什么惊喜。

    这一路上的火车也有很多,要么客运,要么货运。德黑兰的人口从之前的十几万增长到了四十万,这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来维持居民的生活。因此,马赞德兰的粮食至关重要。

    不仅是粮食,德黑兰的工厂生产的商品也大量进入马赞德兰。作为伊朗最富庶的省份,同时也是靠着里海,通过马赞德兰的港口,伊朗商品也出口到俄罗斯。

    火车上长时间坐着也是无聊的,没过多久不少人就沉沉睡去,一大早赶来的趁机睡一会儿,到时候打起精神来做自己的事情。

    在梦里,阿里梦见自己赚了不少钱,然后结婚,在城市里购买了一套房子定居。这美好的还嘿嘿了两声,法鲁兹也不知道这小子做的什么梦。

    呜!呜!

    终于,在做了三个小时的车后,火车终于到达了德黑兰。他们带着行李下车,而阿里看到这座比萨里还要大百倍的城市,感觉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先去找住的地方。”

    哈菲兹说完,就带着他们去了北区的沙哈鲁之家。这是一所旅馆和酒馆合二为一的建筑,拥有一百多个房间,而且因为消息灵通,也被其他人称为新手之家。

    定了几个房间,把行李放下。他们几个就在酒馆中吃了午餐,顺便打听一些打工消息。

    “东区的博物馆最近在招募建筑工人,一天6.5里亚尔。我们可以去试试。”

    哈菲兹将这个消息告诉众人,这个项目是沙阿重点推荐的。说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

    这作为伊朗教育部的重点,将会快速进行建设。不仅是在这里,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巴格达都会修建博物馆,文物必须要好好保护起来,他可不想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这些。

    “啊对了,市中心医院有个搬运的活,每天4个里亚尔,我看阿里可以去试试。”

    阿里听到这个,连忙说自己可以胜任。法鲁兹也没有说什么,让他去工作吧,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第二天天刚亮,哈菲兹带着他们去了德黑兰博物馆的工地,工头很快就雇佣了他们,每人每天6.5里亚尔。阿里去了医院,除了搬运医院物资外,还会搬运尸体。这会有额外的奖励,因为没有人愿意搬运尸体。

    阿里不管这个,只要有钱就行。而且太平间还挺凉快的,在这里待着还行。

    第一天,阿里就搬了几十个箱子和十具尸体,不仅拿了4里亚尔,还有三里亚尔的额外奖励。

    “新来的,你是哪里的?”

    休息时,一个搬运工询问阿里。

    “我是从马赞德兰来的。”

    “马赞德兰,这是个好地方啊。不过,现在最让人向往的还是巴格达和巴库。”

    在这些人的口中,巴格达作为新崛起的城市,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很大的。不管是打工还是做生意,工作几年都可以攒下一笔可观的存款。

    至于巴库,则是伊朗新的发展城市。靠着当地的石油,任何人都能够赚的很多。特别是石油公司的人,最差每年也有320里亚尔的收入。

    320里亚尔,这个收入让阿里听的羡慕。家里耕种一年,才有600多里亚尔的收入。这一个人一年就有320里亚尔,要是再往上升升,说不定会有更多。

    “这么多,那是不是很难被招上?”

    “当然,每次招聘都会有一大堆的人前往,当地人都赶不上,更别提我们了。”

    阿里想着这个,拿着钱回到了住处。父亲和其他人也回来了,今天赚的不错,工头也舍得拿出钱,弄一两个月就能攒下不少积蓄,到时候家里装修就有钱了。

    像他们这样的务工人员还有很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员向城市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方面,农业机械深入农村,包括蒸汽脱粒机在内的机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化肥的使用让农业产出大为增加,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婴儿潮出现。

    为了弥补开支,不少人选择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报酬。他们会将钱拿出来购买食品和家具,这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现在交通这么便利,以前那些想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做。

    以巴格达为例,当地的二十多万居民中就有五分之一属于长期务工人员。他们每年固定进城打工,休假时回到村庄。他们从事的都是最底层的工作,包括清理街道、搬运物资等,有一些人趁机学了一门手艺,成为了木工、铁匠这样的人。

    不过,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相当重视的。伊朗逐渐普及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需要完成学业。而近年来大学和中学的扩建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学历越好,越有机会向上爬。于是鼓励孩子们进入大学学习,学费虽然贵,但咬牙也能维持。

    当然了,这其中奥斯曼的务工人员也少不了。目前在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增加到119834人,三年时间翻了两倍,可见伊朗对奥斯曼的吸引力有多强。

    他们分布在两国边境城市和大型城市中,一个个奥斯曼社区开始出现。他们说着波斯语、信仰什叶派,在经济上已经离不开伊朗了。奥斯曼不能给他们的,伊朗都可以给。

    在奥斯曼国内,伊朗资本也大幅增加到6800万里亚尔。其范围遍布奥斯曼疆域,甚至最远的突尼斯和的黎波里都有伊朗人建立的商站。在黎凡特。伊朗和法国人争夺当地的贸易市场;在埃及,伊朗商人收购棉花等商品;在科斯坦丁尼耶,伊朗设立的企业大量赚取钱财。根据巴格达条约,伊朗的资本和英法一样收到保护,就算奥斯曼人想要抵制,但政府是不会动手的。更何况伊朗比奥斯曼更爱奥斯曼人,起码他们能让奥斯曼人过的更好。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438/1111071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