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邀请加入《人民文艺》编委会
秋日下午的四合院,阳光不太浓烈,微风带着燥热。傍晚五点左右,基本上要来的人就都到了。
整个四合院的热闹可以跟刘一民结婚那天相比了,文坛知名人士有十五位左右。
他们带来的家眷像往常一样在厨房里面做着自己的拿手菜,书房里一群人在讨论着现在文坛上发生的事情。
刘一民拿出糖果瓜子招待着小孩子们:“小云,你是大孩子了,你带着弟弟妹妹们玩儿,不要玩太危险的游戏。”
“放心吧一民哥哥!”沈云咬开了一颗糖后指挥着七八个小孩儿玩游戏。
朱霖摸了摸肚子看着几个跳皮筋儿的小孩子,一脸期待。万方走过来笑嘻嘻地问道:“怎么?现在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小孩儿在院子里玩游戏吗?”
朱霖推了一下万方:“师姐,您就别取笑我了。”
“师姐,咱俩一块做葱烧海参。”刘一民喊道。
万方听了一耳朵书房里面讨论的事情,笑着应和了一声拉着刘一民去厨房做饭了。
“霖霖,你就别在厨房忙了,照顾一下几个小孩儿就行。”刘一民对着想要跟进来的朱霖说道。
万方也说道:“霖霖,这里面人太多,你在外面吧!”
于是朱霖拿着相机去给大家拍照片了,书房里黄永玉没有聊天,而是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东西,仿佛要将每个人的言行都给记录下来。
“一民,你什么时候厨艺这么好了?”张广年的夫人黄叶绿问道。
“哈哈哈,我最近到丰泽园进修了一下,一会儿您尝尝我做的葱烧海参,做的不好吃,明年再做。”刘一民笑着说道。
李玉如对着黄叶绿说道:“一民刚学,做的不好大家担待着。”
“我也在旁边学习一下,以后给锺书做。”杨绛真的在旁边认真地观察了起来。
刘一民和万方一起将葱烧海参做出来,先让李玉如和黄叶绿尝了一下,都觉得挺好吃。没有达到丰泽园的程度,但是至少跟其余的馆子差不多。
做完葱烧海参,刘一民走出厨房,朱霖正在院子里跟几个孩子玩耍。
曹禹在书房里闻到厨房飘过来的味道,于是冲着夏言和钱锺书说道几人说道:“你们知道这味道是什么菜吗?”
钱锺书笑道:“老万,你怎么还喜欢卖关子了呢?”
“锺书啊,你还是那么直白。这是葱烧海参,一民做的,大家尝一尝。另外还有一盘葱烧海参,过阵子再请你们品尝。”
旁边的徐驰差点脱口而出了,没想到曹禹又卖了一个关子,他只能硬生生的憋了回去。
刘一民走进来看到大家聊的火热,插嘴问道:“各位文坛前辈都在聊什么呢?”
“我们要是文坛前辈,你就是文坛后浪!”张广年调侃道。
旁边的夏言道:“这后浪是一阵比一阵猛啊,当我们觉得后浪就这样的时候,嘿,他下次又涨了几丈。就像是《毕业歌》唱的那样,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而且是可以预测到的增涨!”钱锺书抚掌大笑。
黄永玉余光看到钱锺书的笑脸,赶紧在画上面补上了几笔。
外面天色渐暗,秋风袭来。大家又将聊天的战场移到了院子里面,谈论着现在文坛正在发生的事情。
钱锺书询问刘一民的看法,刘一民说道:“未来要发展,地基不能挖啊!”
人群里有人思索,有人沉默,也有人点头。
“咱们在这个四合院里面聚,就是聊聊天,大家各抒己见,吹吹风,赏赏月。”夏言笑着说道。
此时,各家做的饭陆陆续续都做好了开始往外端。小孩子们闻到好吃的饭菜都不断地擦着哈喇子,扒在桌子边看着盘子里面的菜。
“大家都准备吃饭吧!”刘一民起身说道。
曹禹随即起身招呼道:“好,吃饭吃饭,吃饭是人生一大乐事。院子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菜,大家尽情品尝。”
饭桌上,大家品尝了一口刘一民做的葱烧海参,都很捧场的竖着拇指叫好。
黄永玉则一边品尝,一边观察着众人的言行举止。
“永玉,你的信我认真的看了,我以后一定将你的劝诫放在心上。”曹禹冲着黄永玉说道。
黄永玉连忙说道:“曹公,我特别喜欢您的戏剧,也希望您再创作出经典的话剧剧本。不过也像一民所说,创作是一件需要灵感的事情,还请您放宽心。”
曹禹看了一眼旁边的刘一民,冲着黄永玉点了点头。
“老万,你年轻时比我强,老了还比我厉害,收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学生。”钱锺书举杯感慨道。
夏言冲着钱锺书说道:“锺书同志,羡慕的话我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以前老万还装模做样的说,这是咱们整个文坛的学生。雁冰同志一走,他就不认账了,非得把这个学生揽在自己的怀里面。”
提到茅盾先生,一群人都沉默了。
刘一民说道:“咱们举杯敬茅盾先生一杯酒吧!”
“好啊,都举杯举杯,说不定老沈正在跟马克思喝酒呢,老沈给他介绍咱们中国的中秋节呢!”
刘一民本来喊了茅盾的儿子韦涛,但是他觉得父亲已去,就婉拒了。
“月亮快圆了!”沈云喊了一声,大家开始走进三进的院子里观赏月亮。
赏月的时候,徐驰提议大家唱首歌,就唱刘一民在前线写的《月亮之歌》。
“干脆也唱完《月亮之歌》,咱们也把《祖国不会忘记》唱一遍。”张广年赞同地说道。
“好啊!”
刘一民见大家兴致都很高,于是将录音机拿了出来,开始给大家放歌。
加上家属院子里面的人可就多了,声音传的很远。胡同里面赏月的人,也都听到了。
“梁姨,这家不会是在举办舞会吧?搞资倾啊!”一名年轻人冲着梁大妈嚷嚷道。
“别胡咧咧,舞会有唱这两首歌的吗?”梁大妈本来是想骂几句脏话,可考虑到自己身份,硬是将脏话咽了进去。
“梁姨,这家是干啥的啊?”
“别管人家是干啥的,是走正道的。你们这些人,应该好好的向人家学习,别一天天在街上闲逛。我告诉你们,咱们街道传达指示,铁拳打击违法犯罪,你们可别自己找不自在。已经抓了不少了,你们一走轻松了,留下你们爹娘哭瞎了眼。”
梁大妈话是这样说,却在想着院子里今天是什么人在聚会。
胡同里好奇的不单单是梁大妈,其余人困了也坐在胡同口没有离去,直到四合院木门吱扭一声打开。
里面的老老少少鱼贯而出,互相道着离别。
黄永玉在刘一民的书房里晚走了二十分钟,将自己的画给画完整了。
画从透视的角度看待这次宴会,厨房里女眷忙碌,书房里作家聊天,院子里小孩子嬉戏,最后是三进大家在赏月。
“黄教授,这跟您以前的风格可有点不一样,重写实不重写意啊!”刘一民点评道。
话里的意思就是,没那么抽象!
黄永玉叼着烟斗说道:“看出来了?你瞧怎么样?这表情动作逼不逼真?”
“逼真啊,像是现代版的《韩熙载夜宴图》。”
“喜欢吗?”
“喜欢!”
“送你了,当你和朱霖同志的新婚礼物了。”黄永玉快速地在画上写上日期和地址。
“一九八三年中秋赏月于南锣鼓巷,黄永玉赠东道主刘一民。”
黄永玉的画后来拍卖的价格多在三百万左右,况且这两幅就意义而言,价值应该更高一点。这算下来两人见了两面,黄永玉送自己小一千万。
黄教授,能交啊!
黄永玉前后一番观察加画画,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锦衣卫呢!
钱锺书说道:“永玉,咱们回去吧!”
几个高知楼的人都在等着黄永玉一起走,黄永玉欣赏几眼当即离开了书房。
高知楼的学者大部分都是够不上木樨地,但是又很有名气的一个群体,来这里的除了钱锺书和黄永玉两家之外还有两人。
刘一民和朱霖送走他们之后,两人没有在四合院里面住。而是骑着摩托车回到了华侨公寓,洗完澡后就疲惫地躺在卧室睡觉了。
在《横空出世》持续火爆的时候,《雷场相思树》剧组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拍摄回到了燕京。
卫廉和李俊两个人回到电影厂就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刘一民,祝贺他再次取得成功。
“前线的战士们也都在看《横空出世》,还唱《祖国不会忘记》,不过在前线总体而言唱《月亮之歌》的还是多。
战士们一唱这首歌就流眼泪,就想家想亲人。这次我们去前线,见到了撤下来的边防团战士,以前很多熟悉的同志,都已经躺在了烈士陵园。”
谈起这件事情,李俊就唏嘘不已。
“唉,你们这次拍摄怎么样?顺利吗?”刘一民问道。
李俊叹了一口气,卫廉气愤地说道:“六月份拍摄的时候,白眼狼的特工看我们这边防卫的十分紧密,以为是什么重要单位,中间派了一次袭击,摄像机坏了两台,一名摄像师牺牲。后来我们从兄弟单位桂省电影厂借到了装备和人员才完成了拍摄。”
“妈的,枪差了一点,要不然你可能见不到我了。”李俊说道。
刘一民心里一惊,连忙问道:“牺牲同志的后事安排好了吗?”
“安排好了,来之前我们去看望了一下家属,人老婆和闺女哭着问我,拍电影怎么会把人给拍死,我无言以对啊。厂里面以烈属给予优待,但人没了,说什么也晚了。”
李俊和卫廉眼圈微红,卫廉到前线走了一圈,看起来比以前成熟多了。
李俊擦了擦眼睛,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封信:“一民,你还记得喜子吗?陈秋喜,这是他写给你的信!”
“我当然记得,喜子现在怎么样了?”刘一民笑着问道。
“你自己看看吧!”
李俊说的话让刘一民心一沉,快速地撕开掏出信读了起来。看到一半的时候,抬头看向李俊:“已经提干了啊?”
“作战勇猛,还受伤了,立了一个一等功,火线入D,战场提干!他本来想自己寄信给你的,我们剧组要回来,正好替他捎回来了。
他还让我替他谢谢你的糖,吃着很甜!”
“伤到哪儿了?”刘一民看完信,发现信上面没有讲。
“伤到背上了,弹片划了很大一个口子,差点就伤到脊柱了。”
李俊在卫廉的后背比划了一下,几乎是从左肩顺着脊柱下来的。
要是打到脊柱上,很可能就上身瘫痪了。
“现在他们应该换防了吧?”
“换防了。像喜子这种,再到连长应该是没问题的,就是学问差了点,要是能跟上,估计还能提一提。”
刘一民高兴地点了点头,他是真心的为陈秋喜感到高兴。
喜子在信里面只是简单的提了几句自己提干了,但是能看出他心里面的喜悦之情。
李俊其实还想拍《横空出世》,但是要拍的话成本有点高。另外电影局卡主了《横空出世》的拍摄,看样子是不太想让各大电影厂拍这部电影。
要不然书火起来,几大电影厂就打破脑袋争拍摄权了。
“李导,你已经马不停蹄地拍了两部电影了,我看你还是好好休息一下吧,你也老大不小了,好好陪陪家人。”刘一民宽慰道。
听到老婆孩子,李俊嘴角掀起一丝微笑:“说的也对,陪老婆孩子的时间太短喽!”
话音刚落,门口又响起了敲门声。刘一民打开门,竟然是崔道逸和王濛。
“王濛同志,师兄,你们怎么来了?”刘一民问道。
崔道逸笑道:“你作为我们《人民文艺》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我跟王濛同志来拜访你一下。”
“你这是有客人?”王濛问道。
“八一厂的两名导演,李俊导演和卫廉导演,他们刚拍完《雷场相思树》回燕京。”
李俊和卫廉从书房走了出来,跟王濛和崔道逸打了一声招呼、
“这挺巧!”王濛跟两人握了握手。
李俊和卫廉看到王濛和崔道逸来了就想离开,被王濛拦住了:“咱们一起聊聊,电影和文学是相通的嘛!”
五人坐在书房里面,王濛先开口说道:“以前《人民文艺》是国刊,是大刊,在《人民文艺》上面发表作品是光荣的,你在别的地方发文章,大家不一定觉得你是作家。但你要在《人民文艺》上,那你就是作家。”
王濛谈了谈目前《人民文艺》面临的颓势,又询问了一下李俊和卫廉对于《人民文艺》目前作品的看法。
李俊说道:“咱们《人民文艺》的作品我是期期不落,整体的问题显而易见,那就是相对其它的杂志来讲活力不够,另外有一些文章实在是觉得难看。我觉得就跟一民提倡的那样,要坚持现实主义基调。”
王濛对李俊的话表示赞同:“《人民文艺》是得来点新东西了。”
王濛说完又看向刘一民:“一民啊,刊物在变革的时候也是最动荡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够对《人民文艺》的工作多多支持。”
“王濛同志,那是自然的。”
卫廉插嘴道:“众所周知,刘一民同志的小说只有两个发表刊物,一个是《收获》,一个就是《人民文艺》嘛!”
王濛和崔道逸会心一笑,他们怕改革的过程中造成杂志的刊物大幅度下降,寻求刘一民提供作品支持,帮他们稳住销量。
刘一民起身说道:“正好,一篇小说刚写好,王濛同志你看看,能不能入《人民文艺》。”
“不用看也能!”王濛起身双手接过了刘一民递过来的稿子,认真地阅读了起来。
崔道逸和李俊围在王濛两边,卫廉倒也想看,但是他身份不太够格,半坐着又想凑过去,又觉得不行。
刘一民递给卫廉一杯茶说道:“咱们喝茶,卫导,会下棋吗?咱们碰一碰!”
“那就来吧!”
两人下了两盘,三人才看完了小说。李俊和崔道逸用手支着身子,搞得两人脖子和胳膊都是疼的。
“一民,听老张说你学会做葱烧海参了,这就是葱烧海参的主菜啊,不错嘛,将饮食文化和老北平的历史底蕴结合在了一起。加上《狼烟北平》,这是第二篇老北平风味了。我看完一民这篇小说,你们猜怎么着?”
“怎么着?”
“我觉得一民用词特地道,比我这个老北平更地道,AUV,更像是皇城根儿下长大的。”王濛用喉咙和两腮的肌肉说着地道的燕京话。
其实王濛也不是真正的老北平人儿,祖籍是燕京十四环的沧州人,只不过是从小生于斯长于斯。
李俊犹如尿急一般想跟刘一民说话,可是被王濛的话给堵在了喉咙里,无奈只能听着王濛讲。
“一民,其实我们来还有个想法,想邀请你加入《人民文艺》的编委会。我们准备让一批老作家离开编委会,引入一批新作家!”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78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