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36章 《童话大王》创刊号发行

第436章 《童话大王》创刊号发行


《最美的青春》话剧高潮并不是植树成功,而是老刘头为了救先遣队,而冻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看着舞台上雕像般的老刘头,台下很多观众都哭出了声,尤其是塞罕坝林场的人。

    “我们是真的被冻死过人啊!”

    舞台上,演员们镇定精神继续开演,直到话剧结束,演员到舞台上谢幕,看着前面的劳模代表队,一个个鼻子通红。

    演员下台之后,舞台让给了劳模代表队。

    第一批上坝的塞罕坝林场厂长刘文世同志作为主报告人做了三十分钟的报告,讲了严峻的局势以及成就,重点讲了他们植树方式的改变,机械化的普及程度,工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从窝棚到木屋,从人力到拖拉机,这是国家的巨大进步。不过我们机械化程度还很低,很多的工作都需要人力来完成。”

    主报告人做完之后,接下来是劳模代表的依次发言,一人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更像是向整个中国人民表决心。

    “我是东北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国家培养我,我上坝责无旁贷!”

    “我叫吕秉臣,东林毕业生,我个人是渺小的,但在集体里,我有幸做了一件大事。”

    “我叫王尚海,我是林场书记,塞罕坝存活率最高的树是针叶松,所有林场工人就是塞罕坝上的一棵松。”

    “我是林业部老D员,我不上坝谁上坝!”

    “一辈子扎根塞罕坝,死后埋在塞罕坝!”

    这里面不少人都是东林的毕业生,第一批大学生多为东林人,可以说没有东林的学生,就没有塞罕坝。

    台下的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人高喊着:“谢谢你们,同志们辛苦了!”

    接着林业部的杨忠上台给劳模代表发放证书,并向观众宣布:“感谢刘一民同志为我国林业事业做出的贡献,林业部决定授予刘一民同志林业贡献个人和文艺作品一等奖荣誉称号。”

    杨忠冲着刘一民使了使眼色,其余导演也都冲着刘一民鼓掌,刘一民赶紧走上了台,林业部怎么还搞突然袭击啊。

    “一民同志,没给你提前打招呼,是想给你个惊喜。我相信在这个场合给你颁奖是合适的,林场的同志们,观众朋友们,让我们向刘一民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

    刘一民将两个证书放在胸前,林业部特意做了一个奖杯,上面刻着“先进个人”的字样。

    杨秀云和喜梅抱着两个小家伙,高兴地让他们喊爸爸。

    等到颁奖结束,观众开始退场。台上的劳模代表站如一棵松,直到所有观众离开,才走下了舞台。

    书记王尚海和刘文世紧紧地握着刘一民的手,向他表示感谢。

    “一民同志,感谢你写出我们的作品,我们林场的同志们看到后都非常感动。尤其是学生,杂志都快被哭湿了。学生们本来有大好的青春,可跟我们一起将青春送给了塞罕坝。

    从坝上下去探亲的之时,哪还有当初上坝时青春靓丽的样子。”

    刘一民没有说话,用胳膊搂住两位老同志。

    第二天,全燕京的报纸都在报道林场劳模来到燕京观看《最美的青春》、游览燕京,并向全国人民表达植树造林的决心。

    报纸上刊登出了众人眼含热泪观看话剧、表达决心的照片。

    在沸沸扬扬的报道声中,各大林场的代表已经跑到了林业大学以及其它跟林业相关的院系抢学生去了。

    林业部告诉各大林场,哪家抢到的毕业生多是哪家的本事,部里要编制给编制,要名额给名额。

    这么多林场就属塞罕坝林场名气大,抢到的学生自然也多。搞到最后,塞罕坝林场甚至还挑起来了。

    要是来个人都要,其它兄弟林场该把状告到部里了。

    晚上,新闻联播播报了林场劳模在人艺舞台上宣誓的画面,那一句“一辈子扎根塞罕坝,死后埋在塞罕坝!”的誓言让观众动容。

    新闻联播同时给刘一民留了一个简单的领奖画面,并配上了一段简短的旁白。

    出版局,刘一民从出版局顺利拿到了刊号,刊号为——CN-11-0184/I,CN代表中国,11代表的是燕京,0184则是当地分配的序号,“I”代表的是杂志分类。

    “谢谢您了。”刘一民握着出版局的领导边春光的手说道。

    边春光笑道:“你手续准备的全,要不然不会这么快就出来,不用谢我。赶紧办刊吧,我等着给我孙子买呢。”

    边春广又给刘一民讲了讲办刊需要注意的事项:“其实这些事情不用我讲,你自己也明白。儿童的刊物,一定要适合儿童阅读,要出了问题,我们是要找你的。”

    “明白,边局您放心,我们肯定会注意内容。”刘一民笑道。

    “你们这名字起的霸气,我希望你们真能成为童话领域的大王。”

    走出出版局,刘一民又跟夏言打了一个招呼。在他的办公室没有久留,因为夏言此时正烦着呢,一群人围在他屁股后面要预算。

    “汪厂,我走了啊!”刘一民冲着要预算的汪阳打了一个招呼。

    汪阳没说话,他此时已经口干舌燥,只是冲刘一民摆了摆手。

    刊号出来后,刘一民直接到了前门口《童话大王》编辑部,门口已经挂上了木质的编辑部牌匾,还专门找邮电局申请了一个邮筒摆在了门口。

    路过的人看着这副奇怪的景象,经常围在门口指指点点,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里面平常只能看到一个女人进出,根本看不到其他人。

    敲开门,郭薇薇打量了一眼刘一民,轻声询问道:“同志,你.你是一民吧?不好意思,快请进。”

    “是我,郭嫂子。”

    “赶紧进,赶紧进,我说呢,刚在报纸上看完你的照片,差点没认出来。”

    刘一民走进去,书房木门紧闭,只有一根煤炉的管子从里面伸出来冒着烟。

    “老郑,快开门,你看谁来了。”郭薇薇笑着喊道。

    里面的传出郑渊杰不耐烦的声音:“谁呀?”

    “一民!”

    门“哐当”一声打开,郑渊杰喊道:“一民呀,你怎么来了?快进来,有事儿你给我打个电话,我去华侨公寓找你去,这大冷的天。”

    “不用客气,我刚从文化部里出来,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们刊号已经办好了。”刘一民从皮包里将文件给掏了出来。

    郑渊杰高兴地拿起文件,将刊号给读了一遍,旁边的郭薇薇高兴地给刘一民倒茶。

    “有了这个刊号,所有的困难就已经解决了。”刘一民笑道。

    郑渊杰说道:“看来2月发表第一期势在必得啊,一民,你觉得咱们固定几号发刊比较合适。”

    “你内容准备的怎么样?”

    “内容嘛,我已经写了五篇了,加上以前的存稿,总共六篇,做一期的内容应该是够了。”郑渊杰拿起桌子上的稿子给刘一民看。

    刘一民翻看了一遍后说道:“出版社那边的美工和排版、以及纸张都谈好了吗?”

    “谈了,美工排版他们负责,第一期最多能拨给咱们印十万册的纸,这些还都是看在你的面子上,不过我觉得咱们用不了这么多,毕竟他们的童话杂志做了那么久才卖十万册。”郑渊杰说道。

    “那咱们2月1号出版创刊号吧,定价,老郑,你觉得定价多少合适?”刘一民问道。

    郑渊杰说道:“我准备定个四毛,但又怕太贵了,《燕京文艺》现在才两毛五。”

    “咱们是双月刊,贵一点是应该的,《收获》还贵呢,但四毛钱是有点贵,我觉得三毛到四毛之间差不多,具体的你决定吧。”

    “那就三毛五吧!咱们首印多少册合适?”

    三毛五一本,大头归出版社,出版社包含了印刷厂的费用,还有一部分给渠道,两人能拿到一毛就不错了。

    郑渊杰希望刘一民能够做主印多少册,毕竟资金是刘一民拿的,印的越多,钱就花的越多。

    “印十万册吧,不要怕,我相信两个月的时间,市场吃的下,咱们各大书店的渠道都铺开了,又不是没渠道。”

    渠道方面有《人民文艺》帮助,创刊号第一时间能铺到全国绝大数城市的书店。

    “是不是有点多,十万册咱们资金就要花出去一大半!”

    “不要怕,我相信你!”

    见刘一民这样说,郑渊杰也咬牙道:“十万册就十万册!”

    到时候要是销量不好,刘一民能到报纸上替《童话大王》做一下宣传,但刘一民觉得用不到。

    历史上《童话大王》创刊号印量就在十万册左右,实际销量可能略低,但也低不到哪里去。86年单期销量就能跑到了三十万册,超越了主流的儿童文学杂志。

    等刘一民走后,郑渊杰没有去写,而是计算起来了十万册要是能卖出去,自己可以挣多少钱。

    算完后将笔撂下说了一句“天啊,办杂志可太赚钱了!”

    郭薇薇赶紧说道:“老郑,你不要犯了革命乐观主义错误,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写内容。”

    “对对对,内容内容。一赔就是几万块,本钱都赔没了。”郑渊杰慌忙写了起来。

    20号,郑渊杰将自己的稿子交给了燕大出版社排版审校后准备印刷,亲自和美工交流设计了创刊号的颜色和封面图案。

    背面将刘一民和郑渊杰两人的名字印刷的很显眼,里面还写上了告读者书,办刊的目的是办一本真正为了儿童的文学杂志。

    排版印刷之后,郑渊杰再也没有心情写作,经常跑到燕大跟刘一民交流,或者去听刘一民讲课。

    “一民同志,我现在闭上眼,一个人给我说《童话大王》热卖,一个人给我说你写的童话没人看。”

    “你还是对自己没信心,不过多办几期就有信心了。”

    文研所办刊的消息传遍了燕大中文系,当听说杂志完全由一人所写后大家都傻眼了。

    不少人看到郑渊杰的时候,都冲着他竖起了拇指。

    倒是老教授都很淡定,觉得在以前救亡时代,一个人就经常负责整刊的内容,想不到几十年后还有如此猛人。

    燕京的《儿童文学》杂志编辑听说后,有人觉得作者跑了可惜,有人在看戏。

    郑渊杰的编辑将笔扔到了桌子上感叹道:“这下好了,饿了也不会回来了。”

    《儿童文学》的主编看着手下的编辑议论纷纷,于是出言安抚并放话:“我就不信一个人能办好一个杂志,要是他能卖的好,我们这群人干脆就去上吊好了。”

    风言风语搞得郑渊杰患得患失,自己赔了不要紧,里面还有刘一民的三万块呢,三万块,一套院子啊!

    时间终于来到了2月1号,崔道逸一大早特意给刘一民打来了电话,让他放心,货已经铺的很到位。

    “师兄,多谢你了。”

    “不用谢,谁让我是师兄呢!”崔道逸乐呵呵地说道。

    “发行所什么时候能把数据反馈回来?”

    “与其等发行所的数据,你还不如到书店看看买的人多不,书店卖的好,总销量就差不了。”崔道逸说完,决定带着刘一民和郑渊杰到书店门口蹲着。

    书店门口的小黑板上挂着【《人民文艺》《童话大王》已到货】的消息。

    不少人不知道《童话大王》是什么,想给孩子买杂志的家长好奇地询问售货员,得知是新创办的杂志时心里面一阵打鼓。

    “郑渊杰同志写的,以前经常在《儿童文学》上面发表。”

    “是他啊,来一本,他以前写的《黑黑在诚实岛》我儿子挺喜欢的,嘿,盖了帽了,自己办杂志了。”

    “跟刘一民同志一起办的。”

    “那更要看看了!”

    带着孩子的家长来到书店,买完《人民文艺》后,大多会选择带一本《童话大王》,喜欢文学的家长,也注重培养小孩子的文学爱好。

    一个上午的时间,书店卖出了三十本左右。

    崔道逸起身道:“走吧,大致销量能够估算出来了。”

    “多少?”郑渊杰急忙问道。

    崔道逸很自信地回答道:“八到九万册!”

    郑渊杰喃喃道:“卖不完啊!”

    “郑渊杰同志,八九万册,对于你们儿童杂志还不够高吗?这已经是非常高了,一民,你眼光不错。”崔道逸夸奖道。

    刘一民笑道:“我们具体的等一等发行所的数据吧!”

    市面上,这一期《童话大王》的销量趋势远比《儿童文学》卖的快,这一期的童话质量高,是郑渊杰的心血之作,口碑如同滚雪球一般壮大。

    五天后,郑渊杰已经不再担心《童话大王》的销量了,因为胡同里已经能看到有孩子在谈论他的童话了。

    一个星期后发行所的数据出来了,第一星期《童话大王》的销量达到了一万五千册,十万册印刷量卖完已经完全不成问题,达到加印的程度还差一点。

    报纸上对于儿童文学领域的这个新刊做了报道,《儿童文学》杂志的主编看到上面的内容脸色铁青,看到一众编辑戏谑的目光,内心的懊悔和怨恨涌上心头。

    此后一毛钱丢掉一个大作家的笑话开始在燕京的文学圈子里流传,面对已经富起来的郑渊杰,《儿童文学》已无法挽回。

    郑渊杰看到报纸上的赞誉没了其他心思,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多写、多赚!

    一期净利润约到一万元,两人分了之后,他还有六千多,半年下来就能个小院子,一年大院子。

    夏言看到报纸高兴地给刘一民打来了电话:“一民,还是你小子有眼光,好啊,干的真漂亮。我真没想到儿童文学领域,还有如此年富力强的作家。”

    “我们应该感谢您,要是没有您,我们刊号也不会这么快就拿到了。”

    “我?我可没出什么力!”夏言笑眯眯地否认道。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71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