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霍元甲》单行本上市摧枯拉朽
岛上处于报禁时期,大陆的消息被严格的控制,除了上层和经常出国的人,普通人难以获悉。
谢忠侯的大陆之行让普通人也获知了大陆的消息。
岛上文学界对外交流很广,但因为消息封锁,大陆的盗版书也不是谁都能拿到的。看到报纸上刘一民获得过美欧的文学奖后,文学界掀起了一波研究的热潮。
谢忠侯的照片让许多人看到了台儿庄,看到了微山湖,看到了鲁省、看到了大陆。
那些离开故乡几十年的人,眼泪一下子奔涌而出。他们看完报纸之后,用哆嗦的手将报纸上的照片一张张剪下,放进相册里面收藏。
此后谢忠侯家门口就围满了人,以鲁省和苏省的人居多,大家听谢忠侯讲大陆,围着谢忠侯带回来的微山湖水看个不停,大家都想尝尝这故乡的水。
谢忠侯只有一杯水,只能将湖水和自来水掺在一起,让大家尝尝味道。
“甜!”老兵将水含在嘴里好久才仰着脸缓缓地咽下,再低头已经泪流满面。
鲁省的老兵询问谢忠侯有没有带点家乡土回来,谢忠侯摇头的时候扫到了老兵的目光从希冀到落寞的全过程。
有一些老兵社团会偶尔收到美国华人归国探亲,返回后绕道岛上给大家带的土特产或者是泥土,老兵将泥土小心翼翼的放进水里,喝一口来自家乡的水土以缓解思念之情。
谢忠侯没有在岛上多待,他实在是不忍心看到那些拄着拐杖的老兵,那浑浊的泪水会连带着他一同落下思乡泪。
回到香江后,谢忠侯一边履行自己记者的职责,另一边死死地盯着《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
每天谢忠侯都会让人将香江有名的报纸全部买来摆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里面有用的情报或者新闻再经他之手传到岛上。
他对刘一民的研究也没有停过,《尘埃落定》和《霍元甲》刚出来他就买来阅读了,《霍元甲》在香江也特别火爆,单行本通过左意出版社源源不断地进入香江。
谢忠侯拍了拍脑袋,现在香江严格来说已经没有佑派了,自从1984年中英协议以后,佑派就没了生存的基础。
邵氏电影从协议开始已经在缓缓转变立场,邵氏的掌门人邵逸夫基金还跟内地签订了教育部捐赠协议。此后,国内各地的“逸夫楼”将逐渐出现。
当谢忠侯看到《大公报》上面的新闻标题时,高兴地拿着报纸在办公室里转了几个圈——内地《血战台儿庄》电影将于1月1号在内地首映。
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内地为拍摄《血战台儿庄》花费五百万人民币,从演员的选角及片场的布置力图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文末再次介绍了一下刘一民,称他为大陆的“红顶作家”,在国际文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外,擅长内地主旋律文学写作,每本书里的主旋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
“1月1号,立即给岛上发电。”谢忠侯将报纸放下后,快速地走到外面通知工作人员联系岛上。
燕大,刘一民正坐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课,戴建业几人坐在台下认真地听讲,为期一年的学习,马上半年就要过去了,几人越发的珍惜在燕大的时光。
海子望着课堂上讲课的刘一民,一直没有办法静下来。他听着听着开始羡慕起刘一民,他觉得刘一民讲课的时候跟自己讲课完全不一样。
刘一民讲课的时候,课堂里十分热闹,偶尔刘一民还会给大家开个玩笑,学生听的很认真。
自己讲课的时候,不知是哲学过于沉闷,还是自己的问题,课堂好像是自己一个人在讲,不过因为自己的诗人身份,课堂上的人倒是不少。
学生们不愿意过多的讨论哲学问题,反而更喜欢询问自己如何写诗。
讲完课刘一民走出教室,文研所的几个学生跟在刘一民身后,刘一民调侃道:“还想让我请你们吃饭啊?没门儿,除了海子,其余的都自己去食堂吃去。”
戴建业几人嘿嘿一笑,在两人身边散开了。
“走,上次请他们吃饭了,没请你吃饭,我向来是一碗水端平。”刘一民也不管海子愿不愿意,搂着他的肩膀走到摩托车旁边。
“走啊。”刘一民再次说道。
刘一民带着他来到长征饭店,点了一荤一素,加上两碗炸酱面。见海子没说话,刘一民主动说道:“你在练气功?”
“嗯?刘老师,你怎么知道?”海子惊喜地问道,接着又问:“刘老师,你也练吗?”
刘一民被海子的反应气笑了:“练,练个屁,这东西都是骗人的玩意儿。”
海子摇了摇头说道:“真有气功存在,刘老师,我已经快打通小周天了。”
“打破小周天?你给我讲讲你这个打破小周天是什么意思?”刘一民问道。
海子支支吾吾地说什么经脉运转到一定程度,小周天自然打通,说的含糊不清,但外人听起来玄妙无比。
“刘老师,气功能让我们获得不属于我们肉体的力量,在哲学上讲,这叫做超自然能力。哲学让我们辩证看待一些事物,我们不能简单地断定有还是没有。黑格尔也说过,存在即合理。”
刘一民说道:“存在即合理是唯心主义,你受唯物主义教导这么多年,变成唯心主义了?”
“刘老师,我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说了,世界上存在我们没有认识的物质,但并不存在我们无法认识的物质。或许气功就是物质,只是我们没有认识。”海子有理有据地说道。
“那你如何去认识这个物质?”
“冥想,打坐。”
“你靠精神世界去感知没有发现的物质世界,你能发现吗?”刘一民反问道。
海子皱起了眉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痛苦,刘一民继续讲了哥伦布如何发现了美洲大陆、如何知道地球是圆的、五大洲的板块运动、我国火药的发明
“刘老师,你的意思是我不能光靠打坐和冥想,需要去寻找是吗?”
刘一民叹口气说道:“李白带着杜甫等人寻仙草、找仙人,炼仙丹,找了一辈子也没找到,你能找到吗?”
“.”海子自觉自己没李白高明,无奈地翻了翻手:“刘老师,那怎么办?”
“古往今来多少人都在找长生的办法,也可以说就是你的气功,但都没有找到,说明根本就不存在。”
“不对,刘老师,找到的人直接飞升了,我们自然不知道对方找到了。”
听到这话,刘一民都想说一句海子讲的有道理。
“气功是编造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肯定是编造出来的,因为我就能编。”刘一民平复了一下心情说道。
看到海子求知若渴的目光,刘一民随口编造了一段斗气化形的口诀。
“斗气?第一次听说这个气功门派,刘老师,这是你创的吗?”海子追问道。
谁说后世是玄幻仙侠小说最好的时代?要是搁这时代写出一本《斗破苍穹》,估计得忽悠一大批人拿着书去练斗气。
刘一民气得“桀桀桀”冷笑几声:“谁教你气功的?”
“常远和孙舸。”
“他们练的怎么样了?”
“好像打通了大周天。”
“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没没有吧?”海子底气不足地说道。
“这不就对了,我知道你是想用气功提高自己写诗的速度和质量,但并不是这样提高的。我写的速度怎么样?我写作速度快,难道我也练气功了吗?海子,你这种想法有点急功近利。”
海子练气功练到后来,神志都快出现错乱了。
刘一民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与其搞打坐冥想,还不如多做点实事儿,冬天来了帮校工铲铲雪
“红尘修行也是修行。诗歌的产生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你要想写出好的诗歌,必须到劳动人民中去。”刘一民苦口婆心地说道。
海子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
将海子送回学校,刘一民回到家待到三点,又回到燕大。
到办公室先给在《十月》编辑部工作的骆一禾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在平时注意点海子。
“你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气功这个歪门邪道的东西,少沾染。”
“刘教授,海生给我说过,我听不太懂,我想着他喜欢,平时还鼓励了他几句。不过这阵子在文研所培训,他比以前高兴了不少,说您和所里的其余学员对他都很照顾。”骆一禾说道。
刘一民交代了骆一禾几句挂断了电话,闫真走到刘一民旁边问今年文研所年终会议定在什么时候召开。
“12月27—28号吧!”刘一民说道。
“好,我去发通知文件。”闫真说道。
等闫真走了,吴组缃说道:“闫真这小子最近挺努力的啊,我去文研所办公室几趟,他不是在背书就是在看《文艺报》上的文学评论。”
“还行。”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王瑶笑道:“一民,看你那个得意劲儿。”
刘一民跟他们聊了几句,接着又埋头忙起了自己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桌子上摆着邮递员今天刚送来的信,信封上面写着文化馆馆长老张的名字。
馆长老张邀请了刘一民出席汝县汝瓷博物馆的剪彩仪式,在博物馆准备建的时候,老张就提过这件事情,当时刘一民也是答应了的。
在信封的末尾,老张怕打扰刘一民的工作,提出要是实在太忙,走不开就算了。
刘一民看了下时间是12月2号,刘一民准备明天回一封可以参加的电报。
听说刘一民要回家一趟,杨秀云很高兴,差点想跟他一块回家一趟。
刘一民和杨秀云谈论着汝县的时候,朱霖从北影回来了。
“馆长老张是个不错的老同志。”朱霖夸奖道,两人总共见了两面,第一面是老张将鹳鱼石斧图的大缸送到燕京时,第二次就是老张千里迢迢参加两人的婚礼。
“所以一定要去。”
朱霖笑着说道:“要是刘老师不去,大家肯定在想刘老师当大官了脱离群众了。”
吃完饭,一家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刘一民询问《霍元甲》的拍摄进展如何。
朱霖将拍摄的进度和明天要拍摄的片段一一跟刘一民讲了:“不过我们过阵子可能要去津城和沪市取景,终究有些片段在燕京拍不了。”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剧组的八卦,比如哪个副导演最卖力之类的。目前副导演里面李文化跑的最卖力,是干摄像的出身,对镜头把握的特别好,一心想当国际大导演。
十点半,电视播放完,一家人开始去睡觉。
第二天,李书拿着《霍元甲》的连环画找到了刘一民,让他看看怎么样。
“总共三百页,分成了上下两册,花了三千六百块钱。”李书得意地说道。
封面是用黄色的牛皮纸,刘一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每个人物都画的非常饱满,尤其是霍元甲,肌肉的线条和脸上的表情配合的十分到位。
“这钱花的值啊!”刘一民赞叹道。
李书给刘一民送来了二十本连环画,刘一民决定好好的收藏起来。
“《霍元甲》单行本上市以来销量一路攀升,我们准备再加印两百万册,三百万册的首印根据目前的形势来讲是不够。”
刘一民将连环画放到书架里面:“老李,这连环画你们印了多少册?”
“我们两家印了五百万册。”李书伸出了右手的五根手指。
“好啊。”连环画的定价是上下两册,每一册的价格都是八毛,合起来一块六毛钱。
刘一民在连环画里面的稿酬,也是根据单行本的分成比例走的。
五百万册,刘一民能分得约五万块钱,不过还得扣税,到手就没有这么多了。
送走李书,刘一民拿了两本《霍元甲》的连环画递给刘雨和刘林两个小家伙,还特意嘱咐了刘雨一句,不能撕。
11月30号,刘一民从首都机场起飞前往郑州,汝县的吉普车已经在机场门口等着了。
“刘教授,还得等一人才能走。”
“等谁啊?”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的。”
“他们来干什么?咱们又出土宝贝了?”
司机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文物管理局要给咱们馆长发文保纪念章。”
文物管理局的人坐的是火车,他们在火车站等了约半个小时,来人看到刘一民后,笑着伸出手道:“刘教授,要是知道您也回来,咱们干脆一块了。”
文物管理局的人叫谢辰生,是文物管理局的顾问,两个人见过一面,不过刘一民对他只是眼熟。
谢辰生做过自我介绍道,刘一民握住对方的手说道:“老谢啊。”
回去的路上,谢辰生和刘一民坐在后面热络地聊了起来,谢辰生不止一次的感谢刘一民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归国所做的贡献:“欧洲这趟我也去了,我是明白文物归国的难处。
您去美国领奖了,我们在英法德等国转了几圈,没有什么成效。我们不像您,您到哪儿都一群人围着,我们到哪儿,人家都知道我们是来讨账的,敷衍之极。英国倒还好,归还了一个瓶子,也有几位华侨捐献了几件收藏的宝贝。”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刘一民知道谢辰生所讲的难处在哪里。
吉普车摇摇晃晃跑了三四个小时,抵达文化馆的时候,门口挂着欢迎刘一民的横幅,还特意用了“莅临”这个词。
《欢迎文化部文研所副所长刘一民教授莅临我县文化馆指导工作》
下面则是欢迎谢辰生的横幅。
谢辰生这个文物局干部是局级,目前看两人的级别算是差不多,但在文化部这个系统里,刘一民的地位无疑是要重要许多。
车门刚打开,文化馆里就走出来了一群人,书记杨玉山在前,馆长老张在旁边,后面的是县干部或者是文化馆的人。
杨玉山没有握手,而是热情地给刘一民来了一个拥抱:“一民,好啊,越来越壮了,都是三级教授了,了不得。”
接着杨玉山跟谢辰生握了握手,馆长老张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一民,辛苦了。”
“老张,你这话太见外了,咱们县能请我是我的荣幸。”
走进文化馆的会议室,大家热络地坐在一起聊着天。大家最喜欢听的是刘一民在国外追讨文物的事情,他讲的没谢辰生讲的精彩,谢辰生讲的跟小说似的。
大家在一起聊了两个小时就散会了,杨玉山带着他们去县里的食堂吃饭,一直到晚上八点才散去。
坐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刘一民跟老张聊起当年的往事。刘一民两年没回来,老张脸上的皱纹更多了。
老张从皮包里拿出一本书递给了他:“这是咱们县修的县志,印好了,送你一本做个纪念。”
刘一民翻到自己那一页,看了几眼赶紧合上了。
“真是紧追时事啊,连领文学奖,慈善晚会捐款这事儿都写上了。”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67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