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邓稼先》发表
刘一民很了解他的这个心理,对比中影赚的钱,他的两百万美元显得微不足道。
“中影就是个吸血的蛀虫!”
“汪厂,也不能这样说。中影的问题是历史问题嘛,慢慢来改革,现在这已经不错了,要是搁以前,你更拿不到多少。”刘一民赶紧安慰道,自己放的火还得自己灭。
汪阳表情缓和了不少,忍不住抽了一根烟:“一民,你说的对,两百万美元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有了这笔钱,北影就好过多了。到时候其它的版权再卖出去,北影还能再挣不少钱。”
汪阳准备把这则喜讯登上报纸,振奋一下国人的信心顺便在其它电影厂面前炫耀一下。
“你这一炫耀,刘佩然刘厂该急了。”
“他急?他有什么可急的。一民,我觉得你偏心,你给了他一部《绣春刀》不算,还把《南侨赤子》的联合拍摄权给了他。我看老刘,梦里都能笑醒!”
刘一民抿了口茶,看着吃醋的汪阳忍不住笑道::“汪厂,毕竟八一厂擅长战争片嘛。”
“唉,让这老小子捡了便宜,战争片谁不会拍?”汪阳放下手中的茶杯。
汪阳毕竟是来报喜的,接下来并没有再提这件事情,而是打探起来了《忠犬八公》的拍摄。
“八一厂的电影导演都说你想拍点不一样的,许多人不看好。”汪阳问道。
刘一民给汪阳解释了一番,汪阳心里觉得不靠谱,但又想到刘一民的实力,觉得没准真能成。
“这要是能成,我们北影厂以后也拍。”汪阳看向刘一民。
“没问题。”刘一民答应了汪阳的请求:“我这周末准备去塞罕坝一趟,指导下拍摄,汪厂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
“好啊,我回去就安排下手头的事情。”汪阳毫不犹豫地说道。
两个人喝了不少茶,汪阳硬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刘一民忍不住问道:“汪厂,您还有什么事情没讲?”
汪阳捏了捏自己嗓子,颇有如鲠在喉的意思:“一民,我当初给你讲过。《霍元甲》的剧本不按照我国现有规定付酬,按照电影成绩付酬。这部电影让我们北影厂赚了不少钱,给的少我心里过意不去。
但给的太多,违反上级政策。所以厂里商量了一下,按照五千元人民币的基础稿酬,加上一万美元的分润稿酬计酬,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万美元,汪阳付给刘一民还不能按照稿酬走,得通过其它口子给刘一民。这事儿又跟厂里开过会,集中表决通过,以后出问题大家都能作证。
“这事儿啊!”刘一民拍了拍汪阳的肩膀笑道:“一万美元已经超过我预料了。”
“相比你的贡献,还是有点少,这笔钱我可以给你全部变成外汇券。”汪阳说道。
“行。”
外汇券除了出国兑换外,对刘一民已经没什么大用。家里什么东西都有,也不必惦记友谊商店的东西。
出国前可以拿外汇券去兑换成美元,或者直接兑换成美元存着,等汇率改变,一转手能多赚点。
听到刘一民同意,汪阳露出如释重负的一笑,觉得这样算是弥补了刘一民不少损失。
汪阳又讲了一下自己从中影听到的消息,《奴隶的救赎》在全球上映,票房猛增,在欧美多个国家评价很高。
“一民,像你这样的剧本,搁美国能挣多少钱?”汪阳好奇地询问道。
汪阳并不是想打听刘一民的收入,而是想对西方电影界增进一个了解。
“估计跟你们电影厂这次挣的差不多。”刘一民说道。
“啥?”汪阳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一个编剧的收入顶他们电影厂的收入?要是从别人嘴里听到,他肯定以为是天方夜谭。
刘一民挥了挥手:“平常心,平常心。”
“我我们真是对不起你啊!”汪阳耷拉着脑袋说道。
“别这样说,东西方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嘛!”
汪阳急躁地挠了挠脑袋:“不行,下次见到沈老,我得讲这个事情,剧本稿酬,尤其是能在国外挣钱的剧本,要提现出优稿优酬。最起码给一万多美元得合规才行,像这样偷偷摸摸的给,太小家子气了。”
汪阳高高兴兴地来,一脸心事地离开。
刘一民走到大办公室,易众天一脸心事地看着他,时不时地伸下脑袋,立马又缩下去。
“易众天,你想说什么就说?”刘一民大声地说道。
易众天还没站起来,戴建业快速地说道:“刘老师,老易又写了一篇论文,怕你骂他,所以不敢让您看。”
易众天嘿嘿一笑:“刘老师,主要是您嘴太厉害了。”
“拿来我看看。”刘一民笑着勾了勾手:“这你们都受不了?你们以后带学生,骂的不比我好听。”
梁永安说道:“我们顺便学习一下刘老师这幽默的教学嘴法,以后好回去开枝散叶。”
“哈哈哈。”
刘一民没搭理他们,接过易众天的论文就看了起来,这次的标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与道教的关系剖析》。
文章里面认为黄巾起义是道教在儒家学派占据主导思想之后,对儒家文化发起的一次反击,是道教想要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尝试。
“这写的就不错,有见地。”刘一民赞同地说道,并让易众天好好写,多补充一些论据。
易众天听到赞扬高兴地说道:“我准备写三万字左右,仔细地分析一下。刘老师,您这样说,我就有信心了。”
戴建业忽然发问:“刘老师,您说如果黄巾起义胜利了,汉朝会变成什么样子?”
戴建业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是啊,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能依然遵循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梁永安说道。
刘一民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关键还在于会不会放弃权利,是变成宗教国家,还是依然是世俗政权。”
“要是宗教国,说不定得人人炼仙丹,喝符水。”海子忽然说道。
刘一民跟他们侃了一会儿大山,就去上课去了。戴建业几人却来了劲,一个劲儿地在假设黄巾起义胜利后东汉社会的变化。
《霍元甲》在海外爆火的消息被报道之后,看报纸的读者喜不自胜,原来西方人也喜欢中国的东西。
“这群没见识的洋鼻子,这点功夫才哪儿到哪儿呢?”燕京大爷对于老外没见识的样子嗤之以鼻。
各行各业通过《霍元甲》的全球票房看到了电影界挣外汇的潜力不比其他行业差,甚至说一时间有点不可置信。
士别三日,这还是那个只会进口外国电影的中影公司吗?
中海通过文化部专门向电影局、北影厂、文研所下发了一封表扬信,信里面鼓励他们继续为国家电影出口做贡献。
正在拍摄《绣春刀》的剧组看到报纸,情不自禁地加快了拍摄进度,内心升起一股想要比试的心思。
国家各地方电影厂则是眼红,非常地眼红。沪影厂厂长徐桑楚给刘一民发来电报,强烈要求加入文研所文化产业研究小组。
徐桑楚明白,没有好剧本,根本卖不了这么多钱。抓问题,要抓核心,刘一民就是那个核心。
沪影厂是最早跟刘一民合作的电影厂,可惜因为距离原因,抢剧本总是抢不过八一和北影厂。
徐桑楚觉得加入文研所,定能拉近自己跟刘一民的关系,拿到一部优秀的剧本不在话下。
对于徐桑楚的加入,刘一民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这样的话,文研所除美影厂之外,就有三大电影厂了。
汪阳一招人前显圣,却不料给自己引来了一个竞争对手。
火车上,汪阳仔细地看着报纸上的文章,有人评论国内武侠电影,分析以前为什么走不出去,而《霍元甲》出来后就能走出去了。
“分析了半天,我看完全就是个混子,在混稿费。”汪阳怒骂道。
“汪厂,气伤肝,多大的人了。”刘一民嘿嘿一笑。
汪阳说道:“有时候啊,就是这些牛鼻子乱喘气,把气氛都给搞乱了。一民,我们北影厂的编剧写了几本武侠剧本,你帮忙看看。”
抵达塞罕坝还有一段路程,刘一民也没什么事情,于是就接过了汪阳的本子。
等到了塞罕坝,刘一民从中抽取了一个本子:“这个本子还不错,其余的剧情不够精彩。”
“这个啊,我也觉得这个好。讲武当张三丰的故事,武当在国内传武领域相当有地位。少林拍的好,武当拍出来应该也不会错。”
“不过还是要改改,剧情丰满一点。”刘一民嘱咐道。
“好,我回去仔细研究一下。”
抵达火车站,黄祖默和林场的厂长刘文世亲自开着吉普车过来接他们。
刘文世紧紧地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刘一民同志,欢迎来视察工作。”
“刘厂,这个‘视察’两字真当不得。”刘一民赶紧说道。
“当得!你要是当不得,谁还能当得?”去往塞罕坝的路上,刘文世向刘一民讲起塞罕坝林场的变化。
刘一民不止一次抵达过塞罕坝,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塞罕坝的变化。
“有了机械,我们植树快多了。大型地拖拉机走一遍,比得上几十个人干一天。”刘文世指着正在工作的林场职工说道。
林场今年还招到了两个洋人志愿者,让他们和林场的工人同吃同劳动,不到一个月,跑了一个,就剩下一个在苦苦支撑。
“洋人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吃不了苦。林业部招到了五六十人,走的就剩十几个了。林业部不允许有特殊待遇,去留自愿。咱们就这条件,爱待不待,不管怎么着,植树是咱们中国人的事儿。”
刘一民说道:“这才对,不是让他们享福的。”
没有直接回林场,而是先到林子边缘看了一下。
刘一民提议道:“可以给部里写个申请,划一片地方,挂个‘国际援助林’或者‘国际环保林’之类的牌子。”
“挂这个干啥?”刘文世好奇地问道。
刘一民说道:“人家花了钱,得让人看到成果是吧。要不然,谁还愿意继续花钱。捐钱捐的多的,用树枝做点礼物送过去。对方一感动,钱不就又来了?”
“是这道理,是这道理!”刘文世仔细一想,刘一民说的还真对。
刘一民参观了一下现代化的机械和改造后的工人房屋,这钱确实没白花。
黄祖默一直插不上话,等看完林场,才找到机会说话:“一民同志,汪厂,咱们拍摄的地点在十公里外的一个地方,咱们过去吧。”
“行,刘厂,我们就不在林场待了。”刘一民跟刘文世握手再见。
刘文世遗憾地说道:“你为我们林场做这么大贡献,我们工人还想晚上给你庆祝一下。”
“下次吧,刘厂。”
到了剧组驻地,刘一民见到了焦晃。汪阳打量着身穿白色衬衣的焦晃,下意识地说道:“这也不像植树工人啊,倒像个来视察的领导。”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刘一民说道。
汪阳嘴巴“啧”了一下,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黄祖默让焦晃带着黄狗走一圈,刘一民和汪阳在旁边观看。
夕阳西下,黄沙之上,一名身材高大且慈祥的老人背着工具,后面跟着一条摇尾巴的黄狗。
汪阳凑到摄像机跟前,镜头里苍茫的黄沙脊线上只有这一人一狗,狗和人相处轻松自在、和谐温馨,
“有点意思。”汪阳情不自禁地说道。
傍晚吃完饭,黄祖默要连夜拍摄星空下人和狗相处的一幕,焦晃将狗搂在怀里,给狗讲述着种树任务,甚至单独给狗分配了一棵。
刘一民在旁边指导了一下拍摄,让黄祖默在拍整体景色的同时,不要忘了拍微表情。
“这个狗最好拍到一个人性化的表情或者眼神。”刘一民说道。
“好。”
汪阳抱着胳膊站在旁边,看着刘一民和黄祖默忙碌的背影,觉得更有意思了,甚至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等到收工之后,刘一民说道:“构图要有东方美术的元素,但是重心不能放在构图上,重要是剧情,要兼顾美和情节。”
“明白,我一个镜头要琢磨很多次,剧组的同志们都积极地献言建策,老焦的演技也好。”黄祖默说道。
焦晃在一旁逗着老八,听到黄祖默夸自己:“黄导,演电影,我的这碗水还浅着呢!”
“不要谦虚,焦晃同志,我看你演的很不错,眼神和表情都很到位,你这碗水啊比永定河的水都深!”刘一民夸奖道。
汪阳看着焦晃甚至生出了招揽之意:“没想到沪市话剧团还有这样有特色的好演员。有的演员是演角色,有的演员生下来就是角色。”
在屋子里聊了一会儿,刘一民仔细看了黄祖默的拍摄进度。
11点,黄祖默带汪阳和刘一民去休息,还专门送来了两床被子:“昼夜温差大,加上海拔高,用得上。”
周末,刘一民和汪阳就跟在剧组后面看他们拍摄,黄祖默准备了许久,每个场景都已经提前有了规划,拍摄起来有条不紊。
主要还是以黄祖默自己拍摄为主,刘一民和汪阳并不总是出言干预。
白天看他们拍了一天,刘一民更满意焦晃了。种树的时候身上沾满了黄沙,但在镜头里魅力不减反增。
“这老焦年轻的时候,比唐國强更像奶油小生。”汪阳评价道。
临走之时,刘一民握着焦晃和黄祖默的手说道:“老黄,老焦,这剧组交给你们了,我放心。好好拍,但也不要急,要是经费不够,给我发电。”
“一民,经费不可能不够,我们算了一下,估计用不了四十万,甚至二十万都用不了。”黄祖默说道。
刘一民还是叮嘱了一句:“不要怕浪费钱。”
看着刘一民两人走上火车,黄祖默和焦晃两人相视一笑。黄祖默心里更激动,他看到《霍元甲》在全世界爆火的消息后,心里面隐隐感觉到,刘一民讲能让他成为世界闻名遐迩的大导演的话可能并不是乱说的。
回去的路上,汪阳不停地跟刘一民探讨着温情电影,经过这一番考察,他觉得这电影大有可为。
“一民,你要是再有相关的本子,交给我们北影厂拍呗,你说咋拍就咋拍。实在不行,不用我们的导演,就用你喜欢的这个黄祖默。”汪阳说道。
“汪厂,我不是喜欢谁,我是觉得他能拍出来,其他人拍不出来。其他人还是喜欢拍苦情戏。”
汪阳笑着说道:“是啊,不过要想改变大家的思维观念,就等《忠犬八公》在全世界来一次卖座,不说多,一次就能纠正大家的既有观念。”
等回到燕京,新闻界再次刊登一则惊人消息,原子弹真正的制造者出来了,是从来没有听过的一个名字——邓稼先。
《人民报》以两弹元勋为题进行报道,评价“名字鲜为人知,成绩世界瞩目。”
于此同时,《人民文艺》6月份增刊出现在了书店,封面上印着三个大字《邓稼先》。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62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