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79章 《天下第一楼》

第379章 《天下第一楼》


第二天的报纸上都在报道《雷场相思树》首映的事情,有的电影院一天二十四小时放电影,其中一半的时间都在放《雷场相思树》。

    通过加播放时长来满足观众的观影热情,记者采访到多名一天之内观看两次的观众。

    刘一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采访到的,可能是观看两次以上的比较多,轻轻一抓就是。

    八一电影厂在面对采访的时候表示,电影的成功不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劳,而是电影剧本的功劳。

    副厂长刘佩然宣布为了感谢刘一民提供优质的电影剧本,将向燕大捐赠几部优秀的电影拷贝,其中就包括《雷场相思树》,让燕大的学生免费观影。

    八一厂行动极快,下午就派人将拷贝送到了燕大放映办公室。燕大负责放映的部门在三角地贴出通知,按院系发放免费的电影票到大饭堂观影。

    燕大院系不少,一个系一晚的话,最后一个系也得到12月中旬了。

    第一个轮到的系,自然就是刘一民所在的中文系。

    几个教授拿着票笑道:“一民,我们可是沾了你的便宜了,想看《雷场相思树》又不想去校外,学校大饭堂是个好选择。”

    “诸位教授,如果看完觉得剧本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大家讲出来。”刘一民笑着说道。

    “放心吧,挑刺我们是专业的。”

    中文系的学生和教职工多,一晚上的话大饭厅根本坐不下,于是分为两天。

    分为两天后就宽敞多了,不少教授和老师的家属都能够拿到票。

    另外以后《雷场相思树》还会再排片,到时候想再看的可以排队领票。

    刘一民在课堂上见到余桦,还送给他了一张。

    余桦也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课表,只要刘一民上课,不管在哪个教室,他都能准时跑到教室后面。

    不过现在好点了,没有再推着史铁生来燕大。

    “一民同志,谢谢你啊,我非常想看这部电影,可惜我就是买不着票。”余桦感谢道。

    刘一民问道:“你不上课的时候都跑哪儿玩了?”

    余桦一五一十地将自己到的地方给刘一民讲了讲,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圆明园遗址都逛了一遍。

    天寒地冻的燕京,刘一民都佩服余桦的游玩热情了。

    “你的小说什么时候发表?”刘一民问道。

    余桦得意地说道:“明年1月!”

    “好,到时候一定买本《燕京文艺》支持你!”刘一民说道。

    余桦摆手说不用:“《星星》你已经看过了,何必让《燕京文艺》再挣那几毛钱。如果能出版的话,希望你能帮我写一篇序。”

    刘一民很爽快地答应了余桦的请求,不过余桦也认为他的这篇小说能出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等你离开燕京了,再请你吃顿饭送送你。”

    余桦心里高兴但是脸上却矜持道:“不用了不用了,不能总是去吃丰泽园,要不然我嘴都养刁了!”

    “丰泽园?想的美!”刘一民哼道。

    丰泽园是免费,可也不能老是去占便宜。

    这次上完课,刘一民没有在燕大久待,而是直接回了华侨公寓。

    可能是到了1983年年底了,82年12月在美国授权给小日本、德国、英国等几个国家出版的《绿皮书》稿费陆续给寄了过来。

    上次在美国获得欧亨利文学奖的时候,分别与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都签订了出版授权协议。

    其中《绿皮书》在德国和加拿大、英国卖的比较好,在英国和加拿大成为了年度畅销书。

    可惜这些国家人少,年度畅销也不过如此,几个国家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十万册的销量。

    除了英语系国家之外,各个国家从翻译到出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几个月的销售空白期,也影响了销量。

    各国售价不同,最后总共拿到了约八万块钱的稿费,刘一民粗略算了一下存款已经有了二十五万左右。

    加上房产增值的部分,刘一民一个人相当于三十多个万元户。

    另外,几家出版社都表示明年将在合适的时间来到中国,跟刘一民谈其他作品的出版问题。

    欧.亨利文学奖组委会出版的获奖小说合集,版税稿酬倒是还没有结。

    刘一民傍晚去接朱霖下班的时候,两人一块到王府井的百货商场买了几件机器织的毛衣毛裤,还有棉服、大衣、羊毛衫给大哥大嫂和刘福庆、杨秀云寄了回去。

    “大嫂怀孕坐月子得买点营养品。”朱霖看着手上的东西,觉得不够。

    朱霖是医生,知道买什么对产妇好。买了几包高品质的红糖,加上豆粉一起寄了回去。

    回到家,刘一民给朱霖做饭。朱霖在书房给家里写信:“刘老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刘一民头也不回地说道:“没有,你自由发挥!”

    过了一会儿,刘一民补充道:“你问问爹娘,家里还缺啥?”

    “这不用问,他们肯定说啥也不缺!”朱霖笑道。

    刘一民炒了一盘土豆炖牛肉和豆腐,砂锅里面炖着排骨。

    “赶紧出来吃饭吧!”

    时间终于来到了12月5号,一大早刘一民和朱光遣就跟着严家炎来到了北师大。

    燕京大学和北师大算是同宗同源,燕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师大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

    刘一民没有来过北师大,但严家炎和朱光遣是这里的熟人了,带着他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北师大中文系的办公楼,找到了北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修生。

    李修生目前正带领北师大中文系推动现代文学研究,跟燕大推广的教材不谋而合,可以说他们确实急需这样的一本教材。

    燕大中文系号称天下第一系,但北师大在一段时间里,隐隐有超过燕大之势。燕大中文系有燕大十分之一的教授数量,北师大中文系有十八罗汉(十五位教授,三副教授)。

    如果将两个中文系拟人化看待的话,两个中文系性格截然不同。

    燕大中文系的教授能说会讲,思想活跃,敢开风气之先河,总是站在文学的潮流第一线。

    但是北师大中文系就是沉闷的性格,注重文史结合,写文章注重有翔实的历史考据。

    从他们中文系教授李修生的履历就可以看出来,他是搞古籍研究的。

    著名教授陆宗达出名的课程是《说文解字》,启功先生也是做古典文学研究。

    走进办公楼,刘一民能感受到两个系的不同学风,北师大中文系的办公楼里面安安静静,办公室的老师都在低头做研究。

    像燕大中文系,估计吴教授这时候又在烤红薯吃了。

    北师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李修生看到他们后,热情地伸出双手:“老严,朱教授,一民同志,你们好啊,欢迎你们来到北师大中文系!”

    “老李啊,你瞧瞧,这是我们的教材!”严家炎从包里将教材拿了出来,递给李修生看。

    “我也不是研究西方文学的,我倒是看不出来什么好坏。不过钱锺书教授都说好,清华大学明年率先使用,那我相信,这教材肯定不错。一会儿有个会,你们也参加,让我们的教授和老师看一看。”

    李修生跟严家炎说完,将目光放到了刘一民的身上:“一民同志,久仰大名啊,你的名字在我们北师大火的一塌糊涂,你上学的时候,不少学生天天往你们燕大跑,后来当了教授,我们中文系也有学生跑到燕大上你的课。

    回来跑到我们中文系的课堂上,说你讲的外国文学思想比我们讲的更好。”

    李修生说完,严家炎和朱光遣都笑了起来。

    “之所以觉得我讲的好,可能因为学生对我这个人比较感兴趣。”刘一民谦虚地说道。

    李修生带着他们朝会议室走,告诉他们北师大中文系也想如同燕大破格聘请优秀人才,可惜环顾四周,都没有破格的资格。

    会议室里面已经坐着几个教授了,李修生一一的给他们做了介绍。

    在这里刘一民见到了启功先生:“启功先生,您好,终于有机会得以见到您了。”

    “哈哈哈,是吗?你博士报我们学校怎么样?我当你的导师!”启功先生笑道。

    旁边的朱光遣抗议道:“今天是鸿门宴吗?”

    “哈哈哈,快坐快坐。一民同志,瞧,你们中文系把你看的紧的,你这棵中文系宝树,谁也挖不走。”启功先生笑道。

    “有时间向您请教书法!”

    “好,随时欢迎。”

    启功先生不仅仅是书画方面的鉴定专家,而且自己在书画方面也很有建树。

    大家坐下后,北师大中文系的几个教授开始轮番看他们带过来的样书。

    “咱们北师大的讲西方文学方面的老师,可以拿着教材试讲一下,看看是否适合咱们北师大。”刘一民说道。

    有教授翻了几页后:“我其实已经了解过了,你们这教材确实好。我看燕大今年应该把优秀教学成果奖颁给朱教授和刘副教授。”

    严家炎接话道:“正有此意!”

    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对教材没有多关注,很多人出言询问刘一民的写作和在国外的情况。

    刘一民一一给大家讲解,现场的气氛十分活跃。

    严家炎一看这情况,就觉得事情差不多了。

    等既定演讲的时间一到,大家一起朝着阶梯教室走去。教室的楼前已经围着不少的学生了,提前到教室的学生打开窗户盯着他们必经的路口。

    看到刘一民后,楼上和楼下都是鼓掌声。

    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看到这副场景,说起话来都是酸溜溜的。

    现在是有求北师大中文系,要不然严家炎的尾巴早就翘起来了。

    启功先生说道:“看来年轻的学生喜欢年轻的教授啊!”

    “启功先生,这是北师大的学生给咱们的掌声。北师大的教授们教出了一群好学生,青春洋溢,待客热情。”刘一民笑道。

    “哈哈哈!”

    楼道里都是人,他们好不容易才走进阶梯教室。

    教授坐在前面,后面的挤满了学生,热情的场景跟刘一民上学时演讲一般。

    李修生上台做欢迎词,接着严家炎上台向北师大中文系的学生介绍了一下课本。

    “同学们,大家都在学西方现代文学思想,但是没有教材,不成体系,这是我们燕大中文系历经千辛万苦编撰而成”

    严家炎讲的都是教材如何如何好,下面的学生听得无精打采。

    “下面有请刘一民教授上台演讲!”

    教室里立马像被点燃了炮仗一般热闹了起来,掌声一阵接着一阵。

    李修生笑着挤兑道:“老严,你也不行啊,还没你手下的副教授有影响力。”

    “别说你们酸,我也酸啊,这小子上学的时候就这副场景,别说你们阶梯教室,就算是礼堂也能挤满人。”严家炎说道。

    刘一民走上台笑着举起了手中的课本:“这课本是由我和燕大一级教授朱光遣教授、已故的燕大中文系老主任杨诲教授联合编撰,既然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教材,那么我给今天讲的同样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内容。”

    这些内容刘一民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了,而偏宏观的课程也讲过,那就是任职副教授比试讲课的时候,将西方的现代文学思想整体概览了一遍。

    今天几乎是照着上次的课程讲的,刘一民在上面神采飞扬,口若悬河,下面的学生听到不懂的地方,立马举手发言。

    “刘教授,物质丰富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西方会诞生反抗思潮?”有学生举手问道。

    “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反抗并不冲突,因为商品横流的社会,将人的思想给异化了,让人喘不过气来。当他们发现,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并不会让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或者是美好的未来时,对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失望,出现反抗思潮。”

    刘一民在北师大的课堂上整整讲了两个小时才结束,结束后不少学生拿着《横空出世》或者其它的单行本冲上讲台,让刘一民签字。

    这一幕可把北师大中文系的教授给吓坏了,他们可没对这一幕做出预案。

    讲台上的人越来越多,教授坐的前排成了孤岛,想站起来走是不可能了。

    刘一民快速地给签着名,秩序实在是太混乱了,有的学生好不容易将书递到刘一民前面签完字,说了一声谢谢,结果书被别人给拿走了。

    李修生问严家炎这咋办,严家炎无奈地说道:“找几个年轻的老师让去分开人流,让一民走,这么多女学生挤着算怎么一回事儿!”

    八十年代的师范学院,男生是比女生多,但是不妨碍讲台上围着的女生比男生多。

    严家炎有处理这事情的经验,指挥着几个北师大的讲师和助教往上挤,最终给刘一民硬生生的隔开了一条路。

    回燕京大学的路上,刘一民指了指脸上的两条血痕:“严教授,这算工伤吗?”

    严家炎和朱光遣乐了,还认真分析了这两条血痕是什么造成的。

    刘一民依稀感觉到像是单行本锋利书边划伤的,但也不是太确定。

    到了中文系,严家炎又接到了一个好消息:“豫省的河大和郑大都决定使用他们的教材了。”

    “不愧是老乡!”刘一民笑道。

    严家炎说道:“他们在信里面还邀请你有时间去河大和郑大看一看,毕竟是你老家。”

    至此,教材推广已经有了初步成果,清华、北师大、河大、郑大和燕大五所高校开始使用。

    有了基础再扩大战果,就容易多了。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时传出喜讯,不过很多学校提出想让他们过去讲讲课。

    可惜那么多学校,燕大怎么讲的过来。于是,学校又开始针对教材写一些论文,发表到杂志上让各大高校的中文系去学习。

    12月中旬,燕京时不时飘起雪花,虽然不大,但路上经常因为泼的水结冰。刘一民和朱霖住到了四合院,刘一民又买了两台空调装在了书房和客厅,倒是温暖了不少。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慢悠悠地将朱霖送到人艺后,走进曹禹的办公室,将最后一篇稿子递给曹禹欣赏。

    “《天下第一楼》?”曹禹看了一眼,好奇地读了起来。

    读了一会,笑着说道:“这是讲全聚德的啊!”

    “燕京讲饮食,那不得不讲全聚德,您看看怎么样?觉得可以的话,到月底话剧的剧本保准出来。”

    ps:感谢枚斋大佬1500起点币打赏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77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