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邓稼先同志永垂不朽
噩耗传来,刘一民内心极度悲伤,匆匆赶往301医院。医院的楼道里围着许多人,也有人擦着眼泪从里面走出来。
走进邓老的病房,窗户全部打开,白色的窗帘在风中飘荡,消毒水的味道依然浓烈。病床上已经空空荡荡,床单被拉得平平整整,被子四四方方地放在床尾。
一些私人物品还没来得及收走,邓老接受全国劳模的照片正挂在病床对面的墙壁上。当天为了能够站起来接受奖章,邓老吃了加倍的止痛药。
在场的人无不惋惜,同时也在私底下打探追悼会什么时候召开,到时候一定要去送邓老最后一程。
刘一民将一束花摆在了邓老的病床上,王淦昌王老出现在刘一民身后,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一民同志,有心了!”
“王老,您什么时候来了?”
“刚到,走吧,我心里难受,我准备去学森那里一趟,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王老悲痛地说道。
王老和邓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并肩作战,感情深厚。王老不仅自己为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国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科学家。
且不说身在国外的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于敏、程开甲等科学家都曾接受过他的指导。
“好。”
走出301医院,他们来到了钱老的家中。看到两人到来,钱老知道他们的来意:“坐下吧,喝杯茶。”
钱老将自己所知道的消息告诉他们,上面正准备给邓老举办追悼会,但具体的日期目前还没有确定。
接着钱老又给他们看了几份外国的报纸,邓老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
【中国科学巨星陨落,年仅62岁】
【中国原子弹之父早逝,饱受核辐射折磨】
王老再次忍不住说道:“家先才62岁啊,正是能干事的年纪,天妒英才,天妒英才啊!”
“王老,节哀,斯人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老邓安心。”钱老拍了拍王老的肩膀。
钱老住的这个地方本身就科学家众多,接下来时不时的有人过来。钱老的警卫秘书也不得不想办法限制一下客人前来的数量,刘一民主动起身告别。
王老也说道:“同志们,咱们回去等消息吧,不要都围在学森同志这里。”
如此,一群人才缓缓离开了钱老的家中。
刘一民回到四合院,崔道逸等一群打探消息的人坐在院子的树下。
“师兄,李书、老黄、振云,我也没什么最新的消息。”刘一民说道。
“唉,真可惜,才62岁啊。”崔道逸说道。
李书叹息道:“谁说不是呢。一民,我们社长准备在出版《邓稼先》这本书的时候,邀请一些邓老生前的同事写一段与邓老相处的故事。”
“很好啊,通过同事的评价,更能让读者知晓邓老的整体形象。先别急着出版,我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增加点内容。”刘一民说道。
“好,是该将后面的内容加上。”
刘一民看向刘振云,询问他关于老兵探亲的报道写的怎么样了。
“还没写好,写了两千多字,我正准备做采访,听到邓老去世的消息,我跑过来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消息,我到的时候,恰好碰到了师兄和李书同志。”刘振云缓缓地说道。
“相信接下来《人民报》会报道相关安排,咱们看报纸就行。”
刘一民拉着他们在四合院吃了一顿饭,朱霖上班回来,手里面也是拿着大版《人民报》。
下午,老首长给刘一民打来了电话,让他去吉安所一趟。
见面后,不仅老首长在,国防首长张同志也在,他手里面拿着一份文件,神情也不太好。
“一民,家先同志的追悼会时间定下来了,在8月3号举行,老张到时候念悼词。”老首长说道。
张同志握了握刘一民的手:“一民同志,家先同志去世了,我们都很难过。我跟老首长一样,长期负责国防科技领域的工作,家先同志是我们亲密的战友,他去世了,我们都很伤心。
我们准备让八一厂拍摄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电影,电影就以你写的《邓稼先》这本纪实性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
“首长,我一定全力以赴,我能不能参加邓老的追悼会?”刘一民请求道。
张同志听到刘一民的请求,沉默了片刻:“这个嘛,我答应你。”
“谢谢!谢谢!”
“一民,不用那么客气,你应该去一趟。”老首长说道。
张同志要操办追悼会事宜,在吉安所没待多久就走了。老首长和刘一民坐在屋子里聊了一会,因为邓老的去世,老首长情绪不高。
“徐鹿西同志记录下了老邓生前留下的话,他嘱咐我们,‘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着世界先进水平’。家先同志这个人,为人忠厚、平实,在一众科学家队伍里,从不夸夸其谈。如果说别人都是知识分子科学家,他就是农民科学家。”
老首长缓慢地回忆着往昔点点滴滴,这些都被刘一民记录了下来。
“老首长,您也别太难过,邓老敬重您,也希望您保重身体。”刘一民说道。
老首长继续缓慢地说道:“当年老人家交给了我这个任务,我当时是既兴奋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收拾着为数不多的家当支起台子。
刚开始觉得有苏联老大哥帮我们,一定会很快。后来苏联人走了,我们自己干。难啊,哪有一开始就会成功的试验,尤其核弹和火箭这个东西,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但这些失败的后果,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每一步都慎之又慎,偏偏国家家底又薄,每失败一次,我们都觉得对不起国家。
家先同志的去世是我心中的痛,但在国防事业里,家先同志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办公室里的电话声,打断了老首长的回忆。趁着老首长接电话的瞬间,李秘书低声告诉他:“一民同志,不能让老首长再想以前的事情了,老首长最近身体不好。”
“我明白了。”
等老首长挂断电话,刘一民又给他谈了一会儿高兴的事儿,比如岛上终于同意老兵回乡探亲。
看时间差不多,刘一民起身告辞。
老首长让李秘书将刘一民送到门外,李秘书跟刘一民讲了一下老首长的身体状况,常年的征战和劳累,身体出现了许多问题,除了心脏病之外,还有前列腺炎等难缠的疾病。
“李秘书,再见。”刘一民说道。
李秘书点头道:“一民同志,路上慢点。”
八一厂的刘佩然接到邓老的纪录片和电影的拍摄任务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刘一民。
刘一民正在进行《邓稼先》的后续补充修订工作,刘佩然询问道:“一民,你这小说大概什么时候能修订完?”
“两天左右,主要是补充邓老生病后到去世这一段的情节。”刘一民说道。
刘佩然又问剧本大概什么时候能改编好:“今天张同志亲自给我打电话了,让我们务必拍好纪录片和电影,这是死命令。”
“剧本的话,最快要到八月中旬。”刘一民沉吟片刻,给刘佩然一个相对准确的日期。
“中旬,好,尽量吧。我回到厂里,马上去寻找导演和演员。纪录片的拍摄,也要参考你的这篇纪实性文稿,不过主要还是根据邓老的真实事迹来。”
刘佩然拿到准确的时间就赶回了八一厂,厂里面的李俊、翟俊杰、卫廉等几位不错的导演都派出去了,导演的选拔也是一个难题。
送走刘佩然,正准备伏案写作,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这声音刘一民很陌生。
“一民同志,我是研究所的,我姓候,跟您打电话是想问问,您这里有邓老的单人照片吗?”
刘一民思考了一下:“不好意思,我这还真没有,只有几张合照。您这是?”
“邓老的遗像还没有着落,手里有几张彩色的也不合适,我想找一张合适的放大挂起来。”
“这个嘛,邓老的档案里面应该有合适的照片。”刘一民说道。
登记档案的时候,都要会贴上一张合适的照片,这照片放大之后能用。
“哎呀,一民同志,一言点醒梦中人,我现在就去国防科工委的档案库找一找。”对方说了一声‘谢谢’就挂断了电话。
刘一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将《邓稼先》修改完毕,整部文稿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审核。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社长韦君怡将刘一民喊到了办公室,打探邓老的消息。
“韦大姐,邓老的消息都在报纸上了。”刘一民老实地说道。
韦君怡说道:“追悼会你去吗?”
“去。您邀请邓老同事的事情怎么样了?”
“最近他们很忙,我等到追悼会之后再邀请。一民,你对邓老比较了解,你能不能给我们推荐几个名单?”韦君怡问道。
刘一民从韦君怡的手中接过纸笔,快速地写下几个人名。邓老的同事有的还没有解密,王淦昌王老的身份在78年前后逐渐公开,倒是可以试着邀请一下。
“杨振宁?”韦君怡看完刘一民写的名单,“杨振宁”这三个字有点出她意外。
“试试嘛,杨教授跟邓老是好朋友,说不定愿意写一写。”
韦君怡点头说道:“那行,我让人写信联系一下杨教授,写信人注上出版社和你的名字怎么样?”
“没问题。”
“明天就是邓老的追悼会了吧?”韦君怡问道。
刘一民说道:“明天下午在八宝山举行。”
在参加追悼会之前,刘一民准备了一幅挽联:
【隐姓埋名,戈壁铸核盾,功勋彪炳千秋业
以身许国,丹心照汗青,风范长存两弹勋】
8月3日下午,刘一民带着挽联来到了八宝山,参加了邓老的追悼会。
追悼大厅的正面悬挂着邓老的岳父写的挽幛——“稼先去世,我极悲痛”四个大字。
追悼大厅里人头攒动,除了亲属以外,基本上都是国防科技领域的专家或者是单位军职人员。
悲伤的徐鹿西教授站在前面,被儿子邓志平搀扶着胳膊。
刘一民和王淦昌教授站在一旁,随着追悼会开始,张同志走上前念追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这位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无私无畏地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工人阶级优秀战士,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我们悼念他,要化悲痛为力量。要学习他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身先士卒,勇担风险,舍生忘死,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
我们要继承他未竟的事业,加倍努力,为了祖国的四化大业,为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继续拼搏,开拓前进!
邓稼先同志永垂不朽!”
张同志话音落下,现场的悲伤的气氛又浓郁了几分。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大家上前见邓老最后一面。
刘一民走到徐鹿西教授旁边说道:“徐教授,节哀!志平同志,节哀!”
“一民,感谢你能来,谢谢!”徐鹿西教授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
刘一民轻轻地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又跟徐鹿西教授低语几句后回到了人群中。
与此同时,川省绵阳人民也在深情地哀悼邓老,邓老长期工作的九所曾长期在川省绵阳梓潼办公,梓潼县在长卿山刻上了纪念邓老的石碑。
走出追悼厅,灵车在大家的目送中缓缓离去。
王淦昌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一民,国家的未来就在你们这些年轻人的身上了。”
“王老,您身体还好着呢,得继续带领年轻的科学家前进。”
“我呀,能多培养点学生就足够了,唉!”
追悼厅门口,刘一民提出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想法,王老说道:“我回去写好就给出版社送去,八一厂要拍电影,你可要盯着点,一定要拍好。”
“您放心,八一厂打了包票,要是拍不好,总政部就放不过他们。”刘一民说道。
刘一民和王老一起回到了燕大附近,王老家就在附近。刘一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顺便到了文研所一趟。
戴建业等人的论文该画上句号了,这群人马上就要回去了。
到了文研所,他们正在听新闻,广播电台在播报新华社的通稿“他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看到刘一民身穿黑色的中山装,戴建业他们知道刘一民刚参加过邓老的追悼会。
刘一民打断了他们七嘴八舌的询问:“邓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同志们,虽然我们是文科老师,但是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诸位未来都是当教授的人,希望抱着严谨的科研精神去对待中国文学,抱着科学的治学态度去对待学生。”
刘一民将戴建业和易众天、梁永安三人的论文收了审阅,其余的学生分别由另外几名教授负责。
文研所即将下班,刘一民询问道:“暑假食堂没有开门,你们吃饭还好吧?”
“我们一日三餐都出去吃,有时候吴教授也会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闫真说道。
“你们这么多人到吴教授家吃饭?”
“偶尔,吴教授很热情,我们也觉得不合适。”戴建业说道。
“闫真,多给每位老师发二十块钱伙食补贴。”刘一民说道。
“好的。”
“都赶紧出去吃饭吧,要是无聊,多在所里看看书。”刘一民说完将论文装在了包里,准备离开文研所。
五点半下班,他们也都不饿,在办公室侃了一会儿大山才去吃饭。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先到华侨公寓拿了点东西,回到四合院的时候,已经是七点了。
央视的新闻联播正在播报邓老追悼会的新闻,刘福庆感叹道:“当年说咱们造出了原子弹,大队的广播喊了几天,没想到是这位老同志造出来的。”
“邓老是代表之一,这项工程是无数人干出来的。”刘一民解释道。
新闻联播播放到最后有一条岛上新闻,岛上开放返乡探亲申请十万份,首日申请人数达到一千多人,第二日翻倍增加,根据预测半月内十万份申请就将被领取一空。
岛上对于老兵返乡也有专项的资助,将当年颁发“授田证”里的土地折合成钱,作为老兵返乡之资。
老兵返乡基金会的钱作为补充,特别贫困的老兵可以申请,另外跟亲人失散的,还可以登记帮助寻找。
新闻画面里,老兵身穿白衬衫,衣服上写着“终于能回家了”,“我要回家看娘”的衣服围在领取窗口前,拿到申请表的老兵喜极而泣,甚至有人在现场嚎啕大哭。
这些画面是国际媒体拍摄,央视直接引用的。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57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