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280章 深藏身与名

第280章 深藏身与名


郴州,集训中心。袁伟民在旁边不断地催促着女排训练,整个训练场内,“喝”声此起彼伏,一片火热的训练景象。

    场馆四周贴着各种标语,备战世界杯的标语,变成了世锦赛和奥运会,“冲出亚洲”的标语还没有换下。

    正在进行力量训练的郎平,一边咬着牙坚持,一边找其它的东西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曹大姐,你发现没有,最近袁教练一直乐呵呵的,以前都是紧绷着脸,恨不得黑的跟锅底一样,最近这是怎么了?”郎平咬着牙说道。

    “你绷紧肌肉,别一不小心受伤了。你没看报纸吗?有人给咱们排球队捐款修场地,估计袁指导是因为这个。”

    曹慧英在郎平的后面,用手压着郎平的小腿。郎平的双手放在脑袋后面,不断地起,做着反向仰卧起坐,锻炼腰部的力量。

    “这个事情啊,曹大姐,你说真的会有人给咱们捐很多钱吗?”郎平问道。

    “不好说,但是我看新闻上报道的特别多!”曹慧英说道。

    “还是作家厉害啊,比咱们自己说有用。前几天郴州和省局的领导过来慰问,有的人手里就拿着《人民文艺》!”

    “那当然,咱们说句话就几个人听到。但是刘一民同志写出来,上百万册的销量,几百万人看到。再加上转载的,影响肯定大!”

    两个人正在说着,袁伟民吹了吹哨子,冲着曹慧英和郎平说道:“你们两个说什么呢?抓紧训练,训练的时候要集中精力,千万不要受伤!”

    两个人赶紧闭嘴,专心地做起了动作。

    袁伟民走过来问道:“你们两个在说什么呢!”

    “袁教练,我们错了!”

    “刚才在讨论什么?”

    “我们在讨论捐款修场馆的事情!”郎平说道。

    “这不是你们讨论的问题,抓紧训练!”

    袁伟民走到其他的教练旁边,询问着今天的训练计划。

    “袁教练,咱们盖新场馆的事情能成吗?”旁边的教练问道。

    “什么时候要盖新场馆了?你们呀,都跟我专心带队员训练!”袁伟民说完,又说道:“就算是修不了,咱们这里面的环境也会改善改善!”

    想到这里,袁伟民在想,什么时候再给刘一民拍个电报,询问一下进展。

    当接到有人捐款的电报后,袁伟民心里面一直在惦记着这件事。刘一民拍电报的时候,收到的捐款金额已经达到了五千元。

    读者来信里面夹着一块两块的,多的则达到一二十,四五十的已经非常少见。

    毕竟四五十块钱,是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袁伟民望着场馆,心里想着什么时候能将基地建成跟在大阪比赛的场馆一样,就算是建不成,地板换一换也行,

    人家那个室内地板,软软的,真舒服!

    考场上,刘一民拿起手里面的政治试卷,只扫了一眼题目,便立即找到了解题思路。

    政治基本上的题没有难题,都是大家经常背或者是了解到的政治知识。

    跟78年参加高考的考题相比,多了许多关于改革开放的时政题。

    监考老师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笔如游龙,满意地点了点头。

    在燕大参加研究生考试的,都是燕大的学生。

    下午是外语,对于刘一民而言并不难。

    走出考场看到李学勤,他一脸的笑模样,刘一民就知道这家伙应该题答的不错。

    “英语题比较基础,我英语不是很好,但是大部分都能够看懂。一民,说不定你英语能拿到最高分。”李学勤笑着说道。

    “还行,最高不最高的不敢说,但过线肯定是没问题!”

    两个人直接到大饭堂吃饭,到了宿舍就开始准备隔日的专业课。

    刘振云坐到刘一民旁边笑着说道:“一民,你还用准备专业课?”

    刘一民见他贱嗖嗖的样子,笑着问道:“你怎么还不去《农民日报》实习?”

    “不着急!”刘振云百无聊赖地说道。

    “那你的论文一定是写完了吧!”

    刘振云黑着脸缄口不言,坐在床上开始思索论文的事情。

    翌日,专业课考场上,刘一民看到第一个名词解释的题目晃了一下神,题目是“改革文学”。

    自己出现在考研试卷上了!

    想了想,刘一民快速地在纸上写下【改革文学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以改革开放背景为主题,对各行各业的出现的现象进行反应和批判的文学流派。

    这一词最早于1980年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由获奖者刘一民同志提出,《乔厂长上任记》是我国第一部改革文学作品.】

    写着颇有一种自夸的意味,不过名词解释就得这么答才行。

    除了一个名词解释之外,在简单题里面,还出现了《理想》这首诗歌,让以这首诗歌作为例子,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诗评。

    燕大老师出题可真够给面子的。

    专业课考完,李学勤搂住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嗐,一民,你想不想知道我那两道题怎么答的?”

    “不是很想知道!”

    “那就是想知道了!”李学勤说道:“我在名词解释里面,长达一半的文字都是在写你提出‘改革文学’的意义!”

    【刘一民同志对改革文学的提出,标志着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文学事业重心开始逐渐转移到改革这一领域上来,伤痕文学的影响力渐渐衰落,通过提出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大大推动了我国改革文学的发展,出现了诸如《人生》《纽扣》等精彩的文学作品。】

    “我写得怎么样?”

    “我要是改卷老师,肯定给你满分!”刘一民笑道。

    回到宿舍,刘振云、陈大志、李兰勇三个人鼓掌欢迎他们归来,刘振云更是一口的顺口溜。

    “满嘴顺口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你考研!”李学勤轻轻地用拳头锤了一下刘振云的胸口。

    李兰勇问道:“一民,你考的怎么样?”

    “怎么样?你们不知道,考题里面就有一民的诗歌还有‘改革文学’的名词解释,我要是一民,在考场能高兴到叫起来!”

    “同志们,今天我请大家去长征饭店吃饭,都不用给我省钱!”陈大志拍着胸脯激动地说道。

    刘振云转身笑嘻嘻地问道:“你这个晋城老抠怎么想到请大家吃饭了”

    “大哥别笑话二哥,振云,你比我也强不到哪里去,就说去不去吧!”

    “去去去!”

    宿舍里面的人朝外走着,陈大志想到张曼凌也经常请吃饭,于是转身又跑到附近的女生宿舍楼下,将张曼凌也喊了出来。

    到了长征饭店,陈大志才说出来缘由:“毕业就要离开燕京了,舍不得大家,但是没办法。所以请大家吃顿饭,以后你们都在燕京,曼凌在津城也不远,以后你们要是聚会,就多提提我,就当我也在。”

    “大志,瞧你悲伤的样子。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有散就有聚!”李学勤笑着举起了手中的茶杯。

    毕业的时节,长征饭店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77级的学生。他们收拾好了东西,正在长征饭店说着离别的豪言壮语。

    “同志们,今天我们离开校园,奔赴祖国各地,明天我们要建设一个更好的祖国!”

    六个人听着旁边此起彼伏的豪言壮语,陈大志热血上头,也说道自己回去,一定也要好好工作。

    “同志们,若干年后再聚首,希望大家风采依旧!”刘一民提杯笑着说道。

    “来。风采依旧!”

    即将离开燕京的陈大志,看着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突然觉得心里面空落落的。

    回去的路上,一群人都在幻想着接下来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曼凌同学,你的小说出版了吗?”刘一民问道。

    “出版?可能出版不了吧,小说反响比较一般!”张曼凌无奈地说道。

    “别灰心,你这本小说我觉得一定可以出版,甚至还能拍成电影!”

    “真的?”张曼凌激动地锤了一下刘一民的肩膀:“要是能出版和改编,到时候我请你吃饭!”

    “还有我!”

    “还有我们!”

    《人民文艺》2月份的销量达到了一百一十万册,《收获》整整达到了一百四十万册,加上军内订购的三十万册,总数为一百七十万册。

    不过,《收获》距离下一期的发表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半个月时间内,想要冲击两百万册有点难,但是冲击达到一百八十万,整个《收获》编辑部都充满了信心。

    刘一民光《凯旋在子夜》的转载稿费,就收到了两千多块钱!

    战友话剧团和总政话剧团,不断地催着剧本,颇有恨不得等到三月底,就能够排练完成。

    刘一民在华侨公寓快马加鞭,迅速地改写着剧本。

    电话铃声响起,崔道逸的声音在电话那边响起。

    “一民啊,给排球队的捐款已经达到了三万元,这只是咱们《人民文艺》收到的数目,据说体委那边,也收到了两万元左右的捐款。而且现在读者来信仍然是源源不断地过来。体委的同志,想找到你当面感谢一下!”

    崔道逸高兴地向刘一民通报着成功,但刘一民算了算,加起来总共才五万块钱,根本是远远不够的。

    “在哪儿见?”刘一民问道。

    “《人民文艺》编辑部吧,老张也在!”

    刘一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人民文艺》的编辑部,张广年的办公室内,体委的人正在跟张广年聊天。

    双方寒暄过来寒暄过去,都在等着刘一民的到来。

    “一民,赶紧进来,这位是体委的栗主任,老栗,这位就是刘一民同志!”

    六十岁的栗主任看起来非常的硬朗,穿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中山装,看到刘一民,主动伸出手说道:

    “刘一民同志,你好啊,感谢你对咱们国家体育工作的支持!”

    “栗主任您客气了,今天叫我来是?”

    栗主任扶着刘一民的胳膊,让他坐下,接着自己也坐在了刘一民的旁边。

    张广年咳嗽了一声说道:“体委的同志想来讨论讨论,如何能够增加一下捐款的金额,这点钱,改造集训馆还有点不够!”

    “一民,这就是我们找你来的目的,一是感谢,二嘛,听说你的鬼点子多,所以我们这些老家伙想听听年轻人的意见!”体委的栗主任笑着看向刘一民,想知道这个年轻人会不会有什么高招。

    刘一民抿了一口茶想了想说道:“想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那就得让大家持续地听到、想到、看到这件事儿。我有三个建议.”

    “你说,我记一下!”栗主任说道。

    “第一、让报纸上持续的宣传!第二、我建议可以刊登一则消息,那就是女排的同志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会随机挑选捐款的同志回赠礼物,礼物为全体队员签字的‘梅花’运动服。

    赠品不需要太多,有这个意思就行!

    第三则是找一些有名气的人捐款,并刊登出来!”

    张广年陷入了沉思,栗主任思考了一会儿说道:“前两条都好办,但是第三条嘛,捐款全凭自愿,不好做强制要求啊!”

    “只是找几个榜样嘛,要实在不行就说用他们一个名儿,钱就不收了。”

    不过刘一民相信没有人讨这个便宜,毕竟大家都要脸!也不搞什么百姓的钱三七分成,缙绅的钱如数奉还这一套了。

    见栗主任还在犹豫,张广年笑着说道:“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好办法,我先捐三百块钱!”

    “我把《凯旋在子夜》的转载稿费都捐了,也不多,总共两千多块钱!”

    “两千多?”栗主任吸了一口气,为刘一民的大手笔感到惊讶!

    “这小子有钱,我是比不了啊!”张广年笑道。

    “不过到时候宣传就不用写两千多了,就写五百块钱就行,搞捐赠攀比就不好了!”

    栗主任神色复杂地看了一眼张广年,又看了看刘一民,这真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啊!

    栗主任已经下定了决心,到时候宣传可以写五百块。但是等事情过去,还是要把真相透露出去!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87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