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53章 法国出版商到

第253章 法国出版商到


李兰勇看了看自己空荡荡的衣袖,最终选择了到燕大当门卫。

    “燕大可以旁听,我不用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说起来还是占了便宜。现在不都喊着要改革嘛,说不定我学点知识,能给咱们大队做点事情!”

    李兰勇想的很明白,他是不可能像刘一民一样留在燕京的。他最终还得回到麦积大队去,与其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不如帮大队和社员做点事情。

    想做事情,那就得学习点文化知识,也静下心了解了解什么叫做改革开放。

    “跟六子同志干零活,那就等到暑假了,出来跟他学习下。我看他的脑子很活,适合干生意!”李兰勇说道。

    “来,咱们两个喝一个,庆祝一个不一样的李兰勇!”刘一民举杯说道。

    “干,不一样的李兰勇,是啊,我李兰勇少只胳膊怎么了?娘的,照样干革命!”

    李兰勇喝完酒,酒杯摔在了地上。

    刘一民毫不犹豫地也将杯子摔在了地上,李兰勇在刘一民摔了之后才尴尬地说道:“忘了,我以为这是壮行酒!”

    “就是壮行酒,是你李兰勇接下来的生命里的壮行酒!”刘一民毫不在意地说道。

    刘一民带着李兰勇去见了见保卫科的科长,保卫科科长看到后,笑着说道:“咱们的工作也简单,就是保护学校和学生,维持秩序!”

    保卫科的科长知道李兰勇想旁听,把他的值班的时间,特意调成了晚上的前半夜。

    保卫科的宿舍人比较多,刘一民说道:“兰勇,你要是不习惯的话,还有个地方,你住那儿!”

    “这儿人多,热闹,人少了我还住不惯。这大通铺,跟部队的营房差不多,我睡的香!”

    李兰勇笑着跟室友打着招呼,其中几个门卫刘一民都熟悉,经常站在传达室外面,聊过几句话。

    得知李兰勇是刘一民朋友,都非常热情,整理好床铺之后,刘一民带着李兰勇转了转燕大。

    李兰勇羡慕地看着燕大的花花草草,并记下了那栋楼那栋楼,方位什么记得清清楚楚。

    “一民,你去忙去吧,不用管我!”李兰勇说道。

    “有事儿找我!”

    “别婆婆妈妈的了,都大学生大作家了,性格还没变!”李兰勇用以前的语气说道,只不过脸上的笑容再也没有当初那般灿烂!

    等李兰勇回到宿舍,几个门卫围了过来,询问他跟刘一民是什么关系。

    李兰勇乐得多认识几个人:“我们是光屁股长大,一个大队的。”

    “刘作家小时候啥样啊?李兰勇同志,跟我们讲一讲!”

    李兰勇丝滑的接过烟,抽了一口说道:“一民啊,小时候人就好,长大后人还是这么好!小学初中学习就好,要是以前能高考,他早就上大学了。”

    刘一民站在未名湖边,不知道该不该提前把情况给李兰勇的父亲李大山说一下。

    李兰勇的事情,他爹还不知道。刘一民给公社的同学田庆平拍了电报,询问人武部有没有收到李兰勇的伤残通知,他也说没有。

    最终,刘一民还是没给李大山拍电报,等李兰勇到时候回去亲自说吧!

    从此李兰勇晚上上班站岗,白天跑到各个系上课。最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系,天天跟经济系的学生一起上课。

    经济系的学生和教授也习惯了这么个学生听讲,得知他的经历后,还贴心的给他做着指导。

    偶尔经济系没课了,他会跑到中文系的课堂上,跟刘一民坐在一起听课,这家伙说这样让他想起了初中一起上课的日子。

    刘振云也跟李兰勇成了好朋友,有时候还邀请李兰勇去宿舍里面住。

    陈大志通过刘一民找到留办的老师搞到了床板,李兰勇于是又从门卫宿舍经常跑到刘一民他们宿舍住。

    晚上跟刘振云、李学勤、陈大志他们谈天论地,渐渐地忘了身上的伤痛。

    “于佳佳同志,南方的大队带头开始做生意了?”李兰勇兴奋地问道。

    于佳佳从南方回来了,整个人又黑了一圈,成了真正的铁姑娘!

    黑瘦黑瘦的,身上的短袖变得更宽松了。

    “是啊,他们那里农民穷,地也少,人胆子就大。有的大队率先干了起来,也有的个人在干。城里面,个体工商户有很多。除此之外,我在火车上还见到有人用鸡毛换糖,然后拿着鸡毛去卖,当地的一些羽毛厂,为国家挣了大量的外汇!”

    于佳佳比李兰勇还兴奋,这一切不亲眼去看,根本想不到人能那想出多少的挣钱办法。

    义乌的鸡毛换糖的这些从业人员,也慢慢在时代的潮流中造就了义乌这个全球小商品市场。

    李兰勇听的特别认真,用右手艰难的将于佳佳的话全部给记了下来。

    于佳佳说道:“李兰勇同志,你不用记,到时候我要发表报道,你看报纸就行!”

    “报纸哪有你说的详细,再说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李兰勇手肘压着本子的一角,确保本子不乱动,刚开始记的比较慢,后来写的越来越快。

    于佳佳又回答了李兰勇不少的问题,才结束了提问。

    “李兰勇同志,你也不急着回去做一番大事,咱们北方的政策不如南方灵活,你在燕大学习学习知识再回去也来得及。”

    李兰勇点了点头:“燕大的教授也说了,现在改革开放主战场在南方,南方的政策好用了,才会慢慢地传递到北方!”

    于佳佳又给刘一民看了看自己写的关于南方经济发展的报道,以及鼓励年轻人“自谋生路”的倡议。

    “写的很不错!”刘一民夸奖道。

    “能当得起你刘作家的一句不错,我这趟也没白跑!”于佳佳眉头舒缓,笑着说道。

    刘一民听于佳佳的语气,刚想调侃她,就见她从挎包里面拿出了关于章华妹的采访资料,还有当地的一些情况。

    刘一民笑嘻嘻地说道:“在这儿等着我呢!”

    “给,这都是你需要的,还有一些当地近一年的报纸资料,我都收集了,只不过是寄回来的,地址就是你这儿!”

    “行,谢谢你了,晚上涮羊肉管够,这钱也报销!”

    于佳佳顿时眉笑眼开,忙说不辛苦不辛苦。

    “一民,你什么时候也讲一讲我们在前线的故事!”李兰勇趁机说道。

    “会的!”

    “那我等着!”

    “我也等着!”

    傍晚,四合院大宴宾朋,下班的朱霖和刘一民几个吃的满嘴流油。

    “幸亏今天没我的戏,要不然啊,这好肉就跟我没缘喽!”朱霖笑道。

    “在这儿签字就好!”四合院门前,刘一民再次拿到了上影厂寄过来的两千元剧本稿费。

    加上北影厂的两千元剧本稿费,刘一民存款正式突破两万元的关卡。

    钱多了也烦,往哪儿花呢,房子也没有那么多闲房等着自己去买。

    此时,法国出版社的马赛丹尼到了,与他一起的还有当时认识的法国记者皮埃尔.阿苏里,未来的法国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当时在法国的时候给刘一民做过专访。

    这一次两个人联袂而来,马赛丹尼除了为了刘一民的作品来的之外,他还想考察一下中国作家的其他作品。

    皮埃尔是跟政府通过气的,来国内进行采访,将中国的变化带回到法国。

    外事部门也提前联系了刘一民,告诉了他一点注意事项。

    刘一民率先带他们参观了一下燕大,并带他们跟外研社的学生见了见面,他们跟这些留学生在一起,问了不少关于在中国的感受。

    刘一民在旁边没有插嘴,就这样静静地看着。

    等他们聊完,刘一民将自己的书籍的单行本都给了马赛丹尼一套,让他自己看,看他具体要在法国出版哪些。

    法国留学生费尔南多给他当翻译,费尔南多还能从马赛丹尼这里挣到一笔翻译费。

    费尔南多正介绍着,李聪仁忽然说道:“刘的那一本小说你们肯定可以出版,我相信在,在法国它也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它是《绿皮书》!”李聪仁还没说,费尔南多就率先脱口而出。

    马赛丹尼不解其意:“《绿皮书》?”

    “他讲的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故事.”费尔南多用法语给马赛丹尼讲了讲。

    马赛丹尼拿起英文杂志读了起来,眉头时而皱眉,时而舒展。

    马赛丹尼听到费尔南多的简单讲述后,就觉得在法国一定有市场。

    目前法国的黑人人口也在快速地上升,甚至后来大城市人口能占到百分之四十。

    不过想到法国跟非洲的关系,马赛丹尼一时拿不定主意。美国有种族矛盾,难道法国没有吗?法国还趴在整个非洲上面吸血呢!

    马赛丹尼读着读着逐渐入神,觉得如果《绿皮书》不能纳入这次出版的书籍的话,简直是一次失败的中国之行。

    旁边的皮埃尔,则是疑惑刘一民怎么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刘一民指了指外研社,自信地说道:“我们外研社就是一个小的联合国,在这里,我们不论肤色,平等的讨论一切问题,共同沐浴在阳光之下。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无论肤色如何,我们在国际上能够平等的交流。”

    皮埃尔笑道:“马丁先生的《我有一个梦想》,我几乎可以全文背诵,但我不觉得有人能够做到。外研社,终究是一个理想国罢了!”

    “即使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一刻的平等,那也足够了!”刘一民笑道。

    “哦,刘,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能让这么多国家的人在这交流了,你还真是个有魅力的人!”

    皮埃尔又说道:“我回到法国,会告诉人们这里有个理想国!”

    “或许可以说,在美丽的东方有个理想国!”

    “当然,刘君是个非常有魅力的男人,幸好他出生在美丽的亚洲!”小美贺子插嘴道。

    刘一民嘴角憋笑,这跟特么的那句幸好武器掌握在文明手里有区别吗?

    “日本人?”

    “我是左意日本人!”

    接下来的日子里,马赛丹尼和皮埃尔两人经常跟这些留学生混在一起,刘一民也没怎么管他们,他们的行动更多的时候是外事部门在负责。

    刘一民也没那么多时间陪他们,等马赛丹尼选好要出版的书籍就行了。

    见到马赛丹尼的时候,刘一民有点遗憾,这家伙要是把稿费直接带到国内换成外汇券交给他多好。

    等出版后他下次再来,谁知道到什么地步了。

    不过作协的张广年倒是积极的见了马赛丹尼几面,询问了不少他关于法国出版的事情。

    又向他推荐了不少的书,希望他可以考虑考虑。

    张广年对于挣外汇是格外的上心,可惜见了几次,觉得这家法国出版社不会出版太多,于是也不再搭理,让下面的人保持联络。

    另外,又积极地联系其他国外的出版社。

    时间很快就又到了考试季,刘一民一边备考一边写稿子改剧本,忙的是不亦乐乎。

    八一厂的刘佩然找了刘一民好几次,询问剧本的进展,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民,我们和电视台,一家拿出八十万,两家总共一百六十万来拍这个《狼烟北平》,平均一集十几万人民币,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啊!”

    刘佩然讲起拍摄豪情万丈,但是静下心来,也怕这么多钱打水漂了。

    打水漂他得承担主要责任,戏拍砸了,首先想的不是导演和剧组的问题,而是上面领导决策的问题。

    当然,他也不会承担太多的具体责任,更多的是心里不好受。

    “刘厂长,你放心,这剧本拍出来绝对看的人多,投资肯定能收回来!”

    这叫什么事儿,自己不单单要提供剧本,还要提供情绪价值!

    “我信你,更信你的剧本!幸亏这部剧主要讲的就是北平,不需要到处跑,要不然这一百多万还不够塞牙缝!”

    八二年《西游记》前后投资了六百万,每集的成本二十四万,就这样,因为全国四处取景,大部分演员和剧组的其他人过得苦不堪言。

    除了小白龙拿到了不错的报酬!

    《狼烟北平》一集投资十几万,虽然拍的不是在一个院子里转的电影,但在一个城里面转,比全国转好多了,这钱绝对够够的。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89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